柯晓婷 李婷婷
研究报道,早产儿外周静脉输液中,高渗性药物外渗发生率占67.5%,其他药物外渗和静脉炎占37.1%[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高渗性药物外渗后可发生静脉炎,患者局部组织明显红肿伴有疼痛。严重者局部组织出现水泡,形成破溃且皮肤淤黑甚至坏死。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需要外科清创和植皮,甚至截肢等,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2]。药物外渗是新生儿静脉输液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为了减少因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护理效果,本研究通过在药物外渗局部喷洒表皮生长因子结合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敷贴,以促进药物外渗的护理效果。为探讨二者结合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早产儿药物外渗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自粘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应用在静脉外渗后引起水泡的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样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药物外渗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药物外渗诊断标准[3];本次研究患儿家属均与我院签署《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并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认证通过;所有患儿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均为意识清晰者[4]。通过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1=40)和对照组(n2=40)。其中,治疗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纠正胎龄(35.11±1.38)周。外渗部位分别为头皮13例,手背17例,外踝4例,足背6例;仅局部肿胀者22例,肿胀伴红斑者12例,肿胀伴水泡者6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纠正胎龄(35.34±1.06)周;外渗部位分别为头皮14例,手背18例,外踝5例,足背3例;仅局部肿胀者21例,肿胀伴红斑者11例,肿胀伴水泡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一旦发生静脉外渗,两组均给予立即停止输液,并使用5%利多卡因5 mL(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777、规格0.1 g/5 mL)+地塞米松5 mg(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055、规格5 mg/1 mL)+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天瑞药业、国药准字H20103054、规格90 mg/10 mL)进行局部封闭处理,对肿胀组织进行减压。对于发生水泡者,注意保护水泡部位。使用碘伏消毒水泡周围皮肤,用1 mL无菌注射器在水泡最低处抽吸水泡内渗出液,操作结束使用碘伏再次消毒,并用生理盐水进行脱碘处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外渗处皮肤表面喷表皮生长因子(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95、规格5万IU/瓶),并覆盖无菌纱布以保护皮肤创面,防止感染。每天进行消毒、喷洒表皮生长因子及更换纱布3次,直至症状消退。若外渗部位症状严重,皮肤颜色加深,变黑甚至坏死,则应遵医嘱请外科会诊,并行外科换药、清创处理等。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采用外渗处皮肤喷表皮生长因子+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敷贴(瑞典墨尼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73641523、规格12.5 cm×12.5 cm)覆盖。在封闭过程中保持无菌操作,封闭结束后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喷洒肿胀处,并加予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敷贴覆盖肿胀处,泡沫敷料覆盖面积以超过外渗面积0.5 ~ 1.0 cm为宜。每天进行消毒、喷表皮生长因子、更换泡沫敷料一次,直至症状消退。渗液比较多时可增加更换次数,动作应轻柔,轻轻揭开敷料,且注意保护患处皮肤,避免表皮损伤。
1.3.1 治愈情况观察 比较两组7天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5]。(1)治愈:患者治疗前的局部红、肿及疼痛症状均完全消失,血管弹性恢复,皮肤纹理恢复正常,破溃皮肤创面愈合;(2)显效:治疗前的局部红、肿及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血管弹性明显有所恢复,皮肤纹理接近正常,破溃皮肤刨面无渗出,创面部分愈合;(3)有效:治疗前局部红、肿、疼痛有所减轻,硬化的血管或组织开始变软,破溃皮肤创面渗出明显较少,创面有所愈合;(4)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有所加重。
1.3.2 显效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的消失情况 日行外渗处维护时每班观察患儿外渗处皮肤愈合情况,并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记录治疗情况。治疗起效时间的计算是指是从药物外渗发生后及时给予干预到显效所经历的天数。
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描述。两组间显效时间的比较,采用正态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检验水平α=0.5,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和显效时间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平均显效时间为(3.15±1.42)d,对照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5.20±1.67)d,治疗组的显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静脉营养可以减少早产儿体质量丢失、缩短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改善纠正胎龄足月时的预后。作为临床常用手段,静脉输液也存在药物外渗的风险,由于早产儿静脉管腔小,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容易导致置管的血管弹性较差,静脉萎缩变硬,同时血管通透性高的生理特点,容易导致药液渗透至血管周围组织,造成静脉外渗。另外,为加强新生儿的营养支持,输注的药物多为高渗性的营养液,由于高渗性、缩血管等药物刺激,可能导致血管壁发生缺血、缺氧,进一步加剧了外渗的风险。时间输液导致引起静脉药物外渗的机率增加。国内研究表明[5],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达18.8%。为此,当发生早产儿静脉外渗时,寻找行之有效的“补救”方法迫在眉睫。
在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的特殊病理、生理情况,导致药物外渗的发生无法避免。表皮生长因子的使用对于药物外渗导致的肿胀有一定的作用。对于药物外渗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发生水泡者,本研究对药物外渗部位采用5%的利多卡因进行处理,减小因肿胀导致的皮肤张力过高,并可有效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可有效改善外渗区域的循环,减少外渗区域的坏死。表皮生长因子含有硅酮凝胶、冰片、医用甘油等成分,不但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封闭后在肿胀表面使用生长因子,有利于促进皮肤创面组织修复,其主要原因为在组织修复的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中所包含的DNA、RNA和羟脯氨酸可加速创面上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的增殖,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从而提高创面修复质量。结果表明,封闭后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对预后起到的较好的效果,但因生长因子非临床常用备药,若科室内无相关的药物备用,将影响到药物外渗护理的预期效果。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平均显效时间比较
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敷贴是一款带有软聚硅酮自粘吸收性敷料,其具有保持伤口皮肤干燥又能保护伤口基底层适度湿润、吸收渗液、加速伤口愈合、不粘着湿润的创面、更换时减少再次创伤,预防细菌浸润及感染[6],适用于小水泡及少量渗出的伤口。研究结果显示: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泡沫敷料对药物外渗导致的肿胀,尤其是水泡等并发症的护理效果良好[7-8]。治疗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纱布需要经常更换,固定难度大,容易损伤表皮且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可能存在并发感染的危险。临床常用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敷贴为美皮康,该敷料可封闭和保护创面,通过吸收伤口渗出液,为伤口愈合提供湿润环境,阻止细菌入侵;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组织再生[9-11],从而有效的缩短了显效时间。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表明,以美皮康为常用的泡沫敷料在临床中广泛用于皮肤损伤和压疮的护理中,为此,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美皮康用于新生儿药物外渗的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表皮生长因子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对药物外渗所引发的并发症效果良好,表皮生长因子可保护伤口,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皮肤表面组织再生,加速愈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可为伤口愈合提供湿性环境,保护创面,弹性好,粘合性能佳,可粘贴于任何外渗部位,使用方法简便,综合二者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药物外渗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为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并在输液中加强巡视,从而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再不断探索有效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