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的研究

2021-10-23 05:55:30张政涂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牙周袋骨组织牙槽骨

张政 涂波

拔牙后患者由于生理性刺激的丧失,牙槽嵴骨质会慢慢被吸收,最后导致牙槽嵴在原有形态上发生进行性、不可逆的改变,严重影响义齿修复[1-3]。而拔牙后的位点保存术是为了预防及减少牙槽嵴的废用性萎缩吸收及牙龈乳头的退化,使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及密度均得到有效保留,从而进行后期的牙齿修复及种植。在此手术中常进行牙槽窝占位和建立生物膜屏障两种方法,有助于后期种植体的稳定及预防骨吸收[4-5]。临床常通过骨移植与填充生物膜进行联合修复,从而帮助患者牙齿正常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在本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后在研究组患者中应用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进行修复,观察其作用疗效。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口腔科2015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纳入标准:(1)经X线检查拔牙后存在牙槽骨损坏者;(2)至少存在一颗邻牙者;(3)口腔卫生状态良好,适合观察者;(4)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患牙发生急性感染者;(2)严重牙周疾病未经治疗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有植骨手术禁忌证者;(5)伴有精神、意识障碍,依从性差者。将符合上述标准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5.21±6.32)岁,上颌前牙16例,下颌前牙9例。研究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5.56±6.42)岁,上颌前牙17例,下颌前牙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前牙周围局部浸润麻醉(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法国碧兰公司;注册证号H200201311.7 mL:盐酸阿替卡因68 ng与酒石酸肾上腺素17 μg),沿缺损处作水平内切口及两侧垂直梯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刮除根面牙石,平整根面,刮除袋内及骨壁肉芽后用庆大霉素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用小球钻在骨面钻孔,使骨创内布满新鲜血液。对照组直接在骨损区覆盖Bio-Guide生物膜,研究组经Bio-Oss Collagen填充后覆盖Bio-Guide生物膜,术后均口服甲硝唑(武汉武药;国药准字H42021744;0.2 g×100片)3次/d,3片/次,1周+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国药准字H44021518;0.25 g×50片)2次/d,2片/次,1周,用复方氯已定含漱液(深圳南粤;国药准字H10920104;200 mL)漱口2周。

1.3 观察指标

(1)牙周袋深度。术后3、6、9个月分别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采用压力控制塑料探针,以适宜力度探测龈缘到牙周袋底部的距离,采点为牙齿近中、远中、颊侧、舌侧中位四处,取平均值。

(2)影像学指标。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平行投影根尖片检查,导入几何画板测量软件,以邻牙釉牙骨质界(CEJ)的连线作为参照,测量邻牙压槽嵴顶到参照线的垂直距离(ABH)及拔牙窝垂直骨缺损的距离(SD)。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调整矢状位及冠状位三维位置,选取经过拔牙位点中心层面测量牙槽嵴顶根方下1 mm的颊舌向骨宽度(buccolingual width,BLW)。

1.4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袋深度

治疗后经过9个月的随访记录,研究组6个月、9个月、相比3个月时牙周袋深度均有降低,且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2.2 影像学指标

术前两组ABH、SD、B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BH无变化,SD得到了改善,术后研究组BLW水平稳定,且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明,拔牙后拔牙窝的自然愈合过程中牙槽窝会出现颊舌向及冠根向的骨吸收,这种改变的后果就是牙槽骨量严重减少,从而影响后期种植的成功率[6-7]。因此临床针对此种情况常对患者进行拔牙后干预,即拔牙后位点保存术。其中前牙拔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种植或者牙齿修补,因此更需要进行位点保存,对骨量进行及早保护,从而为后期修补牙体做准备[8-9]。

现位点保存术中常采用单纯生物膜修复和骨移植联合生物膜修复两种方法,其中生物膜用于拔牙后在拔牙窝上覆盖一层屏障,用于保护牙槽窝的额骨组织,防止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对骨愈合产生阻碍。现有的生物膜分为两种:可吸收与不可吸收膜,不可吸收膜具有良好的稳固性,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对拔牙后牙槽嵴的保护作用较强,但缺点是可塑性差、容易暴露,还需要二次手术将其取出,比较麻烦。而可吸收膜弹性较好,而且可被吸收,无需二次手术,但是单纯覆盖这种可吸收膜的效果不明显,若配合骨移植材料则可取得良好的空间支撑力,有效保护牙槽窝的骨组织,在拔牙后位点保存术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10-11]。

表1 术后牙周袋深度(PD)变化情况对比(mm, ±s)

表1 术后牙周袋深度(PD)变化情况对比(mm, ±s)

组别 3个月 6个月 9个月研究组(25例) 1.30±0.12 0.80±0.15 0.90±0.23对照组(25例) 1.50±0.13 1.40±0.16 1.50±0.31 t值 5.652 13.679 7.772 P值 0.000 0.000 0.000

表2 术前术后两组ABH、SD、BLW水平变化(mm, ±s)

组别 术前 术后6个月ABH SD BLW ABH SD BLW研究组(25例) 5.26±1.20 15.32±2.14 11.23±1.36 5.53±1.68 5.36±1.09 11.03±1.14对照组(25例) 5.31±1.18 14.98±2.31 11.34±1.25 5.25±1.57 5.54±1.12 10.24±1.06 t值 0.149 0.540 0.298 0.609 0.576 2.537 P值 0.883 0.592 0.767 0.545 0.567 0.014

骨填充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等材料,其中自体骨移植本身含有成骨细胞,因此对于骨生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是自体取骨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因此不算最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同种异体骨移植则通常在尸体骨中获得骨组织,经技术处理后进行移植,这种移植材料可有效降低牙槽骨吸收作用,但是有传染疾病的风险,在临床中应用较少;人工骨是由各种生物陶瓷所制成的骨代物,如磷酸钙水门汀等,组织相容性极好,但是对技术处理要求较高,花费也不统一;异种骨是应用动物骨骼的骨组织,经过技术处理提取骨代用品,应用于牙槽骨修复保护可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其结构成分与人体骨比较接近,可为新骨的再生提供理想的引导作用[12-13]。而且这种材料安全性较高,不会引起炎症和免疫排斥作用。本次研究所采用的Bio-Oss Collagen即属于异种骨,是从牛骨中提取出来的纯无机骨基质,这种骨材料应用于拔牙后位点保存中可有效促进骨再生,加快骨组织更新换代,提高后期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接触率。在许志杰、孙守娟等[14-15]研究中,均应用Bio-Oss Collagen对拔牙后患者进行修复,其中孙守娟研究中联用Bio-Guide胶原膜进行修复,结果显示这种骨移植联合生物膜的修复方法可有效降低牙槽骨的吸收,维持拔牙位点骨量,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经单纯生物膜修复和联合骨移植修复均可有效降低牙周袋深度,且研究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检查得出结果,两组ABH无明显变化,SD得到了改善,研究组BLW水平稳定,且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生物膜(Bio-Guide)联合骨移植(Bio-Oss Collagen)更可有效保护牙槽嵴骨组织,促进骨再生。

综上所述,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应用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膜对骨组织进行保存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牙周袋骨组织牙槽骨
牙周内窥镜辅助超声龈下刮治对残留牙周袋临床疗效的评价研究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Er: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
牙周炎80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硅+锌+蚕丝 印度研制出促进骨组织生成的新型材料
山东陶瓷(2019年2期)2019-02-17 13:08:24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组织中HMGB1、RAGE、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