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卓玛 管 芳 游旭群
(①③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②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4)
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的一种心理现象,而大学生是心理压力的高危人群之一。近年来研究也表明,每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致病和自杀的事件不计其数[1],这不仅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难度,也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极为不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西藏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为西藏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导致这些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复杂化,其心理压力问题也日渐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压力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综合这些概念发现心理压力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压力源和压力反应。所谓心理压力源是指引起心理压力的内外部刺激,并且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车文博等人[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来源于社会性压力、生活性压力和竞争性压力。[3]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中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而心理压力反应是指生理或心理的持续紧张状态,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主要涉及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四个维度[4-5]。本研究的心理压力是指当个人将环境事件评估为超出自身的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反应[6]。压力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Cognitive Phenomenological Transactional,CPT) 认为压力从内外环境的刺激即压力源(Stressor)到个体产生压力反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取决于两次评价:个体对所面临的情境事件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所具有的压力应对资源的评价[7]。该理论认为面对压力源时,个体会对情境和自身应对资源进行评估,而评估结果会影响个体后续的压力体验。而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OCR)认为个体为了避免受到资源损失的威胁,总是倾向于维护和构建自身资源。拥有充足资源的个体不但不易受到资源损失的攻击,而且已有的资源增强了其吸收新资源的能力;对于资源不足的个体不但会容易感知到压力,而且产生的压力会进一步消耗其内在资源,从而陷入恶性循环[8-9]。结合压力的认知交互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可以发现压力源对压力反应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某些中间变量来实现的。
前人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综合的、积极的个人资源,会对缓解个体的压力产生积极作用[10-11]。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四个方面。希望,体现的是面对困难时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即通过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自信;韧性,即身处困境却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乐观,即对所获得的成功做积极的归因[12]。心理资本作为大学生个体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进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其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之间发挥着作用。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生活压力源及压力反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13],也就是说心理资本会因为持续的压力状态而被损耗,导致压力反应的产生;心理资本也可以通过“能量补充过程”弥补压力造成的心理资源消耗,缓解个体的压力反应。当面对压力源时,其心理资本会被损耗,进而会产生压力体验;亦或是心理资本可以通过能量的补充来弥补压力源造成的心理资源消耗,进而缓解个体的压力体验。换句话说,即心理压力源可对压力体验产生直接影响,也可通过心理资本产生间接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调节效应[14],即心理压力源对大学生的压力体验产生影响,但是面对相同的压力源,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会出现相同程度的压力体验,心理压力源对压力体验的影响可能因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的个体,在面临压力源时,其心理压力体验水平越低;而心理资本水平越低的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其心理压力体验水平越高。
鉴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资本在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的关系中具体起什么样的作用,前人的研究并不一致。并且国内已有研究大部分以内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很少有针对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研究[15]。由此,研究者想探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个人资源,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中介还是调节作用?抑或是同时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西藏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对压力体验的作用,并且探讨心理资本在其中是否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由此,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H1:心理压力源与心理压力反应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心理资本与心理压力源以及心理压力反应都具有负相关关系。
H2: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发挥调节和中介作用。
并基于两个研究假设,提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图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代表性本科院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星(www.sojump.com)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发放问卷520 份,回收有效问卷503 份。其中男生204人,女生299 人;平均年龄19.95 岁,标准差是1.05岁,年龄范围是18-22岁;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249 人,大二学生115 人,大三学生139 人;从民族构成来看,藏族学生325 人,汉族学生167 人,其他民族学生11人。
1.大学生压力源量表。研究采用朱林仙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源量表》[16],用来测量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的内外刺激。量表共包括21个条目、5个维度。五个维度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和经济压力。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没有”到“时常困扰”分别计1~5 分,得分越高说明压力源导致的压力越大。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大学生压力体验量表。研究采用朱林仙编制的《大学生压力体验量表》[16],测量个体由压力源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该量表共8 个条目,采用1(没有)~5(时刻有)的5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说明压力体验水平越高,由压力造成的影响越大。分为情绪体验、心理体验和生理体验等3个维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
3.积极心理资本问卷。本研究采用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17],量表主要是测量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该问卷有26个条目,主要包括4个维度:乐观、韧性、自我效能感、希望,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7 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Harman单因子检验法作为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方法;将Cronbach's Alpha 作为信度测量指标;采用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进行描述,通过相关分析考察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Process 程序验证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调节作用。
采用Harman 单因素法检验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1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2.63%,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模型由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资本、压力体验等3个潜变量构成,各潜变量都是根据其维度抽取而来。其中,大学生心理压力源由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和爱情压力5个显变量抽取而来;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等4 个显变量抽取而来;压力体验由生理压力、情绪压力和心理压力3 个显变量抽取而来。研究以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作为自变量,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以压力体验作为因变量,采用AMOS24.0 软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2)。对此测量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模型拟合度指标均达到或接近标准,表明模型能得到数据支撑(见表2)。
图2 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体验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图
表2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表
基于图2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Bootstrap 法分析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的中介效应,抽样数为2000次。从表3可以看出总效应、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的Z 值分别为6.59、2.59、4.84,均大于1.96,Bootstrapping 的结果显示间接效果的Bias-Corrected与Percentile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中介效应确实存在,而直接效果的Bias-Corrected与Percentile的置信区间均也不包含0,说明心理资本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54%。
表3 心理资本在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检验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Process程序,选择model1。由表4可知,对于心理压力源的主效应而言,B=0.353,心理压力源对压力体验有正向影响(p<.001);对于心理资本的主效应而言,B=-0.207,心理资本对压力体验有负向影响(p <.001);对于心理资本的调节效应而言,B=-0.093,心理资本对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负向调节显著(p=.002),即随着心理资本的增加,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正向关系减弱。
表4 心理资本在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以西藏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其压力体验具有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发挥了中介和调节双重作用。
研究发现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压力感主要来自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这说明专业学习的吃力感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随着西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西藏高校大学生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源也会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所以关注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压力产生的机制是有其意义的,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相关列表中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的直接路径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6]。说明了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可以预测其压力体验,由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恋爱压力构成的心理压力越大,其压力体验越强。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都有显著的负相关。目前已有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证实了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显著负相关[18]。王兰也证实了心理资本在缓解大学生生活压力和压力反应方面都有积极作用[13]。
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不仅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且还起着调节作用。
一方面,压力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个体在压力源的作用下是否产生压力反应,取决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而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人资源是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于是本研究将心理资本作为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进行检验,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得到了支持。这也为心理资本的能量补充作用提供了证据支持:个体在面对压力等能量消耗过程中,心理资本通过提供能量支持,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减少由压力导致的压力体验[19]。本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西藏高校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长期面对来自学习、人际关系、经济、爱情、就业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会不断消耗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进而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当然,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能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资源,并且通过“能量补充过程”弥补压力造成的心理资源消耗,缓解个体的压力反应。但本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只占总效应的20.54%,这说明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还有其他变量需要关注。
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和压力体验之间的调节效应得到了证实。已有研究以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高心理资本的特教教师,体验到较少的压力感,因而不容易产生倦怠[20],也与以企业员工为被试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1]。本研究的结果是心理资本缓冲了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对压力体验的影响,说明与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相比,对于高心理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其面对的心理压力源也会增加他们的压力体验,但是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相反,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即使所面对的压力源水平较小,也会体验到很高的压力,而且随着压力源水平的不断增加,其压力体验更严重。一般来说,心理资本较高的个体,面对压力时将压力转为动力,较少的遭受压力事件的不利影响;而心理资本较低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多地关注压力的消极因素,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产生更多的压力体验。
本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之间发挥着中介和调节双重作用。因而,培养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005 年Luthans 提出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21],该模型从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增强韧性四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干预方法,说明可以通过短期的、高度聚焦的微干预开发心理资本。都丽萍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积极心理健康干预技术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干预,发现心理资本干预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技术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资本[22]。西藏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心理资源的开发与干预,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