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减”视域下学校教育的审美重构

2021-10-22 08:32马维林
中国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重构双减育人

马维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全国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地方教育条例、法规的形式对落实“双减”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学期,中小学也结合“延时服务”有效落实“双减”工作,学校教育呈现出了新气象。与此同时,中小学对进一步落实“双减”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对“双减”理解的片面化、表面化和形式化倾向。因此,全面落实“双减”,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以顾明远先生教育价值论思想为指导,对“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价值进行再度审视,对“双减”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关系进行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教育生活的审美重构真正将“双减”落到实处。

一、“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价值的再审视

学校育人价值问题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阐明了学校教育价值观认识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为国家、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之中,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要求,“就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价值观,把个人与家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利益统一起来”[1]5。这为我们思考教育价值观问题提供了明确方向,即要从个人发展、生活幸福和国家甚至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来思考教育价值。顾明远先生从教育本体的视角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1]4。顾明远先生从人的本体出发认识教育的本质,并进一步指出,个体生命价值从来离不开他的社会意义,离不开为社会、他人、国家做贡献,个体只有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实现生命价值。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调整,教育的专业化、专门化特征日益强化,人们往往以教育的工具性来认识教育的价值,教育甚至逐渐异化为服务升学、考试的手段,升学率和分数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遮蔽了教育本来应该承载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在这样的语境下,升学率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做法都被赋予了正当性与合理性,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被淡化,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略。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偏颇,加上对教育科学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不够,使得增加作业量、加大机械训练强度成了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普遍做法,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体育、美育活动时间被严重压缩,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影响。可见,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从根本上說是教育价值观的偏离和错位造成的。

“双减”视域下学校教育价值问题还包括正确认识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育人功能和使命的问题,即学校教育应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承担主体责任: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凸显社会主义国家办学的价值性、主体性和公益性,让学校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这意味着学校一方面要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二、以“双减”为契机把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双减”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追求。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教育服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功能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之内涵,就是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有机会享受到这种优质而公平的教育资源,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进而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3]。当前,我们还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普遍需求,如城乡教育在师资和教育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这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普遍期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培训机构利用教育焦虑和普遍存在的教育竞争生态,不断推出“一对一”辅导、“提高班”“衔接班”“重点高中冲刺辅导班”。顾明远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这种学习导致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许多学生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多才能睡觉,于是身体搞坏了,生活能力缺乏了,人格被扭曲了” [4]。

按照顾明远教育价值论主张,“因为人的天赋、特长是有差异的,只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5],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充分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高度一致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符合人的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教育既包含理性的认知活动,也包含感性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双减”就是要把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把不可缺少的社会体验、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文化艺术加进来、补上来,从而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行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双减”充分解放了学生,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为构建指向学生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生活提供了可能。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对教育的战略性和根本性影响,认识到“双减”是全面修复教育生态、真正实现育人转型的关键一招。“双减”传递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隐喻,那就是真正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来思考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实践,让教育回归科学,回归育人,回归幸福。“双减”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深切呼唤,是校园对学生的深切呼唤。学校要抓住“双减”契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构审美的教育生活,让立德树人真正变为现实。

三、落实“双减”需要对学校教育进行审美重构

“双减”并非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作业的单纯减少和校外培训的严格限制。“双减”的全面落实是学校教育格局的重塑,是对学校过度功利化的审美重构。“审美重构”这一落实“双减”的视角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生命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与异化劳动不同的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亦即是劳动者能够从中肯定自己,占有自己的生产对象(劳动产品)的劳动能够让人类的本质得到体现,它“生产了美”[6]。因此,以刚性要求落实“双减”,只是“双减”全面落实的起点。真正全面落实“双减”需要以美学精神对教育进行改造,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双减”的重大意义在于申明一个重要的教育美学主张:自由和解放。这也是教育审美重构的目标所在,是当前中小学美育的价值追求。受这种美育熏陶的学生,不仅追求自我的自在自由,还能够把这种自在自由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各美其美能够通过劳动,通向美美与共[7]。

中小学落实“双减”需要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以审美精神重构校园生活。第一,學校要将大门打开,让校园变成学生成长的美学空间。这势必要求学校原有的课程教学适当做出改变,让学校的运动场、实验室、图书馆使用起来,运转起来。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8],教师要重新定义自身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学校要营造充满美学精神的课程教学文化,减少应试文化对学生的精神束缚,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要强化课程意识和育人意识,从注重知识传承转向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教学导向,创设促进教与学转化的教学情境,教学充分体现教与学统一、目的与过程统一、价值与方法统一、科学与艺术统一。第三,“双减”视域下学校教育的审美重构还体现为更加凸显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通过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元素,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充分体现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照。学校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开发综合课程,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如部分学校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大赛活动,将文本研读、学生体验、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教育板块内容有机整合,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当课堂的样态丰富了,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的学习生活便不再是枯燥的训练和考试,而是生命的自由成长。在课程实施中,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当中小学教育从顾明远先生的教育价值论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加重视体验和创造,“双减”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出来,从而让学生过上彰显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审美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2] 顾明远.基础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新征程[J].未来教育家,2021(1):8-10.

[3] 朱永新,罗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教育百年[J].教育研究,2021(7):4-13.

[4]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8.

[5] 顾明远.顾明远文集(第二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54.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7] 林玮.“算法一代”的诞生:美育复兴的媒介前提[J].教育研究,2021(7):81-93.

[8] 熊建辉,姜蓓佳.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负担研究述评[J].中国教师,2020(1):13-16.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重构双减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长城叙事的重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