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进富
摘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各学科教师的研究重点。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侧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以运用前后所学知识,自主破解学习疑惑,实现自我能力以及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立足实际,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更为深入的知识,实现他们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措施
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因自身教育理念的落后,在教学中不够关注学生多元化发展,而刻意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问题破解能力的培养。这一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很难自主破解学习疑惑,且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育人思想,侧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以从题干中找到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找打答案。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确保整体教学效果。
一、借用微课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问题破解能力强化视角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摆脱自身的依赖心理,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多元学科素养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通过课前设计、课堂播放等步骤,使同学们掌握更多学习技巧,切实提升他们的学习意识,且整体教学效果极佳。例如,笔者在“三角形特性以及判定”相关内容教学中,借助全新的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旨在培养他们的问题破解能力,并确保之后相关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判定方法。围绕这一内容,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运用全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科素养。首先,在设计好围绕本节内容为主的视频之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视频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为主,并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三角形?汽车的轮胎为什么不能是三角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则与同桌窃窃私语。其次,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导入教学。笔者继续播放视频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回答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用尺子量一量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笔者用数学模型拼接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触摸、观察,进一步分析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切实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思考意识,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二、数形结合思想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一全新的教学思想利于学生综合学科思维的发展,同样是教师培养学生问题破解能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学生刚步入小学阶段,这时学生的逻辑意识较差,单一地讲解知识并不利于学生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面对此阶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全新的形式,强化学生整体思維能力,进一步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分一分与除法”这一内容教学中,笔者发现若是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指导形式,学生则很难理解数字的除法,对新的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因此,笔者借助图片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定义。教师可以将卡片分成几小份,使其能够掌握具体的“分一分”。首先,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西瓜图片,随后提出有关问题,怎样才能将西瓜分成大小相同的六份呢?孩子们积极思考,提出自身看法。其次,笔者就此引出了除法的内容,他们对除法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最后,引出与之类似的题目,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教学变得清晰,孩子们可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教学成效极佳。
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后,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破解学习疑问,这有利于学生逻辑意识的发展。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笔者呈现小小同学几次以来的数学分数,随后借助这几组数据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他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其次,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破解能力,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现在5个数据中有一项数据未知,其平均数已经算出,可否计算出这个数?于此,孩子们进行尝试,当他们尝试用普通的计算方法时,笔者点拨学生是否可以运用方程的思想,之后他们从这一角度入手,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自身育人思想,侧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深化教学内涵,促使学生多元学科素养以及能力的发展。为此,立足新教育时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全新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内容强化学生学科思维和能力,以此来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静.聚焦问题解决 提高应用能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