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我们熟读历史,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探索未来。我好奇我们年轻的一代置身在这样的文化中却没能了解它。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反应出来的是断裂,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断裂让我们能用不同视角去解读它,改造它。
中国的文化传统由于它的独特性,所以存在更是不可替代。当下,激活传统文化依旧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命题。时代的发展让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近四十年,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层出不穷,好的艺术作品总能看到艺术家的文化沉淀,好的艺术家不会直接的挪用传统文化,而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激活传统文化,赋予了常见的事物新的理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激活;挪用;创造
一、前言
鉴于对传统文化的模糊认识,艺术家如何在浩瀚无边的传统知识中采拮精髓,将其转换为当代艺术的语言符号,并和社会的现实语境发生关联?于是,我萌发了研究中国近代四十年来艺术发展历程的强烈兴趣,窥探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被转译的途径,试图找寻开启的密码。
“80年代前期,中国美术以两大潮流为主,一是以“伤痕”绘画、乡土写实绘画为代表的关注社会与现实的潮流,一是强调纯艺术的唯美主义潮流。至1985年前后,现代艺术群体蜂拥而起,各种展览、宣言、论文呼啸而至,85美术运动狂飚骤兴,新潮美术于是以其强烈的社会性和文化功能意识并裹挟着各种西方现代派的形式跃上画坛。”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趋向成熟,往日的反体制、反传统如今也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批评家鲁虹说:“所谓‘当代艺术’,远不是一个时间上或时期上的概念,也不是某种特定艺术风格的代名词,更不是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翻版,而是专指那些在特定阶段内,针对中国具体创作背景与艺术问题所出现的艺术创作与现象,其特点是一直处于学科前沿,并对此前主流或正统的艺术呈批判状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取资源。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自己。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断的被艺术家所运用,几乎能用则用。网络的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个时代被体现得前所未有,到后来几乎是司空见惯了。艺术品价格的攀升是那么惊人,展览的数量是那么的庞大,策展人说得比唱的好听,很多滥竽充数的艺术家最后也只剩一张嘴在解说他的作品。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整个艺术圈的泡沫状态,其显而易见的基本原因是文化修养的不足,找到一个好点子就不断的进行机械化的重复,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导致其作品最终也只是哗众取宠罢了。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不管是从书籍上获得还是从实践中获得,没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提供滋养,就如冬天里种植在温室内的大棚蔬菜,抵受不了寒风的侵袭,永远需要在别人的保护下生存。
二、创作观念的转变, 激活传统文化元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开始,新鲜的事物源源不断的涌进中国。对于经历了文革之后的人们来说,从精神释放到物质需求,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人们的观念。“直接冲击与反叛“文革”创作模式的现象直到1979年以后才较为普遍的出现,中国美术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不断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文化需要进行实践,取得了开创性的艺术实验效果。一个朝气蓬勃、主张个性的时代已然来临。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前卫艺术已经初具规模。“事实上,到'85新潮中后期,很多艺术家都认识到了创造个人话语与向传统学习的重要性,这也为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但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也开始分裂,一部分艺术家利用西方现代派资源进行创作,另一部分艺术则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反思。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像徐冰、谷文达、傅中望、吕胜中、黄永砾等艺术家都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他们的实验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他们主动回避西方现代派的经典艺术语言,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资源,这为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新的文化资源。如今,若想深入了解这些艺术家在过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态度是很有难度的,我们只能大致可以了解他们使用这些资源的成长背景。
三、媒体的改变,转换传统文化元素
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度丰富了材料的多择行,艺术的变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的创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新的题材、新的材料、新的科技面前不得不重新思考,探索科技革命的影响引发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给艺术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给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传统艺术在科技文明的条件下,正不断地被激活而成为艺术家所利用的创作元素。那么艺术家如何运用科技的手段去转换传统文化元素的呢?
“譬如水墨动画,利用传统的资源表达当下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将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植入层出不穷的新艺术媒材,以之作为东方文化精神的新载体。”如邱黯雄的水墨动画《新山海经》,(图1、图2)在当代语境中利用传统的水墨语言,营造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中国的传统水墨山水对我来说意味非常……。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去要与当下共同发生作用。因此相对应地,我用传统水墨的方式画过一些如城市主题的画。传统文化中深藏的智慧给予我灵感,是某种创新的源泉。过去成为了当下的开路者。”在2006年上海影像双年展上,其中一个展厅里面三面墙壁播循环播放邱黯雄的《新山海经》水墨动画,厅内墙面上连接的屏幕就像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高科技与水墨画面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结合,吸引了不少眼球。由于电脑动画制作技术的普及,邱黯雄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能很好的解决技术难点。他用数码相机拍下自己画的原画后再利用电脑上合成。科技的介入让艺术家在创作上有了更多选择性,反之,艺术不断反映不同时代的科技力量。
四、再次认识传统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善,同时也开始反思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不足。很多新型的文化产业不断的崛起,挖掘其可用元素,转换一种新的思路赋予传统新的价值;我们熟悉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照搬,激活在于创造。不同时代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今天的我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但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去欣赏它。
时代的发展让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層出不穷,好的艺术作品总能看到艺术家自身的文化沉淀,这种沉淀的源泉更多是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好的艺术家不会直接的挪用传统文化,而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激活传统文化,赋予了常见的事物和理念新的价值。在经过不断的整合重构,现代文化中挪用传统文化的特质,好的传统文化被留传下来且不断得到新的解读。这种文化体系即有传统性质,又有现代性质。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必然能重新认识传统,结合当下的生存环境,我相信我们能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其可用元素进行激活、挪用、创造,让其为我们所用。
传统是过去的时尚,当下是未来的传统。如果说时尚是流行的,那么传统便是流传的,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参考文献:
[1]尹吉男.新国粹:“传统”的当代效用[J].文艺研究,2002,(05).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顾丞峰.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鲁虹著.《中国当代艺术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