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课程思政实施的要求、问题与对策

2021-10-21 14:49任海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课立德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主旨要求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则是立德树人所达到的成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把握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在教学中立德树人。

(二)价值追求:回归课程育人

学校教育不仅是育才,还是育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项有益探索,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人才全面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托。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就是使课程育人价值回归。课程思政有助于回归课程育人价值追求,释放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科良性互动交融,整合育人成效,这也是回归课程内在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育人当是课堂教学的本体功能。任何淡化、丢弃或虚化、放弃育人功能的课堂教学,既不符教学本质意义,也有悖教学的内在逻辑,终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标准:实现协同育人

从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能达到最终的育人效果的。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就必须形成大思政格局,就要下大力气整合教师和学生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专业课教师应该寻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突破口,努力使学生情感和思想与政治教育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各门课中培养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达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效果。

二、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认识上对课程思政存在偏差

1、交叉学科的共性与个性把握不准。长期以来,理工科作为每个学校开设的必修科目,主要是教会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以逻辑理性、从专业知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忽视了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培养,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工科每门专业课虽然内容不同,但最终都是要培养德才兼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长期忽视各门学科之间的个性与共性,造成了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只放在思政课中,而忽视了各专业课育人的可能。

2、教育目标与手段混淆。首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一种育人的手段,目标一致但手段不同。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当做目标,不知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只是在上课前加入传统的思政内容,这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其次,理工科院校存在专业课程“思政化”以及思政课程“形式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味或者过度在专业课教学中机械地加入思政内容,有可能使得专业课程出现思政化;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多就难免出现在教学设计等方面敷衍应付的问题,使思政教育达不到教学效果,出现思政教育形式化现象。

3、教育的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关系紧张。首先,教师对所需教学资源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以及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充分。其次,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认识可能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影响其学习动机的产生。曾几何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又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教育效果同样会受到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偏离课程思政的要求

1、教学目标不全面。理工科在实施课程思政中,教学目标不全面:一方面,只重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最终只看中学生“术”的学习,而忽視了“德”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很强,却不是学校最终要求的“德才兼备”之人;另一方面,它只重视政治方向,忽视德育,而课程思政不仅要增强政治认同,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理工科课程思政目标不全面,包括老师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意识重视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

2、教学设计古板陈旧。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在融入德育元素时渗透性不强、耦合度不够,缺少温度。其次,课程思政绝非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述的转换,更不是对思政课程的单纯替代,而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迭代创新。传统型的灌输理论不能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思政德育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一味地灌输导致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需”不平衡,形成思想的洼地。

3、教学评价单一机械。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理工科教学评价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评价机械化,侧重于对知识的测评,机械而生硬地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限定,降低了对课程思政评价的效果观测。二是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忽视整体性。教学评价以评价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其最终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形式单调而范式化的教学形式。三是忽视品格的塑造。这极易将思政教育知识的传授作为评价课程思政实施的标志,而非是学生品格的塑造。

三、提升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培育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高校工作中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在理工科学校,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中培养学生,而且要不断探索对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引领,帮助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其丰富全面的综合素质,引导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总之,要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好专业课程思政的工作,时刻牢记人文关怀、加强价值理念和情感投入,努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

(二)建立自然贴切、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基于理工科课程专业理论+实践的这一特点,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就要涉及实践教育部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贴切地在生活中感受到思政教育。首先,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具有系统性,要系统把握教学设计与每个小部分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同时,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特点进行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后,教学设计应当具有创新性,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新颖性和有效性,努力帮助学生播下创新的种子。

(三)形成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是思政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评价的最终归宿不在于评价而在于解决问题。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而要更加注重隐性考核,关注隐性效果。急性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教师上课的态度以及平时学习的态度、学生课内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对实时热点的关注度与看法。另一方面是显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老师态度方面的转变,会影响到自身专业课的学习,这也正是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应该达到的成效。

结语

理工科教学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理工科本身的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工科学生则要注重强化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总之,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作者简介:任海艳(1996-),女,陕西宝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理工科专业课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理
英语笔记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