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医学,曲宝迪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266100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均属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范畴,作为VTE 的临床表现形式,其发病阶段、部位各异,但易患病因素相同。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成果相继于专业期刊刊登,2018 年新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1]与《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2]为预防VTE 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随着国内外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腔镜等微创医疗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胸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胸科疾病治疗中,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较之于非手术治疗对病人增加了一定的风险[3],胸腔镜下行胸科疾病手术易造成血管、肌肉损伤,麻醉、术后卧床会造成病人血液流速减慢,造成相应部位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进入肺动脉,使发生术后并发肺血栓栓塞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大[4]。有研究显示,有11%的肺血栓栓塞症病人在发病1 h 内死亡,而得到明确诊断的病人仅占29%[5],在预防、诊治全过程中临床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该病护理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1.1 成立科研团队 课题科研团队共7 人,包括护理部主任1 人、外科护士长1 人、胸外科主任1 人、胸外科护士长1 人、主管护师3 人,其中博士1 人,硕士1 人,其余人员均为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均有10 年以上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及护理管理能力[6]。团队职责:建立架构模型;检索国内外平台相关文献;确定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筛选、整理函询专家反馈意见;形成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撰写专业论文并形成科研成果;推进成果评价及临床应用。
1.2 德尔菲法
1.2.1 选定函询专家 共选定函询专家17 人,均在3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及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其中护理人员具有10 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历;所选定专家熟知本专业领域理论及技术,并在该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充分考虑其临床实践经验与学术科研能力、经历,对本科研内容具有积极性表达,并能对函询条目及时提出权威性指导意见。其中男1 人,女16 人;年龄30~39 岁5 人,40~49 岁9 人,≥50 岁3人;博士2 人,硕士10 人,本科5 人。
1.2.2 形成函询问卷 基于Donabedian 模型,以与其相关的关键词(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人力资源、制度管理、理论技能等)在文献检索平台上进行中英文检索,经反复筛选、整合形成函询问卷条目初稿。向专家详述课题立项背景、实施方法、临床意义及函询表回复的相关事项,形成专家函询问卷。问卷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将第1 轮函询专家指导性建议以重要性均数>3.50 分、变异系数<0.25 为标准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第2 轮问卷;在第2 轮专家函询意见趋于一致情况下结束函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专家积极程度采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为专家熟悉系数(Cs)与专家判断系数(Ca)的算数平均值;专家协调程度以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进行评价。检验水准α=0.05。
2.1 专家积极程度及权威程度 共进行了2 轮专家函询,第1 轮发放函询问卷17 份,收回函询问卷15 份,回收率为88%,并有13 名专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第2 轮发放函询问卷15 份,收回函询问卷14 份,回收率为93%,并有4 名专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变异系数低于临界值,表明专家意见一致性极高。专家熟悉系数为0.955,判断系数为0.965,权威系数为0.960。
2.2 专家协调程度(见表1)
表1 函询专家协调程度
2.3 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内容 依据专家函询结果对各条目进行筛选、梳理、总结,以Donabedian 模型为架构,最终形成包括3 项一级指标、11 项二级指标、80 项三级指标的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内容
(续表)
(续表)
3.1 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已广泛应用于监测、评价护理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鉴于胸科手术所致并发症特点,如采取综合、有效的医疗、护理干预措施可及时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而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控制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7]。本科研课题基于Donabedian模型架构,建立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积极地评价专科护理质量,促进专科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8⁃9]。
3.2 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969 年,美国学者Donabedian 创立了“三维质量结构”理论,本科研课题以此为基础,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17 名专家进行了2 轮函询,其有效回收率均>85%,共有17人次对指标条目提出了修改建议。本科研课题函询专家具有较高权威性,其权威系数>0.90;2 轮函询专家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函询专家有较一致的指导意见,有效保证了该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靠性[10]。
3.3 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的临床应用 建立科学、严谨、有效的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对胸科护理质量评价至关重要[11]。本研究形成的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 项一级指标、11 项二级指标、80 项三级指标,在胸科护理工作质量管理中能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其真实的整体护理水平,为职能部门及医院管理者对专科护理质量评价、管理提供较为科学、可靠的依据,成为医院建立HIS 系统护理管理数据的理论基 础[12⁃13]。
作为护理管理的核心环节——护理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4],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护理质量评价[15]。本科研项目建立了科学、严谨、实用的胸腔镜术后肺血栓栓塞症护理敏感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胸科护理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