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黄河冰断裂性能研究

2021-10-20 08:09李志军张邀丹
水利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粒状韧度柱状

王 娟,黄 樾,邓 宇,李志军,张邀丹

(1.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3;3.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42)

1 研究背景

黄河内蒙河段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条件和河道特性,易于在凌汛期发生凌汛灾害,从而引发凌洪、破坏水工结构物,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1]。目前,在河冰的冰凌预测[2-3],冰-水力学数值模拟[4-5]、冰与水工结构物相互作用[6]、冰生消演变规律[7-9]等方面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结果,而针对河冰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有待深入。河冰作为一种天然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既受到温度、加载速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冰晶体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影响冰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郜国明等[14]在-3 ℃到-15 ℃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了黄河冰的劈裂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温度范围下,随着温度的增加,黄河冰的劈拉强度增加,断裂韧度先减小后增大。加载速率也是影响冰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Snyder[15]等通过试验分析了预应变对人工冰韧脆转变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加预应力后,冰试样的韧脆转变速率增加了3~10倍。李志军等[16]进行了乌梁素海冰的单轴压缩试验,建立了乌梁素海冰压缩强度与温度、速率之间的计算模型。冰的细观晶体结构决定了冰的宏观变形过程,也影响着冰的力学性能,Schulson[17]通过试验发现粒状冰的脆性强度与其晶体直径的平方根成反比,邓宇等[18]和Gribanov 等[19]对冰的单轴压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Schulson[17]相近的结果。一般来说,不同区域的天然冰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别。与其他冰相比较,黄河冰内含泥量高,冰体分层结构多变,不同晶体结构交替出现,晶体结构形成及其组构有其鲜明的独特性[10-11]。而冰的细观结构不仅影响冰的热力学和光学性质,也直接影响冰的力学性质[12-13]。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条件下黄河冰的断裂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黄河冰的断裂过程和破坏机理。

在冰力学试验中,一般使用位移计、应变仪等设备来获得试样的位移[20-21],在试样表面粘结应变片或安装应变仪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对试样造成破坏,影响试验的结果。也可通过测量试验机执行器的位移间接获得试样的位移[22],该方法测量得到的间接位移受到压头的刚度、压头与试样接触面平整度的影响,并且只能获得试样的整体位移。而DIC 作为一种光学测量方法,与传统的电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可全场测量、无接触、操作简单的优点,在生物医疗[23-24]、土木工程[25-27]等研究领域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有学者将DIC技术应用于冰力学试验,Lian等[28]基于DIC方法研究了湖冰单轴抗压试验过程中的应变变化,研究发现,通过执行器推算出的名义应变率与通过DIC方法得到的应变率有着较大的差异。Wang等[29]利用DIC技术测量了海冰单轴压缩破坏过程中的位移场和应变场,验证了DIC方法的可靠性,为DIC技术应用于其他冰力学试验提供了依据。

为此,本文采用DIC 技术结合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黄河冰的断裂性能试验。利用DIC 技术观测了试样在三点弯曲试验过程中的位移场和应变场,通过与位移计的测量结果比较,验证了DIC方法的可靠性,并分析了温度和加载速率对河冰断裂韧度的影响。

2 试验概况

2.1 试样采集本次试验的试样来源于黄河封冻期内蒙河段河冰,采冰地点位于黄河什四份子弯道(N40°17′39″,E111°02′41″)。什四份子弯道是黄河内蒙古封冻河段的典型位置,河道由一个120°的弯道连接,每年冰情持续100天左右。采集冰胚时,首先使用冰尺在冰面上划出冰胚的边缘,确定冰胚的方位和大小,随后使用电链锯沿边缘切割,直至冰胚与冰盖分离,最后使用冰锥将冰胚提出水面。最终取出的冰胚如图1(a)所示,冰胚共计6 块,尺寸为75 cm×65 cm×30 cm,冰胚分为三层,0~5 cm是冰雪反复融化冻结后形成的表面冰,内部含有泥沙颗粒,5~23 cm冰层呈乳白色,气泡含量较多,分层处较浑浊,为冰花凝结形成的粒状冰层,23~65 cm冰层透明无气泡,为自然生长的柱状冰层。将采集完成的冰胚使用塑料膜密封,并装入泡沫保温箱中运往实验室。

图1 冰胚的采集

2.2 样本的制备使用锯骨机将冰胚加工成7 cm×7 cm×65 cm的三点弯曲梁试样,并在无缺口试样的中部,用手锯加工长3 cm的预制切口,试样的尺寸如图2所示,S代表有效跨度,W为试样的高度,a为预制裂纹长度,取为3 cm,试样的跨高比(S/W)取4。

图2 三点弯曲梁示意图

DIC是一种基于物体表面散斑图像灰度分析的光测方法,通过比较物体变形前后表面的数字图像,获得物体运动和变形信息。冰是一种透明材料,为了能顺利得采集信息,使用哑光漆在试样DIC观测区制造人工散斑,以便获取冰断裂过程中的变形数据。首先,在试样的表面涂上一层白漆(图3(a)),为了防止透光以及喷涂不平整,白漆一共喷涂三次,每次喷涂后都将试样静置20 min,使喷漆完全冷却,与冰面融为一体。白漆喷涂完30 min后,在距离试样表面30 cm以上的位置喷涂黑漆,使黑漆均匀地落在试样表面,形成随机灰度散斑。喷涂完成后静置2 h以上,待喷漆完全凝结后再进行试验。制作完成的散斑试样如图3(b)所示。

图3 试样人工散斑制作

2.3 试验设备试验装置由加载设备、力学采集设备和光学图像采集设备组成,如图4所示。试验所用的加载设备为byes-30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最大加载力5 kN,加载速率控制范围为0.05 mm/min~100 mm/min。力学采集设备由传感器及YD-28A 型动态电阻应变仪组成,可以采集试验过程中的压力、位移过程曲线。光学图像采集装置主要包括两个Grasshopper3系列相机和两个高强度光源,根据加载速率的不同,相机采集速率设置在0.1 Hz~8 Hz之间,为了减小平面外变形的影响,采集时相机平行试样放置,并与试样保持1 m以上的距离。

图4 试验设备

2.4 试验方案温度和加载速率是影响冰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根据该河段气象数据统计资料[30],本次试验温度选定-2 ℃、-4 ℃、-8 ℃、-10 ℃四种工况,加载速率为10-6s-1~10-3s-1,在每种加载速率下进行了4到6根试样的加载,试验试样包含柱状冰和粒状冰,由于柱状冰具有各向异性,加载全部采用垂直冰面方向。加载前先将试样在低温恒温箱中恒温24 h以上,以确保试样达到热平衡。

试验中一共对6根粒状冰试样进行了DIC图像采集,试样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DIC图像采集方案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DIC方法测位移与传统方法的比较以A1试样试验结果为例进行了分析,将使用DIC 与使用应变片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荷载与裂纹开口位移(P-CMOD)曲线进行了对比,以评估DIC 方法的准确性。在DIC 分析时,将试样预制裂纹口两端的位移差作为CMOD,结合应变片测量得到的CMOD,绘制出如图5所示的P-CMOD曲线。分析可知,在整个加载过程中,采用DIC 方法与应变片方法得到的P-CMOD 曲线基本吻合,因此,DIC方法可以用于河冰三点弯曲试验的研究。

图5 DIC与应变片两种试验方法的P-CMOD曲线对比

在冰力学试验中,一般将压头的位移作为试样的位移,进而计算试样的应变,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试样的名义位移和名义应变。本次试验中,将DIC 测量得到的位移与压头的位移进行了对比,如图6(a)所示,在计算区域的上表面选取阶段线MN,计算MN线上各点在加载过程中的竖向位移,将MN线上的最大位移值作为该时期试样的实际位移。图6(b)展示了A1试样在两种测量方法下的位移-时间图像,名义位移和实际位移都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在相同的时刻,名义位移约为实际位移的3.28倍。

图6 A1试样压头位移与DIC位移比较

基于上述方法,对所有DIC测量试样的名义位移和实际位移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试样的压头位移均大于实际位移,前者为后者的2.8~3.3倍。分析可知,产生这种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试验机执行器的刚度不足,执行器产生变形,使压头测量出的位移值包含了机器自身变形,从而高于试样实际变形。

表2 采用压头和DIC两种方法得到的位移结果

3.2 试样的断裂破坏模式试样破坏为脆性断裂,在试验过程中,从裂纹出现到试样断裂的整个过程在1秒内完成。但粒状冰试样和柱状冰试样在断裂时仍具有明显的差别:大部分粒状冰试样在破坏时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试样在断裂之后保持一个整体,裂纹痕迹不明显,而柱状冰试样在破坏时会发出短促而轻微的声响,试样直接断成两半。基于以上的现象,对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试样断裂形态进行了记录,如图7所示,共记录了-8 ℃和-2 ℃两种温度,4.46×10-6s-1~8.93×10-4s-1共四种加载速率下柱状冰试样和粒状冰试样的破坏形态。可以看出,温度和速率对试样破坏形态的影响不大,但粒状冰试样和柱状冰试样的破坏形态具有一定的差异:粒状冰试样的裂纹清晰,断面平滑,断裂时没有碎屑的掉落;柱状冰试样的裂纹走向曲折,在断裂时裂纹附近会有冰碎屑掉落,导致裂纹变宽,试样断面契合效果较差。

图7 黄河冰的破坏模式

粒状冰主要由细密的小晶粒组成,气泡含量普遍较柱状冰高,在断裂破坏时,裂纹大多沿着薄弱的晶界和气泡之间发展[31],穿晶破坏少,总体应力相对较小。因此,在破坏时很少出现碎屑的掉落,破坏后试样仍为一个整体。柱状冰晶粒尺寸大,且在垂直方向为柱状晶粒,裂纹扩展时以穿晶破坏为主[32],破坏应力较大,在破坏时会发生试样断面冰碎屑掉落的现象。柱状冰试样的裂纹在遇见强度较高的大晶粒时,会转向薄弱的晶界扩展,形成弯曲的裂纹,这与图7显示的破坏形态一致。

3.3 裂纹张开位移及滑开位移采用DIC 方法对预制裂纹尖端的切线AB(图6(a))进行了位移观测,分析了试样断裂过程中的横向和竖向位移。在荷载上升段选取A、B、C、D四个时间节点进行位移分析,四个节点对应荷载分别为0.3Pmax、0.6Pmax、0.8Pmax、Pmax。

统计分析了A1试样在不同节点裂纹尖端切线的横向位移和竖向位移,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在预制裂纹尖端两侧产生了较大的横向位移,随着荷载的增大,横向位移的差值即裂纹尖端张开位移也逐渐增大。竖向位移呈现左边高右边低的趋势,并在预制裂纹尖端出现最大值,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大,竖向位移整体增加。

图8 不同节点处预制裂纹尖端切线位移分布

计算A—D四个节点预制裂纹尖端两侧位移的差值,得到试样断裂过程的裂纹张开位移值和裂纹滑开位移值,如表3所示。在不同时间节点,试样的滑开位移约为张开位移的13%~16%,因此,可将Ⅰ型断裂作为研究黄河冰断裂性能的重点。

表3 不同节点处裂纹的张开位移和滑开位移

3.4 断裂韧度的影响因素断裂韧度是冰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次试验采用三点弯曲试验,利用式(1)和式(2)[33]计算河冰的断裂韧度。

式中:P为断裂时的荷载;S为有效跨度;a、B、W分别为预制裂纹长度、试样宽度、试样高度。

采用式(1)和式(2)对试样的断裂韧度进行计算,得到了柱状冰和粒状冰在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断裂韧度的平均值,并统计了同一试验条件下不同试样断裂韧度的取值范围,将结果绘制为带误差棒的折线图,如图9和图11所示。图9(a)展示了柱状冰断裂韧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在-10 ℃、-8 ℃、-4 ℃、-2 ℃温度下,断裂韧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5、99、95和89 kPam1/2,随着温度的增加,断裂韧度有小幅的减小。图9(b)展示了粒状冰断裂韧度和温度的关系图,温度从低到高,断裂韧度平均值分别为80、72和74 kPam1/2,其中,-2 ℃条件下试样的断裂韧度略大于-4 ℃条件下的结果,这是由于两者的温差较小,以及试样本身的差异,例如气泡含量、初始裂纹等因素所导致。

图9 温度对黄河冰断裂韧度的影响

将本文试验测得的不同温度下黄河冰的断裂韧度与Deng 等[34]、Liu 等[35]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如图10所示。Liu 等[35]的试验采用了蒸馏水制造而成的柱状冰,加载速率为1.6×10-3s-1。可以看出,在-30℃~-1℃范围内,断裂韧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表4 展示了三次试验在不同温度区间的断裂韧度平均值,在-12℃~0℃时,Liu等[35]试验得到的断裂韧度略高于本文试验的结果,这是由于Liu等[35]试验使用的人工柱状冰,而本文试验采用了两种晶体结构的冰试样。相比黄河冰,人工柱状冰不含泥沙颗粒,气泡含量也较低,这导致其断裂韧度偏大。Deng等[34]采用黄河冰进行了巴西圆盘试验,得到的黄河冰断裂韧度略低于本文试验的结果,这是由于两种试验的具体试验方法有差异,且Deng等[34]试验采用的加载速率(10-5s-1~10-1s-1)略高于本文试验的速率。虽然试验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断裂韧度值的不同,但断裂韧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冰断裂韧度和温度的关系可拟合为如下的线性函数:

表4 不同温度区间的断裂韧度平均值

图10 断裂韧度温度效应试验结果比较

式中T为温度,℃。

图11(a)和图11(b)展示了柱状冰和粒状冰断裂韧度随加载速率的变化,柱状冰试样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断裂韧度平均值分别为114 kPam1/2、112 kPam1/2、106 kPam1/2、93 kPam1/2、89 kPam1/2、62 kPam1/2,加载速率在10-5s-1~10-3s-1时,断裂韧度随着加载速率的增高呈降低趋势,加载速率小于10-5s-1时,断裂韧度的下降趋势较缓。粒状冰试样断裂韧度的变化规律与柱状冰试样相似,即在加载速率较高时随着加载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在低加载速率时下降趋势减缓。在相同加载速率下,粒状冰的断裂韧度低于柱状冰,在加载速率低于4.46×10-5s-1时,粒状冰断裂韧度比柱状冰低20%~21%,加载速率在大于4.46×10-5s-1时,粒状冰断裂韧度比柱状冰低25%~30%。

图11 加载速率对黄河冰断裂韧度的影响

将黄河冰断裂韧度的试验结果与Xu等[15]、张小鹏等[17]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图12)。两位学者都对人工淡水冰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Xu等[15]的试验温度在-40 ℃~-20 ℃之间,张小鹏等[17]使用的试验温度为-10 ℃~-2 ℃。可以看出,相比人工淡水冰,黄河冰断裂韧度的分布更加离散,这是由于人工淡水冰的晶体结构均匀,一般不含气泡等杂质,而黄河冰不同晶体类型交替出现,气泡、泥沙含量较高,在细观尺度上更加不均匀,从而导致宏观强度上的离散。在10-6s-1~10-5s-1加载速率范围内,人工淡水冰的断裂韧度在116~137 kPam1/2之间,黄河冰的断裂韧度在93~130 kPam1/2之间。加载速率为10-3s-1~10-2s-1时,人工淡水冰的断裂韧度在61~101 kPam1/2之间,黄河冰的断裂韧度在36~73 kPam1/2之间。可以看出,在加载速率一致时,人工淡水冰的断裂韧度要高于黄河冰,这主要源于两者细观结构上的差异。虽然三种冰的细观结构有一定的差别,但不同冰样的断裂韧度都表现出了相同的速率效应,在10-7s-1到10-1s-1的速率范围下,不同冰样的断裂韧度都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可拟合如下的指数函数:

图12 断裂韧度速率效应试验结果比较

式中̇为加载速率,s-1。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断裂韧度和温度呈线性关系,断裂韧度与加载速率呈对数关系,结合式(3)与式(4),假设断裂韧度与温度和速率有以下的关系:

式中A、B、C、D为拟合参数,结合不同的试验数据成果对式(5)进行拟合计算,得到如下公式:

式(6)的拟合曲面如图13所示,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断裂韧度的温度效应随之降低,在速率为10-1s-1时,断裂韧度基本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断裂韧度的速率效应随之降低,在温度为-50 ℃时,断裂韧度随加载速率变化的趋势最明显。

图13 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断裂韧度的拟合曲面

4 结论

本文基于DIC 方法,对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黄河冰的断裂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DIC方法测量得到的P-CMOD曲线与应变片测量得到的曲线基本吻合,可将DIC方法应用于河冰断裂试验的位移测量。

(2)在本文研究的温度、速率范围内,试样的断裂模式对温度和加载速率不敏感,但受到晶体结构的影响较大,试样表现为脆性断裂,其中,柱状冰试样裂纹走向曲折,断面会发生碎屑崩落,粒状冰试样的裂纹清晰且平滑,大多数试样断面在破坏后仍可较好的吻合;在试样的断裂过程中,裂纹尖端的张开位移明显大于裂纹的滑开位移,可将Ⅰ型断裂作为研究黄河冰断裂的主要形式。

(3)当温度在-10 ℃~-2 ℃、加载速率在4.46×10-6s-1~8.93×10-4s-1范围内变化时,黄河冰的断裂韧度值在35~133 kPam1/2之间变化,断裂韧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随着加载速率的降低呈线性增长趋势,此外,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黄河粒状冰的断裂韧度比柱状冰低20%~30%。

(4)建立了温度、加载速度和断裂韧度的耦合关系式,为进一步分析冰的断裂性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粒状韧度柱状
硅片上集成高介电调谐率的柱状纳米晶BaTiO3铁电薄膜
城市的韧度
探究乳化粒状铵油炸药春夏季结块、黏性消失快原因及防范对策
冻融循环对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影响
岩矿鉴定在某铅锌银矿床中的应用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与高危型HPV 清除率的相关性
Straining流对柱状晶体在三元过冷熔体中生长的影响*
Ⅰ型裂纹的高强混凝土梁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现代办公室粒状碎纸机创新设计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