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小儿静脉输液留置针留置时长的影响研究

2021-10-20 08:18张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1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小儿

张城

(徐州市肿瘤医院 儿科,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主要是指在为患儿进行血管穿刺或是输液过程当中,留置导管或是针头滑出从患儿血管滑出,导致液体渗入到穿刺局部的血管外组织内[1]。在儿科临床工作当中,小儿静脉输液治疗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现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问题,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降低疾病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儿科科室投入成本不断增加,因此,找到静脉输液过程中导致药物外渗现象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及时消除药物外渗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小儿静脉输液留置针留置时长的影响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摘选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徐州市肿瘤医院行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98例,随机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个月至11岁,平均(5.21±1.05)岁;疾病类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例,肺炎29例。研究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个月至12岁,平均(5.33±1.11)岁;疾病类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5例,肺炎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治疗者;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同意;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者;自身有传染性或免疫系统疾病者;凝血功能有障碍者;心肝肾功能有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即定时查看患儿的输液情况,检查是否出现针管脱落、药物渗出等情况,及时对输液进行合理速度。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术专业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提升其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有足够能力应对小儿输液护理的各项工作;可 采用临床带教的形式,安排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人员,对新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技巧培训,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2)加强巡视。护理人员需定时巡视静脉输液患儿,对于输液时间比较长的患儿更要给予高度关注,并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静脉进行合理选择,并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合理使用,随时检查患儿情况,发现问题马上上报处理。

(3)心理护理。首先强化患儿本身的心理护理,以轻柔的声音或动作安慰患儿,或借助一些玩具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如患儿出现哭闹行为,应耐心安抚,若年龄稍大,可以引导其向其他不哭闹的小朋友学习,提升患者的输液配合度。其次强化家长的心理护理,耐心向家长介绍小儿静脉输液相关知识与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其放松心情,不宜过度紧张,充分配合护理工作。

(4)加强血管与药物护理。穿刺前,对患儿血管实施有效处理,确保显露充分,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对使用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如必须要使用高渗、高刺激类药物,尽量选择血流比较丰富的大血管,并严密监测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5)合理选择静脉。小儿的好动性较强,有自我约束力低,故而年龄较小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穿刺,但要避免眶上静脉或耳后静脉穿刺,年龄稍大则可选择四肢静脉穿刺,尽量将关节周围静脉关闭。

(6)穿刺护理。选择最佳的血管与角度进针,针头与血管保持30°角为宜,进针的速度一定要缓慢慢,见到回血后之后,再以合适角度前推1 mm,确保针尖斜面全部处于血管内。

(7)固定护理。穿刺成功后,采用通气胶带进行固定,以3M胶带为佳,以“S”型作固定,但反折环不要过大,若穿刺部位处于头皮静脉穿,可使用胶带围绕头部一圈,以防外力牵拉导致针头活动;如穿刺部位在四肢静脉,则于手足功能位采用夹板固定。

(8)健康宣教。将输液期间需要的配合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如禁止私调整输液的滴速,抱患儿时避开穿刺部位,以免触碰针头;不要用衣物覆盖患儿穿刺部位,以免护理人员无法观察到穿刺输液情况。

1.3 指标观察。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的药物外渗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长。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以下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总满意度。

1.4 数据分析处理。研究所得数据均以SPSS 22.0软件作统计,计量相关的各项数据全部用(±s)代表,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以t检验;计数相关的各项数据全部用以[%(n)]代表,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以χ2检验,P<0.05时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留置针留置时长。护理后,研究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长(3.29±1.17)d与对照组的(2.12±0.83)d相比明显更长,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护理后,研究组的药物外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的药物外渗发生率(n,%)

2.3 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研究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药物外渗是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无法主动配合输液工作,甚至出现抗拒、哭闹等行为,不仅增加穿刺输液的难度,加上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比较长,更提升了药物外渗的发生风险[4]。在临床中,造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众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患儿的年龄,不满意3岁的患儿更容易发生药物外渗,这是因为这部分患儿对注射心理反应极强,频繁活动注射部位所致,容易造成留置移位、晃动甚至脱落等情况引发药物外渗。②患儿的病情。例如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患儿,更易发生药物外渗,前者主要是由于机体循环不佳,血管通透性较高所致,后者则主要因为疼痛患儿活动较多,增加了穿刺部位活动[5-6]。③穿刺部位。头皮静脉与眶上静脉更易发生药物外渗以,以输液后30 min内高发。④护理方面。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掌握,导致一次穿刺失败,穿刺之后针柄未妥善固定,关节处未采用夹板固定等,均会增加药物外渗风险[7-8]。而且,小儿静脉血管更细,穿刺的难度更大,加上小儿自身对于疼痛的恐惧感,更容易加大护理人员的负担,导致穿刺反复失败,对静脉输液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针对小儿静脉输液中的药物外渗现象,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输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针对性护理模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以针对各类可能造成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预防或处理,此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全面掌握小儿静脉输液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强化血管与药物管理,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静脉与药物,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对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降低了留置针移位、脱落等情况的发生,不仅可以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还能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风险;此外针对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随时查看患儿的输液情况,以便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此外,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静脉输液相关的知识与注意事项告知家长,提升家长的输液风险意识,并主动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加强患儿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沟通,增加患儿的信任感,降低患儿的恐惧与抵触心理,积极配合输液,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10-12]。本次研究也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长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长,P<0.05;而研究组患儿的药物外渗发生率与对照组比则明显更低,且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模式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不仅可以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还能降低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小儿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夜盗小儿(下)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