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能捍卫天性的父母

2021-10-19 01:44邓郁
南方人物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小黎圆子休学

邓郁

“你们怎么一点都不急?”

在清华大学念本科的外甥,看到我家闺女六年级还常常发呆、和弟弟玩耍聊天,有些不解地问。“我去给海淀那些小升初家庭的孩子辅导,他们都忙得不行,准备各种材料,上课排得满满的。”

当时的我们的确不属于“黄庄家庭”中的一员,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参与到升学的“洪流”中。对于孩子的择校、学习和亲子沟通,我也时常陷入困惑。近年有关教育“内卷”的话题大热,家长的描述五花八门,却极少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在影视作品之外,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心态是怎样的?

一个月前,我拿到《少年发声》这本对话合集,获得了一份当下很宝贵的答案样本。

研究家庭教育的作者陈瑜声音温柔圆润、很有同理心,可以想象和她对话的孩子,都能获得足够的信任感。其中,不少是被应试体制修剪得了无生气、在家中又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孩子。譬如稿子开头写的休学女生小黎,还有没写到的被父母家暴、大学时选了心理学专业的圆子。

对话发表后,两家孩子情况如何呢?陈瑜回以一声叹息。“小黎的价值观非常紧张。家里妈妈比较强势,后来出了些状况,孩子更没有安全感了。圆子受的创伤太重,学心理需要自我剖析,她觉得非常痛苦。前一阵子,她父亲抑郁症也影响了她。圆子因为双向情感障碍发得厉害也住院了……”

沉重之余,书里还呈现了另一端:那些见多识广、自主探索成长的孩子。譬如长大想从事教育的奶盐,认为成人应该成为孩子成长当中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结果。小含对自己和世界都很友好,预计未来的自己“不会很有钱,但精神世界比较富足”。

有这样心境的孩子,其来有自。小含的妈妈小时候数学不好、拉提琴不好,她父亲会说,“你作文写得很好。”“他一天到晚给我找‘你是可以的证据。”就这样,小含的妈妈也逐渐长成了一个既懂道理、也会努力捍卫自己天性的人。她会因为孩子原来学校鼓励学生互相揭发、没收学生在中午吃饭时间看的《哈姆雷特》,决定让孩子转学。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告诉他们,去找到你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为之燃烧自己。

“她作为一个人,完整性很高,我会为这种魅力而非常着迷,她是我想成为的人。”这是小含对妈妈的评价。我想这也是身为母亲最大的成就。

只是,陳瑜对话的家庭中,无论是通过休学整理思路、思考人生的阮健,还是乐观开朗的小含,都离开了体制,转到了双语或国际学校。

“有没有又不鸡血、又不逃避目前教育体制的方法呢?”有家长问陈瑜。

她推荐了小米的故事。那是一个在公立学校也“欢乐”无比的14岁女生,爱在小菜场地摊上盯着小小的锦鲤鱼观察很久,喜欢读《法医报告》。对三门主科老师的评语都很积极:“语文老师稍微保守,但对作文的态度不单一;英语老师年纪较大,但是很豁达,上课超open;数学老师很有耐心的,已经是一个值得我去喜欢的老师了。”

这样家校都不严苛、让孩子放松的个案,总是显得那么稀有。

最近采访的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没那么悲观,但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希望通过理想的课外素质教育(非应试培训),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帮助孩子发现内心的兴趣,在更大范围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她们的说法都有道理,但唯考试至上的教育环境也需要真正切实的变革,不能将所有砝码都压在家庭和校外(素质教育)之上。这样才不至于让教育成为一个如此沉重却又“无法深谈”的话题。

猜你喜欢
小黎圆子休学
失恋太少
THE ART OF INFLUENGING
The Art of Influencing
答案在红T恤里
清明圆子
休学创业
教育部:将对高校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作出规定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晶莹的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