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琳绵
约翰·费斯克(1939-2021)英国,学者
2021年7月12日,媒介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因心脏病手术并发症逝世,享年81岁。
作为文化研究转向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费斯克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德赛图的文本盗猎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约翰·费斯克虽然承认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阶层的手段,但更倡导积极随意的大众文化理论,反对将群众视为乌合之众的精英主义,“试图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做出一种超越”。
在1989年出版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约翰·费斯克通过研究广告、猫王、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表明大众对此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权的——大众文化并非法兰克福学派口中的一无是处,大众并非一种单向度的“文化白痴”。
他的理論,也为当下解读粉丝、弹幕等流行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支撑。例如,他提出的“生产者文本”,即受众也可以对文本采取生产者的立场,进行抵抗或者是再创造。“大众将自身的立场引入文本的解读过程,最终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微观政治层面的抵抗意义”,这种“生产者文本”被他视为具有多义性、开放性及互文性。
书中,他也给出了粉丝(Fans)最初的定义: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粉丝经济(Economy of Fandom)一词始于费斯克《粉丝的文化经济》一书。费斯克也关注到了大众的快感,这种快感是自下而上的,在对权力集团的抵制中获得快感。麦奎尔(D. McQuail)评价他:“在努力为大众文化辩护方面,约翰·费斯克一直是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人之一。”
费斯克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及文化研究课程,近年因为研究粉丝文化大火的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正是他的学生,在一篇提及费斯克的文章中,他表示,“约翰·费斯克一直是并将继续是对我的工作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为流行文化做了强有力的辩护,认为它提供了一系列资源,让积极的受众通过这些资源来努力获得意义,这是我的‘参与式文化和‘新媒体素养观点的基石。”
但费斯克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理解也是毁誉参半的。对大众的充分肯定使他被视为文化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反对者认为他失去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将文化研究简化为关于消费的现象阐释,忽视受众处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称他为“快乐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者”。
随着文化工业的流行与消费者意识的觉醒,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也受到了很高的关注。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视角使得文化研究重回生活,“体现了后现代思潮中反权威反中心的诉求”。在国内传播学者看来,约翰·费斯克许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开辟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有助于重估中国文化语境下粉丝的“主动性、抵制性与再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