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不改,背后的故事

2021-10-18 14:45吴丽贞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吴丽贞

摘要: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教育者开始注重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犯错而被要求认错,改错,他们真的认错了吗?为什么又会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误呢?认错的教育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效果不尽如意,认错机制的正确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德育;认错;自育

一、前言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因此教育者会采取一些教育手段讓孩子意识到错误,让他们认错,不再犯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犯错之后,教师们通过种种手段,口头教育也好,惩罚也罢,自以为解决了问题,进行了一场有用的道德教育,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似乎得了遗忘症,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卷土重来,死灰复燃,之前的认错行为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误,难道老师的教育方法错了吗?

二、认错的误区

认错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和内在认知的同时转变,但实际是一种行为与内在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的转变并不同时发生,往往是一种带动另一种的先后顺序。由此,就可以将认错分为外在的认错和内在的认错两种形式。

(一)外在的认错

1.权威的服从

当你试图说服你的学生或者讲道理谈话时,你在你所谓的说服当中就已经掺杂了暴力和威胁,学生从他们的经验和你的语言中很快地看到服从对他们有利,反抗对他们是有害的。由于照别人的心意办事总是挺痛苦的,因此,他们就悄悄地照他们的心意去做,而且认为,只要你不发现他们是阳奉阴违,他们就可以大做特做,而一旦被发现,就准备认错,以免吃到更大的苦头。

2.环境的服从

人具有一种社会倾向,在其行为的选择上更易于遵守社会规范的要求。也就是说,特定社会情境下的个体是能够实现认错的,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与当下情境之间的差距,并且由内而外的认错。当个体发现所有的群体都认可某种做法时,尽管个人并不赞同或者服从某种行为,但是为了合群或者不那么鹤立鸡群,他会选择我或最终选择和大家做一样的行为。

(二)内在的认错

1.理性的服从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当你从情感上感受到集体规范的自然、和善和真实,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克制自我的人性欲望。学生理性的发展与智力水平发展相关,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具有一定的理性,但其发展程度局限性较大。学生具有理性发展的可能,且理性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认错机制上,尽管我们不能够忽视理性的作用,但理性显然不能够完全解释学生行为,还需感性机制作为补充。

2.情感的服从

在很多经典文献当中,懊悔、愧疚、羞耻、害羞等辞藻的运用在标示着个体的认错行为。个体在自己的回忆中发现行为从这种结构中(在此和在这种结构的前提下无疑“必然地”)涌现出来……行为所随之带来的懊悔情绪,能够更大程度转变孩子的心理,导致真正的观念转向。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生外在的认错,而内在的认错确实少之又少,或者进程缓慢,因此教育者们应该拨开认错的迷雾,直面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由内而外的认错,并改正错误。

三、怎样将“认”错变为认错

(一)尊重是认错实现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平等的,尽管他们的任务并不相同,并且有着年龄上的差距,但却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但教育者教学活动的主导性与被教育者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以及教育者的成熟性和被教育者的不成熟性造成了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等的教育地位,因此教育者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诉求,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立意志和主体精神,才能将学生受教育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地位。

(二)环境是认错的实现的土壤

小学儿童主要处于从他律道德阶段向律道德阶段的过渡吋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处于道德自律形成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常常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由此可见,小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时刻呆着的班级环境,道德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班级其他学生的影响,道德习惯的养成更离不开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没有强迫和时间的限制,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全面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自育是认错实现的根茎

在学习上,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太多了,我们往往不记得老师上课说过什么,但是却能够清晰地记住自己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甚至连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因此当教师的教育没有好的效果时,不妨试试让学生自育,由内而外地承认错误。素质教育的方向要有一种转变,也就是从环境、教师的显性“外育”走向教师、环境、课程的外在影响下的学生“内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真正有影响力的教育,“自育”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由内而外,主动地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是认错实现的肥料

教育的结果需要相应的评价,德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合理而行之有效的评价。对于犯错和认错的同学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当孩子处于逐渐认同正确行为规范的期间,适当合理的评价会加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孩子正面积极的评价还有助于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评价结果多元化,生活化,日常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共同作用才能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在认错教育的理念下探索学生真正意义上认错,让认错落实到心中,落实到行动中,而不仅仅只是口头的承认。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懂得多少道德的规范标准,也更多体现在学生日常的一言一行的表现之中。所以,认错教育作为学生自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并切实实践,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亚静.把自尊还给学生,把威信留给自己[J].教书育人,2019:21.

[2]苗田田.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7):17.

[3]陈潇.小学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10):92-96.

[4]王雪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EB/OL].(2015-01-27)[2019-03-17].http://www.doc88.com/p-9012649367216.html.

义乌市上溪镇吴店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论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