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
摘 要:数学文化是人类的瑰宝,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精心剖析教材,挖掘知识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文章就数学文化如何有机地融入课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为建构高效数学课堂助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文化;初中数学;魅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5-0057-02
引言
克莱因指出:“数学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也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及掌握,往往忽略了知识本身的内涵,教学工作片面,不利于学生身心、思维的发展。新课标下的教學理念将“体现文化价值”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文化底蕴,认识数学文化的价值,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一、重视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知识魅力
数学文化是数学工作者知识经验的有效累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心不能止步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也不能仅停留于对数学文化历史的简单介绍。教师要让学生透过数学文化史,参悟文化史背后隐含的数学观念及价值,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史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同时充分地了解知识背后的故事,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构建别样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周髀算经》导入新知学习。据记载,周公曾向商高请教数学问题,周公问道:“天地之间没有天梯连接,因此,无法对天地进行实际的丈量,如何才能获得有关天与地的相关数据呢?”商高答道:“数据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形体的认识而获得的。”由此开启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勾股定理即当直角三角形中的一条直角边,即“勾”等于3,而另一条直角边,也就是“股”等于4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即“弦”肯定是5。而此理论源自大禹治水。教师运用对话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勾股定理的来源,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了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拓展,对勾股定理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
案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勾股定理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讲述了相关文化发展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改善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融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知识趣味
初中数学知识及学习方式与小学数学有明显的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其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习过程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数学文化中包含很多名人事迹,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认真研讨教学内容,找寻相关的数学文化发展史,将其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知识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题目——鸡兔同笼。一山兔子一山鸡,两山并到一山中,数数脑袋有35,数数足有94,问有多少兔子,多少鸡?如此儿歌般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认真分析题意,仔细思考、大胆探究、巧设未知数,列出与题目相对应的方程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列方程式进行对比、分析,尝试着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学生热烈讨论、探讨交流后,归纳得出:两个方程式都是一次方程;方程中的未知数共有两个。由此,教师再让学生自主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从而在教学中顺利引入新知“二元一次方程”。
在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儿歌的形式将问题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感受数学文化的趣味,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的效率,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探寻文化背景,丰富数学课堂素材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文化的渗透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着合理的安排。如果在讲解中随意插入相关文化,有可能会扰乱教学思路,打断学生思维逻辑,使课堂教学出现明显的裂痕,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渗透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的数学文化素材,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相呼应,且要具有启发和思考价值,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引发学生挖掘文化中蕴藏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电线杆上的电线,同时提问:“高空中的电线如此长,为什么它们没有相互交织在一起呢?”学生很容易给出准确答案:“不同的两根电线是平行的,所以不会相交。”教师顺势引导,提问:“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吗?”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开始认真思考。教师可继续提问:“学校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是平行的?”学生观察后给出答案:“操场上的直线跑道、双杠,操场两侧的围墙等。”教师还可让学生再次联系生活场景,想一想,学校外有哪些事物有着平行关系,学生不假思考地给出答案:“公路交叉口的斑马线、火车轨道、公路上的双黄线、商场滚梯扶手等。”就这样,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