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云
【摘要】传统历史新授课教学中往往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学习,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在历史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历史教学高效开展。基于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推动历史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采取多元化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主动获取和思考历史知识,在达到有效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因此,目前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程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强化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把问题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教师仅仅围绕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历史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节新授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理解和认识,课堂上笔者先结合相应的历史资料给学生讲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接着,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1)自己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出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2)你知道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的吗?通过提出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索与争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历史课程中很多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心理,更别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了。而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可激活思维,学生之间的辩论可发散思维,自我意见表达可理清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获得能力发展。
例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的新授课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是向学生讲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就显得太过单薄了,而且很难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为让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历史问题讨论,让学生围绕“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秦亡前后战争性质的变化”等问题展开探索和交流,旨在让学生在多方面思维的刺激下对历史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历史问题的交流中对当下产生更加深刻的意义。如此一来,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维发生碰撞,可深刻掌握课本所学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媒体,助力思维发展
新媒体技术声像并茂的优势可辅助教师很好地实现历史知识的展示和教学,而且在声音、图画的激发下,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视觉、听觉、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尤其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即便很多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很难达到对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的程度,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既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能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降低历史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将音像中显示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建立直接联系,这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例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给学生播放了武则天的相關视频资料,旨在通过生动的视频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与此同时,在媒体辅助的教学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结合实际的方式去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发散思维,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历史新授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应潜心研究历史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良好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利琴.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54):144-146.
[2]秦尊军.培育时空观念,提升历史学科思维水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0):28-31.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