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的渗透

2021-10-17 02:48陈玉珍
关键词:公民意识高中历史教学渗透

陈玉珍

摘要: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过去,依据历史来行事,增进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完善人格品質。但是,由于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重点分布不均,导致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不够。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意识;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120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个体拥有自由权利,有价值、有尊严的表现,也是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体现。公民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信仰意识对其建立完善的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特征已趋于成熟,作为社会建设的新一代接班人,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渗透,使他们在历史教学中既收获知识又获得学识。历史教师要明确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不断突破和创新,更好地完善历史教育教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分析

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能够集中体现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知。历史学科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仍需继续加强。高中教学是一个带有转折意味的过程,也是为学生即将走入大学乃至社会做铺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强烈的公民意识是每位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前后深刻反思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渗透的现状

1.公民意识待加强

高中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还是校园和家庭,他们所接受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是依靠学校。高中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及自我意识上的不成熟而对公民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产生偏差的现象,是造成高中生公民意识不足的原因。高中阶段没有设立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仅仅穿插于学科教育中,而高中生的知识学习往往是以简单的课堂学习为主,缺少实践的过程,无法去思考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另外,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也不甚全面,继而导致了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淡薄。

2.教师自身对公民意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由于即将面对高考,学生课业压力增大,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知对错,推断未来。学好历史,有助于高中生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观念去行事未来,学会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方式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而部分历史老师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刻,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政治教师或者社会及家庭的任务,导致其对于历史教学认知和实践的全面度不够,也是造成高中生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3.环境影响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广泛开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除了讲解书中的历史知识外,便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思考。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师生间的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教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建立。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处于一个趋于成熟而非稳定的状态,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良的引导后果,也是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影响的一方面。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公民意识渗透的策略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师生共同树立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起历史教育中公民意识的传播和建立,重视起历史教育中社会功能层面的教育。教师作为公民意识的教育者,更要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了解公民意识的意义以及实践方法,用自己的学识去整合历史资料,制定切实有效的公民意识与历史教育结合的计划,以此感染学生公民意识的学习,让历史课堂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包含相对应的公民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中国的建立》时,历史老师可以一方面去通过多媒体放映有关新中国建立的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后国家领导人和革命先辈的付出与牺牲,引导学生思考当下肩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和重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学生对于革命思想的认识,推动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2.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历史课程

历史的长河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相关信息,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整合及盘点。面对庞大的信息量,要想开展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引导,并参考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明确内容的历史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公民意识,并在生活中去领悟、去实践。另外,在对历史知识进行相应整合的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去理解加深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史料出发,结合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去领悟。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变换课堂形式,打破固有传统的教育方式。如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把问题深入化,让学生发散思维,深刻认识理解某一事件,唤醒他们内心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你认为失败的原因都有什么?3)总结历史上我国发生过的农民阶级领导起义的事件及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通过这样一系列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方法想问题,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使命,不断内化自己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占用时间来讲授知识,把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优质的教育效果。

3.结合学科内容,建构完整公民教育体系

高中的学习内容不单只有历史学科需要公民意识的渗透,其他学科同样也需要,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完整的公民意识的教育体系。虽然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但是,公民意识的教育已经迫切需要提上日程。高中历史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历史进程,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一步理解当下国家的发展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除此之外,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建立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与政治学科相结合,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发展政策等,认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特点等,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想问题,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的必修一时,要贯彻全面的历史观,确保学生能以更高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可以将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进行串讲。人教版我国古代社会的五个典型都城——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从东西变迁到南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宏观上来说是经济重心的迁移、人口的转变,这样把历史和地理知识在空间、时间上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全局意识,在相应课程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眼界,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公民意识。

历史学科是学生接受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学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质疑、反思,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笑蕾.高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胡玉香.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孙牧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8).

[4]夏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07):11-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甘肃 嘉峪关735100)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高中历史教学渗透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