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霞 栗艳龄
演讲类的课程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高教科目,更是国内各高校常设的选修课之一。就教学大纲而言,这门课程共计32学时,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除了系统介绍演讲的理论知识,还会提供实用的演讲技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口语表达训练的各项课堂活动。就教学设计而言,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实践性的训练。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采用教师讲解+播放PPT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充分开展课堂实践训练的需求。
经典演讲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每个班级人数在120 ~140 人,甚至有的班级达160 ~180 人。即使是最简单的绕口令训练,每人开口训练耗时1分钟,2 个课时100分钟也难以兼顾每位学生,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展开。
演讲类的公选课一般优先选择较大的阶梯教室,因而师生距离和生生距离都很远,一部分学生积极开展师生对话或者进行生生讨论,更多的学生却因为距离感而无法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助长了“选修课必逃”的不良学习风气。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就课堂互动问题进行过多样化的探索,主要尝试方法有分数激励、分组讨论、抽查点名、随机问答、数字游戏等,大部分互动方式存在覆盖范围小、参与人数少、互动效果弱的弊端。
混合式教学主要是指将在线教学的资源与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即“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而简单的混合式教学只是运用互联网工具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完全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基于互联网的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更适合专业课的小班授课方式,并不适合160人及以上规模的全校公选大课。要实现经典演讲这类公选大课的教学改革,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需要在众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种适宜本课程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式。简言之,基于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是解决经典演讲等公选课面对的教学困境的有效方式。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互动、课后学情反馈、期末考核检测等环节的改革创新,能够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
在本课主讲教师的课堂讲解中,加入其他网络精品课的讲解,哪怕是名人名师的讲解,也只是简单粗暴的加法运算,并没有改变枯燥的PPT+视频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性质。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需要将优质丰富的互联网课程资源以链接或者学习资料的方式在课前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而不是通过视频片段的形式简单地植入传统的实体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需要转变思维,本着“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演讲的口才技巧和训练方法。比如本课程的第二讲“演讲与口才”,设置问题:良好的口才的形成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和其他文字资源会找到训练好口才的很多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作用就是引导,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早在1946年就提出学习效果的金字塔定律:通过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只能达到30%;讨论式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能达到50%;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训练的学习效果可以达到75%;只有将知识纳入自我认知体系并且能够教授给他人,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100%,即真正地熟练掌握并且娴熟运用。这就要求经典演讲的实体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性质,由沉默式课堂和问答式课堂转变为对话式、思辨式、争辩式的课堂,提升课堂互动质量。就课堂互动而言,学习通提供了多元化的互动形式,除了传统的师生问答式互动、对话式互动、点名式互动等,还提供了分组互动和情景互动的可实现途径。
2.2.1 主题讨论式互动。这种互动借鉴了网络惯用的盖楼发帖形式,不仅可以完成师生互动,还可以完成生生互动。既可以是教师发表主题帖,学生在回帖时自主讨论、相互回复;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发表针锋相对的观点,相互讨论回复助力盖楼表示支持。比如思维训练的章节,设置问题:懂得越多越是世界的宠儿VS懂得越多越是世界的孤儿。学生自主分成两派,纷纷回帖发表观点及支持观点的论据,这就完成思辨式、争辩式的课堂活动。
2.2.2 小组任务互动 随机分组,教师发布分组任务,系统自动随机分组,同组内学生协商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横向促进小组内部协力合作,还能进行纵向小组间的优劣比较。比如登台演讲恐惧克服训练,就采用分组任务的互动形式,每个小组完成一条3分钟左右的演讲视频。这个任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更能够让学生克服在镜头前的恐惧和紧张,修正口语表达的错误习惯,提升体态语言的表达。
2.2.3 抢答式互动和点人回答问题互动 这两种互动是师生问答式互动,是最便捷的课堂互动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也能满足经典演讲这种公选课的互动要求,还能侧面进行学情反馈。基于学习通的多元化课堂互动有力地解决了公选课互动频率低、互动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化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习通自带的后台统计功能,可以给予教师及时、有效、便捷的学情反馈,比如课堂互动参与程度、课堂测验分数、本学期学习积分等数据。学习通的使用还可以实现生生互评,这相较于传统的学生学习+教师评价机制是一大进步。因而经典演讲的混合式教学,除了课前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还需要推动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需要推动与之相适应的成绩结构的调整。
就经典演讲这门课程而言,传统的期末总成绩评定由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论文/演讲稿的卷面成绩构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期末总成绩的构成应该将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纳入,尤其是基于学习通的课堂互动的积分,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调整后的成绩结构为:期末演讲稿/论文的写作成绩占据60%,平时成绩占据40%,而学习通中的课堂互动和网络学习的总积分占据平时成绩的60%,即课程总成绩的24%。调整后的成绩结构,既能检测学生在本学期结束之后对知识掌握的总体效果,也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成绩评定。教师不仅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性思辨,还能就学生网络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等主观性的因素进行评价,即实现学生学习的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有机结合。
3.1.1 整合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通是超星尔雅开发的一款教学工具,集合了超星尔雅学习平台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名师精品课程和各个学科的MOOC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调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通搜索口才交流等关键词,可以检索出数百种视频资源和图书资源,不管是思维训练、有声语言表达、体态语言训练、演讲登台练习,还是相关性的理论知识,都有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
3.1.2 促进课堂教学互动多元化 学习通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为线下实体课堂开展的口才训练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提供的抢答和主题讨论的互动方式,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时差同步互动,使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3.1.3 提升课后学情反馈效率 学习通可以帮助教师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针对某位学生展开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辅导。
1)过分依赖手机等通信工具和网络。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控,使用学习通时方允许学生触摸手机。
2)挤占课时和学生课余时间。教师要制订相宜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只对部分章节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讨论的授课方式,以减少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挤占。
3)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实体课堂训练活动的比例难以协调。教师要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任务,满足渴望学习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满足安于及格的学生的需求。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课程(MOOC和SPOC)的优质性、灵活性、资源丰富性和线下课程(实体课堂课程)的优势相结合,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优化的名师课程等自主学习资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互动形式及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可实现途径。口语交流类的课归根结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正所谓“三分学,七分练”,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演讲课就是侧重线上学习、线下训练。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缺陷与不足,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