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金
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和“专升本”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定位于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也随之纷纷出现。笔者所在学校是21世纪初“专升本”的外语本科院校,除英语专业外,还开设有14个小语种外语(此处和以下本文中的外语特指英语之外的小语种外语)专业,以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在经贸、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和管理等领域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浙江和“长三角”地区,向外经、外贸、外企和外事服务等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外语基础知识外,还要同时学习英语,学习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所谓OBE理念,其英文表述为0utcome-based Education,是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也有人称之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或目标导向教育理念。OBE理念一经提出,便被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快在英、美等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OBE 理念的核心是成果导向。所谓成果,指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后获得与所学习知识同等的能力。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获得所预期的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OBE 模式下,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达成最终实现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需要什么知识;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完成该课程时应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学只是帮助学生获得某一知识和具备某一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作为“升本”不久的本科大学的外语专业,笔者所在专业定位于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教学目标任务是比较妥当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外语专业教育,既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外语教学模式,又要有别于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学。为此,引入OBE 模式,适合第二批录取学生的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有利于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第二批录取学生,总体而言,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不如第一批次的学生强,外语学习时间短,绝大部分学生外语水平处于“零起点”。而这样的学生需要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既要学习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或从业资格,同时要学习英语。这些学习尽管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因此大量挤占学生外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时间,成为影响学生外语专业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这也是事实。另一方面,学生主观上自身目标定位也不高:除极个别尖子生外,大部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打算毕业后能找一份与专业外语相关的工作;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不多,主观上缺乏继续学习意愿,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出国留学,目的也只在于提高自己的外语口语水平;不少学生对专业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把专业学习看作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一个途径,认为只要可以顺利毕业就行,缺乏对本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对于外语水平“零起点”、自身目标定位也不高的这类学生,光靠教师的说教和引导来抓学风显然是不够的;而不抓学风,只一味地抓教风,填鸭式教学又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引入OBE 理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联动机制,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双管齐下,教风和学风齐抓、联动,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助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需要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和各管理部门做出共同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是一项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既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其共同目的都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是教风、学风建设的根本宗旨,也是推行联动机制的指导思想。
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课堂是主阵地,抓好课堂这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建设,对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围绕课堂教学,明确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管理部门)三方的责任,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系列活动,形成责任联动、环节联动、措施联动、评价联动的新的教风、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
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管理部门)这三方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为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应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精神状态、娴熟的教学技巧上好每节课,切实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主体,也是受益者。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所带班级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抓住三个教学环节,围绕课堂教学,抓好课内外的管理和建设,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细致要求和监督检查机制。
3.2.1 课前
1)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外语系每学期期初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向学生介绍和讲解本学期各门课程的作用以及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让学生对课程地位和作用建立起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课前准备。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所学专业的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充分备课。
3)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行每节课点名签到制度。课程的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的教学管理,对于班型小的实行全部点名,对于班型较大的实行无规律的抽查点名制度,鼓励任课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点名方式。对于旷课达1/3的学生严格执行取消考试资格制度。
3.2.2 课中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严格课堂管理,对学生不认真听课等各种行为及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理论知识、高尚的师德风范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2)实施多角度、多层次的听课制度。学院领导与督导、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均从不同角度了解教风和学风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按照《班主任、辅导员听课制度》要求,定期检查学生迟到、旷课、上课状态、学习自觉性、遵守纪律等情况,推动学生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3.2.3 课后
1)完善教师课后辅导答疑和作业批改制度。实行教师每学期初制订辅导答疑计划的工作制度,每位教师明确每周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在第一堂课告知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基于课堂教学作适当延伸,及时批改并反馈作业情况。通过课程作业,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
2)强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考教分离推行的力度,促进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保证和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3)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出勤率低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和批评教育。
4)建立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定期座谈交流制度。二级学院定期组织召开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座谈会,互相通报、交流和沟通学生学习状况。
建立过程检查、按期汇总、定期反馈、及时处理、学院公布的检查监督机制,齐抓共管,保证各项制度的严格落实。
3.3.1 任课教师职责 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制订辅导答疑计划并落实,布置作业并批改,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及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3.3.2 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
1)班主任是班级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每学期制订班级学风建设计划,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定期检查班级学风状况,指导班级形成良好学风。
2)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风建设。辅导员对出勤率低、学习状态差的学生协同班主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给予接近被处分边缘的学生以警示,对于已经达到被处分规定范围的学生及时汇总并上报学工办。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教学以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实践证明: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外语教学中引入OBE理念,按照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明确学生、教师、管理部门的三方责任,以学习的目标任务为导向,通过构建教风、学风联动机制,能够把“要我学”的学风变为“我要学”的学风。经过近三年的学风、教风联动机制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初见成效,各项工作科学、规范,从学院到系、学工办,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辅导员,职责划分明确,学生素养与外语专业水平得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