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2021-10-16 20:21涂永华孙家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涂永华 孙家骏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导探索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活”起来;体验成功喜悦,让学生“笑”起来。教学要设计富有情趣的贴近生活的问题,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达到自主探究、理解、应用、拓展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学习兴趣

教师备课参考(9年级数学上)提出,要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数学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小学时段开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全面、递进发展,尊重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积累,去探索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做到自觉地理解和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要设计富有情趣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问题,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脸上“笑起来”。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是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關键。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合作交流、互助互动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1.引入自然直观,让学生的手“举”起来。人教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数学展示生活,图文并茂,用直观的生活方式展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富有动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举”起来,在实操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课前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本市人口数,并进行课前汇报,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较大数。在课的引入环节,学生在读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时,可让学生先数总人口数(1 339 724 852)的数位,再读我国总人口数,对大数有初步认识后,再分别让学生用同样方法读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人口数,比较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多少,从而进一步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计数单位,掌握数位的顺序,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及联系。这样,学生对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有了初步的感受,再学读数和写数有关知识,就能学得轻松愉快,学得实在,学生自然而然愉快地参与其中,回答问题时,信心十足,手也就“举”起来了。

2.课堂生动灵活,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在学习的进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密互动,并在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五年级上册《掷一掷》教学中,教师先制定游戏规则:两个骰子之和共有11个数字,即2~12,教师掷出其中之和为5~9的即为胜,学生掷出另外6个和的为胜。学生一看有6个数字,教师才5个数字,满口答应。游戏中,学生异常兴奋,很多同学与教师比赛,总是负多胜少,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趁机追问:“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奥秘”。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讨论异常激烈。经过讨论、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们知道上当了。原来,两个骰子掷出的两数之和2~12共有36种可能,但教师选的5个数字之和的可能性占了24个,学生6个数字之和才12种可能性,当然教师赢的概率大。教师此时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公平,但要充分了解其中的规律,要懂得用数学知识去解读它,我们就不会上当受骗。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学生在讨论中思维活跃,头脑也就兴奋地“动”起来了。

二、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活”起来

每个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都是一本不易读懂的书,教师需要用智慧去理解学生。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全方位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

1.主动探究,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数学问题的解决,要用生活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学习生活经验,才能有效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才能主动进行探索,最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中,学生基本学会了估算方法之后,教师出示6 × 14的口算题,先让学生自己口算并把想法写在本子上。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大部分学生根据3 × 14=3 × 10+3 × 4=42,进行口算。但也有下面的精彩:①3 × 14=3 × 9+3 × 5=42;②3 × 14=3 × 11+3 × 3=42;③3 × 14=3 × 2 × 7=42;④3 × 14=3 × 5 × 2+3 × 4=42;⑤3 × 14=3 × 7 × 2=42……学生的想法各式各样,在课堂中呈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虽然不一定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生成性解法,但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出来的自己最能理解的做法。因此,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更加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了,解题就更加自信。

2.主动参与,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学习有了主动性,才能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场面活泼、形式多样、个性突显的课堂。如在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中,为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出示例题:南小五(1)班绿动环保小组利用周末捡拾饮料瓶,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你认为要用哪个数据代表环保小组每个人的收集情况”。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基本都能理解要用平均数来表示,接下来的时间,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分享成果的形式进行学习,找到平均数。汇报中,独立思考中眼力好的学生通过移一移的方式得出平均数为13;小组合作中计算好的同学利用求和平分得出平均数为13;全班分享中,有些同学还提出,这个平均数是一个相对趋于中间的数,估计的方式也可以得出平均数为13。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其实找到平均数的求法多种多样,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面向生活,经历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到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引導学生灵活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各式各样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同时,教师要提供广阔的空间重组教材,让学生在不断生成的数学问题中学习。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时,教师先创设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学校“老少夏令营”要组织41名同学和20名老同志一起到本市风景区“桃源洞”旅游的情景。

情景1:旅行车8∶00出发,8∶30到达风景区,17∶00要回到学校,一共可以在景区游览多长时间?何时要乘车回学校?

情景2:提供旅行车乘坐的人数及价格。大型车乘坐24人,价格120元;中型车乘坐18人,价格108元;小型车乘坐12人,价格84元。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出2~3种乘车方案,再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省钱的方案。

情景3:提供门票价格。成人票每张25元,儿童票每张15元,团体票(25人以上)每张18元,让学生合作设计出购票最省钱方案。

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实践生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并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正是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应用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体验成功喜悦,让学生“笑”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对数学有了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有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孩子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取得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让他们的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3]。

1.注重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教材的内容是设定好的,但有些可能相对不够切合实际情况,教师在实际备课和授课时,应善于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利用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进行巧妙重组设计,做到数学不离生活实际,数学问题信手拈来,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大。如在三年级上册“归一应用题”的练习课中,拓展提升环节中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在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咱们学校三(5)班全体师生也捐赠许多物品,支援武汉,图片展示相关物品。

师: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情景和老师给出的数量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编题比赛。师说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编题。

①汽车3小时;②医用手套2只;③270千米;④40元;⑤冬瓜15吨;⑥捐赠医用口罩200只;⑦将乐到武汉全长810千米。

因为和学生们的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结合时政、贴近孩子,孩子的思维立刻被激发,兴趣相当高涨,汇报时,很快就能结合所学的归一应用题,把①③⑦为一组,②④⑥为一组,并添上问题,编成了两道归一应用题,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样做,让绝大多数的孩子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笑容自然流露在脸上了。

2.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增强自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每个层次的学生,要把学生差异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致力于开发差异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要考虑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扬长避短,给每个学生以展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针对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些有助于他们性格特长发挥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针对性格内向、学习认真的孩子,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问题,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中提升;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也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后续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兼顾班级中每一层次的学生,才能有效地帮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处处洋溢着他们的笑容。

[参 考 文 献]

[1]汪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53.

[2]郭茂清.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3):25-26.

[3]谢鉴平.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6):33-34.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