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16 12:43刘超张靖昱李英杰杨明春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模态隐喻英语教学

刘超 张靖昱 李英杰 杨明春

一、引言

近几年,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创新性地将纯语言学领域隐喻的探索拓展到多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并根据该探索,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该理论一推出就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本文欲借助多模态信息设备将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意在探索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接受程度。

二、多模态隐喻

1. 隐喻与多模态隐喻。20世纪80年代,两位美国语言学家拉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将隐喻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于是,隐喻学习和隐喻理解成为众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对象。拉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语言学界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已普遍认同隐喻的思维和概念性质。然而,拉考夫和约翰逊也指出 “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是语言”。 Forceville认为,只是由语言符号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有“以偏概全”的感觉,因为语言只是诸多交际形式中的一种,另外的传播媒介或手段,如声音、颜色、线条和空间布局也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观点。此外,约翰逊还提出,仅关注语言表示的经典隐喻认知研究暗示了这种偏见,即含义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中。基于上述观点,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先行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将一向局限于纯语言学领域的单模态隐喻研究扩展到多模态隐喻研究范畴。

想要区分单模态和多模态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从“模态”入手。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交流活动几乎都是多模态的。多模态语言分析可以对语言和其他资源的结合效果产生影响,可以在语言系统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如对图形、声音、色彩等多模态符号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对对话语义的理解更加详细、精准,进而探究人们利用多模态研究达到社会交集的目的。基于卡胜和莱文两位学者提出的多模态理论,Forceville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上进行了区分。他提出,“单模态隐喻是在目标域和源域只是或主要由一种模式呈现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则是指“源域和目标域都完全或主要以不同的模式呈现的隐喻”。例如,用词语来表达英语中的“人生是漫长的旅程”是一种单模态的概念隐喻,而教师可以用图片、实物、视频、手势等方式来传达这种信息,这便是多模态的隐喻。多模态隐喻经过各类模式之间源域和目标域彼此的映射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同时,它通过隐喻过程的动态故事叙事来完成意义的建构过程。

2.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多模态隐喻是在欧美兴起的一项研究,由 Forceville牵头,目前国外的在这方面的投入比国内更多,相关的教学研究也属于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研究内容。海外研究人员一般是在语言实料中对具体的对话进行分析,例如福塞维尔2009年对广告的研究, 塞维尔纳1990年对电影的研究,Refaie2009年对卡通的研究等 。而国内系统性、实验性的研究就略显不足,科普性的介绍比较多,实证性的研究偏少。2009年,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 探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多模态隐喻的关联,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杨信彰教授于同一年在技术方面和相关的实用工具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在具体的语句中讨论了多模态的应用。把模态的研究方向从理论转为实践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多模态隐喻在英语课堂中实践的可能性。

想要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首先,我们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出发,以此来证明隐喻在解释面和解释力方面的强大能力,进一步在隐喻层面丰富理论基础。其次,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可以应用隐喻来更好地分析,并且将这些分析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再次,想要使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在多模态隐喻中寻找灵感,多模态隐喻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以此来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3. 多模态隐喻应用于大学英语学习。传统英语教学主要是由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并不断重复的过程。单词的讲解方法更是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减少。现在,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应用都已经相当发展和完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讲课方式增加了乐趣,使学生的多元化阅读能力和语言调动能力得以培养,也调动了他们的视、听、触三觉,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轻松。利用多模态进行语言教学,可在发展语言理论认知的同时理解隐喻那强大的解释力。这可谓一举多得。其次,应用多模态隐喻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積极性,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以策划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全方位地对传统英语课堂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生、老师,还有教室环境),为探究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提供了实践凭证。为了优化英语教学,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造出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课堂。

三、多模态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1.多模态理论下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注重音频材料的选择。课上,教师可以灵活且合理地应用诸如时事新闻、名家访谈、形势政策、文化节目作为不同主题的教学辅助。利用好网络的便捷性,将其融入课堂以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在枯燥的文章讲解或中途休息的时间,利用合适主题的音乐舒缓课堂或课间氛围,在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利用板书或PPT制作成语符号,将书籍作为文字视觉符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这些视觉符号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动态视频可以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教师还可以选择加入更多的肢体语言,应用更加生动的人物姿势、面目表情等刺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的同时增加一丝课题趣味。

2.多模态隐喻教学的实例分析。(1)教师学生层面的应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已经开始慢慢将教学手段从传统的黑板书写变成了多媒体PPT展示。把课内外内容融入PPT等呈现给学生,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譬如在“Leisure Activities”一课的教学,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重复“leisure activities”一词的意思,板书例句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这样的做法机械且低效,没有一丝丝乐趣。而运用多模态隐喻教学,教师可生动形象地将中文和英语结合:“累的”的拼音是“lei”,累了我们就需要休息,这是理所应当(sure)的,所以可以构成单词“leisure”,使学生通过这个多模态隐喻掌握这个单词的意思。可以利用手绘插图、恶搞的声音、学生上台表演等形式呈现譬如“leisure activity”这样的内容,既可扩大学生词汇量,也可增加学习乐趣。教师要熟悉新式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题表现能力,比如应用课件、音乐、表情等,应用多模态隐喻教学会让学生对课堂更加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

不少学者认为,应用多模态隐喻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感到多模态教学带来的趣味性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点,让学生因为多模态而产生学习积极性,对知识进行探索与获取,可以达到加强记忆能力、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如若引导不正确的话,多模态教学中的诸多“教具”,譬如音乐、影像、图片等,会使学生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课堂教学任务上,学生被影像的色彩、音乐的动听、图片的绚烂过多地吸引,分散对知识点的学习精力,就会使其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掌握不佳,上课只关注那些多模态的“教具”。这种情况发生得多,就会产生在进行多模态隐喻的影像和音乐播放时课堂很“热闹”,而在进行真正知识传输的时候课堂气氛又“冷清”的情况。因此,多模态隐喻教学适当、合理地引导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应该对多模态隐喻教学进行适当合理的应用,将新(多模态隐喻)老(传统教学)结合,以合理的比例来分配。若盲目地使用多模态隐喻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只会关注图片、视频上的画面,颜色,被大量多模态元素吸引,而无法熟练掌握知识点 。

要进行课堂改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必须合理引用多模态隐喻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应多将时间用在多模态的教学实践课堂中,要恰当合理地将多模态的多样性和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效率翻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将多模态隐喻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学习感受为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让学生更多地应用多模态的相关资源参与课堂教學,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改革方向,为未来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1-8.

【作者简介】刘超,张靖昱,李英杰,杨明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院级科研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XK206XS18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模态隐喻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爱的隐喻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