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彪
[摘 要]加强小学生规矩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小学生品德素养,强化小学生自控能力,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遵守规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规矩,严格执行规矩,言传身教,发挥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规矩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规矩意识;小学生;品德;家校共育
何为规矩?规矩,原为画圆形和画方形的工具,现指一定的标准和准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合理的规矩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保驾护航,更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规矩,就是系住风筝的那条线,如果一个人逾越了规矩,很可能带来隐患或造成严重后果。江西省新余市一位13岁的少年在外出游玩时将身体伸出车窗外,家长和司机均看在眼里,却放任不管,结果车行至一拐弯处时,孩子径直撞到了限高柱,当场身亡。多么惨痛的教训!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做事随心所欲:过马路闯红灯,酒驾、醉驾,任意插队,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更有甚者,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恣意妄为……所有这些,都是漠视规矩的表现。
一、培养规矩意识的重要意义
规矩意识要从小培养,没有规矩约束的孩子往往为所欲为,不知如何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以后也更容易成为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规则的重要时期,加强规矩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小学生品德素养,强化小学生自控能力,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规矩意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规矩教育要从学生抓起,从小事抓起。一年级的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学校,尤其会带领学生认清男女厕所在什么位置。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新生刚入学的第一个月,最是混乱,这也是任课教师们最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后,学生们有了初步的规矩意识,就会好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小学生认识水平低,还不懂学校的规矩,所以容易逾越规矩。
学生树立规矩意识的过程,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正确指引下,形成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践行真、善、美,并慢慢转化为行动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品德。
2.规矩意识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学生树立规矩的过程,需要辅之以必要的强制手段。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指引下,学生能够明白行为的“是与非”,认识事件的“可与否”,但真正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家长的提醒,必要时采取一些惩戒手段予以强制约束,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并自愿坚持。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将贯穿于坚持的过程,而树立规矩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契机。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较强自控能力的人,更能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变压力为动力,勇于担当,走向成功。
3.规矩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規矩是约定俗成的标准和法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等,尤其是班级公约,它通常是一个班集体的师生共同制定认可的、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全体学生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如果有人违反了班级公约,可能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厌恶与唾弃,这时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久而久之,这些被厌恶的学生就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可能更容易产生猜忌、敌视、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培养小学生的规矩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建立乃至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呢?
二、培养小学生规矩意识的方法
1.给小学生定规矩要明确,易于操作
小学生的认知带有很大的具象性,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要培养小学生的规矩意识,就要从这些特点出发,做到指令明确,使其有所适从。
当然,针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在表述方式、表达内容上亦要有所差别。例如,同样是写字的规矩,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头要放正,身要挺直,两臂要开,两足要平,三个一字,牢记心中,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字体美观,作业干净”,这样的要求具体形象,有目标,有内容,如同一个支架,能帮助小学生书写快速入门,学生只要照着做,天长日久,就能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建立良好的书写规矩。而到了中年级,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训练,要求则不需要那么具体,可以是“书写规范端正,作业干净整洁”。到了高年级,要求更为简单,如“书写正确,有速度”。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规矩意识,教育者的指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而发出,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易于理解和操作。
在学校里,有些规矩常以口号的形式呈现,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操作性。如“举止文明,谈吐大方”,这样的规矩就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很不好操作,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应当从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要求,具体到学习生活、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等细节。例如,上学的要求“按时上学不迟到,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问声早”,上课的要求“眼睛仔细看,耳朵专心听,发言先举手,大脑勤思考”,像这样针对眼、耳、手、口、脑等具体部位进行要求,就能使学生很容易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使规矩更具有操作性。
2.从日常小事抓起,抓反复,反复抓
《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见微知著,从小处着手做好细节,才能在大事面前坚守规矩。对小学生规矩意识的培养要从日常点滴小事抓起,从进入校门、走进教室抓起;从一次作业、一次打扫卫生抓起;从一句“老师好”、一声“对不起”抓起;从一次迟到、一次乱扔东西抓起……这样通过小事教育学生守规矩,做文明学生,就能让规矩意识入心入脑,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生自制力水平较低,不合规矩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反复。教师应对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当学生出现反复时要沉着,冷静分析,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反复中进步,最终树立规矩意识,切不可一见到学生有反复就对其全盘否定。
培养小学生规矩意识并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不是塑泥坯,能够做好了身子再做头和四肢。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帮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也很难逐项进行,往往是多项规矩同时培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侧重点,到一定程度再转入下一项训练,这样才符合个体的成长规律。学生需要时间对教师的要求进行积淀内化才能逐渐从他律转到自律,且这一过程存在个体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也很正常,所以培养小学生规矩意识,需要教育者持续地强调和强化。
3.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不仅需要教师言传,更需要教师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小学生具有更大的“向师性”,他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把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规矩意识的建立。比如,某小学在升旗唱国歌时,只有低年级的学生发声,几乎听不到中高年级学生的声音,学校为此大伤脑筋,多次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后来,新校长一上任,带头在升旗仪式上唱国歌,并要求全体教师也要唱。在校长、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们慢慢地张口了。学校趁热打铁,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爱国就要从尊重国旗、国歌开始。此后,每到升旗仪式,学生们不仅能唱国歌,而且能队列整齐、精神饱满地唱。
由此可见,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引导学生前,教师自己先做一个守规矩的人,注重利用身教,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努力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4.严格执行规矩,适度予以惩戒
规矩一旦确立,便要严格执行,如果不执行,或者偶尔宽松执行,就会导致规矩失去严肃性,不利于学生规矩意识的培养。
要严格执行规矩,教师首先要秉持公心,树立“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公正、平等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自控力较弱、行动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在执行规矩时更容易出错或有反复,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坚持正面指导,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规矩意识。要严格执行规矩,还要充分依靠学生,组建班委会。对于班干部,教师既要充分信任,又要严格要求,使他们能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引导班干部掌握工作方法,帮助教师管理其他学生,对违反规矩的行为进行制止、提醒、纠正。
当学生违反规矩时,教师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如果是无心之失,要教育学生提高防范意识。但对于故意破坏规矩的行为,必要时要给予惩戒。惩戒是帮助学生养成规矩意识的必要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矩的后果,从而增强对规矩的敬畏心理,树牢遵守规矩的意识。
5.争取家长支持,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规矩意识,单靠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靠家长和学校的配合。有些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差别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所欲为,总能“心想事成”,因为家里没有学校那么多规矩,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牢固的规矩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说明规矩的重要性,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规矩培养策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协同促进学生良好規矩意识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充分认识遵守规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一起制定规矩,注重身教示范引领,严格执行规矩,同时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努力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规矩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