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批判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16 01:49曹赛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历史

曹赛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分析性的、反省性的技能和思想态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讨论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正确、深入进行趣味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批判性思维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人文学科。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历史又是主观的,每个人都可以对历史人物与事件有自己的诠释和评价。西方国家中的“历史”一词多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基于历史学科较强的人文性和主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通过提问促进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胡适先生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方面倡导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要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源泉。能否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决定着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而问题的生成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一是教师要多提出一些批判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到“北伐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在多大程度上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这一问题会引导学生探索: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再具体到人民的支持、苏联的帮助等;同时也会探究其他因素的作用,如蒋介石的领导能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等,再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权衡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是鼓励学生在预习、练习或复习时生成自己的原创性问题,包括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学生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是不是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而非简单敷衍或忽略过去。教师要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可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作业上交,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随时记下来,根据这些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学生打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逐渐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发挥引导作用。以此驱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同时把筛选出来的高质量问题积累成库,为日后的教学准备素材,提供方向。

通过以上措施,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在遇到问题时,不会绝对化、偏见化、观点固化,而是能够全面化、整体化、分别化。比如,在思考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时,需要考虑到偶然原因(财政危机、自然灾害等)和必然原因(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再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包括法国大革命在内,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不可避免的。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表达、勇于创新思考、敢于批判历史,这也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广泛取证、积极思考,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通过分析和讨论建立

并完善批判性思维体系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基于批判性论题的课堂讨论或辩论,可由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由学生自主分组、准备和辩论。在课堂讨论或辩论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准备工作。讨论或辩论的组织和准备,既可以是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资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组织、开展辩论;也可以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下准备,在课上则直接展开辩论。前者更接近即兴发挥,容易激发对问题新的角度或观点,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意外惊喜;后者则可以准备更充分,使论点、论据、论证更完善和严密。以上无论哪种方式,从内容或主题来讲,都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结论或权威。例如教材中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是“打倒孔家店”,难道孔子的思想真的一无是处吗?再如“八股取士”,教材中提到了这种制度的种种弊端,可是它能存在几百年,难道就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吗?类似这样的讨论或辩论主题,都从教材中来,是主干知识,却不拘泥于教材,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自由思想和探索真理的窗户。此外,准备过程中的分工也要明确,如有人组织分论点,有人查找史料证据,有人负责论证分析,有人润色语言文字,为了建立一套较严密的批判性思维体系,每个人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讨论或辩论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都要选择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展开辩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合理分配和监督各方的阐述时间,保证公平性。同时关注辩题是否偏离,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题。教师还要避免使辩论成为针锋相对、失去理性的激辩,使学生认识到:对话讨论,见仁见智,要言之成理,逻辑严密,有理有据,辩论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而非争输赢。甚至还可以在辩论结束后角色互换,让双方感受对方的论题,体现批判性思考的精妙之处。例如,在讨论“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英雄人物”这一问题时,可大胆质疑对方的观点和资料出處,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角色反转,体会对方的合理之处。

三是评价和总结。这项任务也可以主要由学生来做,教师负责补充、修正和总结。让学生做评判者,在评价和总结的过程中权衡辩题双方以及各个因素的利弊,体现百家争鸣,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有了平时的习惯养成以及课堂讨论的锻炼,课后问题和考试也就成了一种锻炼、监测和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恰当的问题。

例如:某研究小组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探究” 课题报告中的结论一部分,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友好交往的历史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这样的问题,属于判断观点型,只要表达同不同意或支不支持,不需要学生自主阐述观点,因此对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又如: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欧洲人的“海外发现”?如何评价李自成?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性很多,发散性很强,难度有所提升,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此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经历中都会多少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也会有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促进更多学科的学习并实现学科的融会贯通。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初中历史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