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生本时代”

2021-10-15 09:24王莉萍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高中语文

【摘要】碎片化阅读是高中阶段学生在阅读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碎片化阅读可以解决高中学生对碎片时间的利用,碎片知识的习得,碎片内容的涵养;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于导致知识积累走向碎片,语文思维走向碎片,阅读过程走向碎片。在高中语文阅读当中通过对碎片化阅读内容进行整体建构,是解决阅读信息的表层化、随意化、零碎化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学生言语思维整体建构的主要方法,让高中语文阅读进入“以生为本”时代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生本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017-03

【本文著录格式】王莉萍.守望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生本时代”[J].课外语文,2021,20(28):17-1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工作。在当下,阅读是人们认知社会、感受世界、抵达自我内心的重要路径。但从阅读的内容看,阅读从纸张走向电子化;从阅读环境看,从端坐在书桌走向各种场所;从阅读的思维看,浅表化阅读代替了探究式、批注式、思维式阅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修复的历史,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海量扩充,智能时代、快节奏时代、网络化时代必然成为21世纪的潮流。因此,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我们要重视阅读内容、阅读行为、阅读方式的改变,应时应势,使用好碎片化阅读,找准碎片化时间。这既是阅读主体对待阅读条件的认知,也是阅读主体对待阅读内容的一种态度。

一、定义:碎片化阅读价值基础

“碎片”作为已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已经被卷入到碎片化时代。在这一过程当中,碎片化阅读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阅读的成本得到降低,阅读的来源更加方便。通过碎片化阅读,可以快速关注文本当中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主要内容,进行选择性阅读。二是阅读时间得以保证。在高中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的时间是固化的,很难抽出一段完整的、独立的、休闲的阅读时间。在快节奏的高中学习生活当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补上阅读时间无法保证的短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阅读,实际上就是对时间最大的尊敬。三是阅读的内容更加的丰富。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可以获得文字,还可以通过图片、表格、视频等形式进行阅读。如利用学校的报栏、显示屏、广播站等,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内容。四是内容的选择更加方便。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当中,我们既可以利用网络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也便于我们对阅读内容进行整理、收集。

当然,阅读内容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条件。一是对阅读对象认知不深。由于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认知必然是片面的、浅层的,难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不利于建构起独立完整的认知与思维。二是碎片化阅读遏制了阅读力的发展。在正常的阅读过程当中,学生是通过对文字的认知在头脑当中建立起对应的图像,然后从图像当中去发现作者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言”“意”“象”的转换过程。而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学生就缺少了这样一种思维的发生。长此以往,必然弱化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思维。三是无法建构起对话交流。由于是碎片化的阅读,必然让各自的阅读选择趋于不同,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共同的认知。

由此,在碎片化的阅读当中,我们需要警惕王荣生教授指出的“阅读的过程需要关注到整体,防止将阅读的碎片当作阅读的精髓”。郝晓东老师在郑州五一“教学勇气”共读活动中也曾强调:读书,特别是读整本的书,要具有啃读精神,碎片化阅读代替不了整本书阅读。

不能将碎片化认知等同于鉴赏。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要进行文学鉴赏。有的老师就对一些文学常识进行抽象,提取“鉴赏”内容,把阅读的资料占有作为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如把《红楼梦》异化为不同的知识点,再根据历年考试中出现过的人物进行排除,将没有考到的人物认知作为重要内容,每天“一人”进行记忆。这样碎片化的阅读,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解决了考试当中可能出现的题目,但实际上这样的阅读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滑向了知识的记忆,缺少对整体内容的感知。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都只有放到特定的背景当中,才能够折射出其意义。如果把这些意义只是简单地抽取出来,没有让学生建立起认知的过程,这样的碎片化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不能将碎片化感受等同于整体。著名特级教师魏思化曾指出:“永远流传的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思想与语言的共同交融后的结果。”在高中整本书阅读当中,只有通过对思想和语言进行整体的揣摩,才能够达到作家所描摹的内心世界。然而在当下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当中,通过对人物某一阶段某一主要特点,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去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过程导致的必然是对人物、事物、景物的窄化认知。也就是说,对文本中的形象有了某一阶段的基本感受,但对文本中人、事、景物的变化过程感受不足。如《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在他成长的历程当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他就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只有结合吴承恩描写的具体场景,学生才能感受到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如果只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不从整体上进行感受,学生就会走入阅读的误区。

不能将碎片化思维等同于认知。人的思维发展是需要整体建构的,任何碎片化的内容都无助于对事物的理解。碎片化思维的阐述,往往不是取决于学生自主对阅读材料的占用,而是在教师、网络、教材、练习的支配下,对阅读材料的无奈之举。同时,在阅读当中,我们往往强调学生对阅读对象独特的感受,但容易从阅读的“一个层面滑向另一个层面”。虽然学生独特感受有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甚至进行了错误的发展。如在高中必读书目《三国演义》当中,如果把诸葛亮置身于科学性与封建迷信的比较当中,就既没有突出小说当中浪漫的精致,也没有突出人物在三国鼎立背景下走向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

二、定向:碎片化阅读生本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当下,很多学者对“碎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习得、碎片化的认知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理性认知碎片化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的选择。在中国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人们对自主阅读需求还不足够强烈,在与世界上一些热爱阅读的国家和民族比较当中,我们还比较落后,甚至很多成年人如果不是因为工作、生活的需求,也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中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必然对分数的追求更加迫切。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的碎片化阅读与功利化的高考之间就产生對立的关系,学生要完成高中不同科目的知识学习。因此,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高中学生从“0”到“1”这样的一个转变,也就是从没有时间读到抽出时间读。哪怕读得不多,读得不深,但久而久之,日积月累,阅读的总量必然大大增加。当然,通过碎片化的阅读,也必然能够引发学生从碎片走向整体,从表面走向深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抛弃对整本书阅读的需要,但也需要承认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益处,尊重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选择。

其次,碎片化阅读可以实现对内容的快速占有。人对整本书的认知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不同认知之中,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特别是很多像《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如果让高中学生进行初步的整本书阅读,很难获得真正的认知。这些书当中所蕴含的时代知识、文化背景、写作特色、言语奥秘,都需要专家进行专门的研究。如果能够借助一些碎片化的表达,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探究,就能够让经典从深奥走向朴素。如“从一张图读懂曹操”,“从一张表看清楚西天取经的线路”,以及“唐僧的经典名句”的这些内容中,虽然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对这些经典名著的真正认知,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推动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是功不可没的。通过这样的碎片知识,也一定会使学生进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地。

最后,碎片化的内容选择要大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碎片化阅读在高中课外阅读当中,碎片的内容选取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一是从内容的创意。找到书中能够指向思维发展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二是从文化的表达。要回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基于文化的内容选择。三是要从内涵的建构。所有的阅读行为、阅读活动都应该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之上,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可以是“碎片”的,但发展的人要是“完整”的。

三、定度:碎片化阅读构建,让课外有课内的并驾齐驱

叶澜教授说:“阅读活动也是思维活动。”在碎片化阅读当中,教师要注意将碎片化的时间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让碎片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让课堂学习成为碎片化阅读的有效延伸,让二者融通共生。

首先,主题下的碎片化阅读设计。在碎片内容当中,通过“小主题”的实施,有利于让“碎片”联结,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如在高中语文当中安排了十部中外名著,这些名著的内容在教材当中设计了导读内容。如“故事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考水平、鉴赏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就要将这些碎片内容有效地利用起来。如《三国演义》当中,有很多故事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而这些故事也是引导学生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引子。以其中的战争描写为例,《三国演义》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场面非常多,这是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围绕这些内容让学生回到整本书当中进行碎片化阅读。如:哪些战争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哪些战争实现了命运的转折?哪些战争体现了战略的安排?哪些战争走向了地位的转换?通过这样的阅读,同样是碎片化,但又是基于同一主题,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碎片化阅读,必然能够实现对《三国演义》当中战争题材的整体建构。

其次,多形态的碎片化呈现。从阅读知识呈现的形式来看,是立体的、多元的、丰富的。如在整本书阅读当中,《三国演义》我们既可以呈现文本内容,也可以呈现图表内容,可以呈现影视内容,还可以呈现名家的点评。这些内容载体形式各不相同,但指向的都是对这本书的理解,将这些内容有机地呈现给学生,恰恰指向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从碎片化的本身来讲,这是一个相对于整体的概念。恰当的碎片化,有助于学生实现整体建构。在安排这些碎片化的资源时,要控制资源的大小与多少。内容过多,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难以吸收。内容过大,学生无法在大主题下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呈现的形式上,内容的选取上,阅读的时机选择上,都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与深度加工,让这些晦涩的资源变得清晰可辨起来,转换为学生喜爱的阅读行为。

最后,将书本碎片与知识整体联系起来。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编写体例清晰,内容文质兼美,是学生进行言语学习的重要载体。但是从呈现的形态上来讲,也是一个个知识的“碎片”,需要进行基于单元、基于教材、基于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整体建构。在学习“梳理探究”板块当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在“天文地理”知识学习中,教材中分别呈现了“二十八宿”“牛郎星”“织女星”等语句,如“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其中就蕴含着地理知识;再如古代文本中对于“山”“河”“阴”“阳”的表意,就需要联系具体的山川河流进行理解。我们教材当中呈现的内容是碎片化的,学生从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当中,进行基于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知识的建构,就需要从碎片走向整体。如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中国国家地理》等书籍,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诗词、古代散文游记当中的地名的认知就会逐渐清晰。

杜威认为:所有的阅读活动都是思维状态的存在形式。因此,碎片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思考,去发展思维能力、言语能力、阅读能力。在不断地思考中、研究中、书写中,实现阅读内容的整体建构。通过从碎片到整体,不断地发展着学生认知的存在行为,让学生通过对整体知识从粗浅走向深入,从片面走向全面,从零散走向整体,从表层走向内核,逐步摆脱碎片化的桎梏,实现整体化的构思,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碎片化阅读作为高中阅读的重要补充,“碎片化”有着独特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就是要不断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本质,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的藩篱,促进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静.高中语文“去碎片化”阅读的改进措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0).

[2]刘璐,王金香.从碎片化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9).

[3]马应发.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5).

[4]王泾丞.浅谈碎片化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当代教研论丛,2018(7).

作者简介:王莉萍,女,1987年生,江苏高邮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