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天平

2021-10-14 00:10刘勤睿
成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标尺

刘勤睿

《淮南子·齐俗训》所载“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表现出数千年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中的义利观。二者本心都是求义而拒利,为何孔子的看法却截然不同?这实则说明了在义与利的天平中,其平衡往往取决于现实和人性。

义利观本身是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事之所宜也”即为义,是儒家特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是儒者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人之用曰利”即为利,多指物质利益和私欲追求。乍一看,“利”字往往不尽为人之所向,似乎孟子先义后利、舍身取义的观念也是天经地义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儒家有着固有的局限性——为封建统治者而服务,所以其思想也会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故而在当代社会,对于义利观应该有新的观点,用现实与人性而不是空谈与理想去度量义利。

赫拉克利特说:“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我们首先需要明晰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絕对的对立,而应是有机的结合。我们认同“不义之利不苟得”,追求正义是人的责任与使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对利的向往,关键是在现实情况中维系二者的平衡,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某者。所以先有一个很明晰的标准:利为义而服务,义为利提供标尺。

其次,要认识到现代社会义利观的进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封建社会中对于义或利的追求仿佛划清了人格的界限。但在近代“实业救国”思潮中,新兴的民族资本家认为最大的义已不是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而在于通过发展工商业,为救亡图存、富国利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这里的义已经和利紧紧结合在一起了。他们所追求的义,除了一部分属于儒家伦理中的传统内容之外,更多的则是注入了近代的新内容。这说明义利观已经不能单纯地判断人的善恶之分。在这不稳定的天平中,人性反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筹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这柄标尺是难以琢磨的,这世间不乏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式的重义者,也不少卖主求荣的曹无伤式的逐利者。一事一物当前,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而对于当今的人类社会,我们面对义利冲突始终抱有“应持什么态度”的问题。人总是按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行事的,任何人也不能回避这一点。所以在义利的取舍中,我们应当竭力发挥自身能动性,学习范蠡“千金散尽还复来”兼悲悯世人的精神,让义利相互成全。

从本源和终极的意义上说,利是物质存在,而且是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的经济存在;义是意识形态,是高居于社会上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准则。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在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人性的作用,如周公,便以礼制的形式把君主、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关系明确下来——维护它,就是义,而利亦在其中了。所以孔子云:“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而孟子则干脆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义利天平是一组永远无法抵达绝对平衡的矛盾,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它维持在我们内心可控制的倾斜范围内,厉行属于自己的义利观。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标尺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三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尺”
以党章为标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
装把尺子 灵活度量屏幕
现代企业管理的“义利”之道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义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