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任宏
统编教材坚持文道并举理论,实行双线编排结构。单元组文围绕 “人文主题”进行选编,设计指向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要素”。凸显“阅读与表达并重”“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排原则。这样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以“主题”为宗,以“要素”为脉的统整教学。这样的统整,使知识更具系统性、规律性、生长性,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生”综效。
如何根据统编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实行有效的统整教学呢?要注意把握同一主题的文本思想熏陶点,提升人文素养;找到不同类型课文中同类要素的提升点,提高语文能力;系统开展贴近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训练,坚持知行合一、思行共促原则,最终实现知与能的共同成长。
一、知识统整,形成生长蓄力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肴之旨,文之道,都建立在对学情准确的分析之上,建立在对知识的系统科学的整合、使用之上。对学情的诊断,除前置性作业外,更可根据“主题”的宗,把好“要素”的脉,让教学知识更具系统性、螺旋上升性,从而形成知能生长的蓄力场。
六下第四单元是“家国情怀”主题单元,与第二、第八单元主题相同,教学中可以实现年段整合,让学生在多题材、多角度的阅读中,对爱国情怀产生立体感受,加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意识等人文情感的熏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树立爱国理想,优化主题的教育熏陶价值。单元中《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结构层次清晰,语言表达严谨,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练习,初步尝试用“具体事例”和理论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第五单元中“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要素学习打好基础。这样的跨单元统合,既有利于本学段语文能力的提升,又潜移默化地为第四学段“写简单的议论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做好准备。
二、活动统合,产生生长引力场
王阳明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与行相生相长是永远不变的定律。课标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综合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知能共生的引力场。
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中初步知道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片段仿写”和“即兴发言”两种实践活动中训练了用这一方法表达的能力。学完《文言文二则》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对“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形成相对清晰的概念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了以“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辩论”活动。辩论前,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组建辩论队,分工合作,阅读、收集、整理材料,从而锻炼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中,学生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课内语文要素得到内化,语言表达得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思想和语言的碰撞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活动实现了人文主题的内化。
三、思行整合,获得成长惯性场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人的进步和成长,总是伴随反思和改进,也唯有此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及时的反思和改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知能成长的惯性场。
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辩论赛的魅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确定努力方向,而且生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成了习作素材、思想源泉:“值得我反思的是,他丰富的积累让他在辩论中光芒四射。我要不断努力。”“原来,自己从没思考过的问题被正确剖析后,会给我这样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次辩论赛,提升了我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我们思维的放飞提供了一方净土。” “我们的辩论不就是时代进步的缩影吗?心怀抱负的后来者成为先辈的接班人,挺身而行,风雨兼程。这样的景象才是当今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而反思必将反哺于我们的行为,指向学生的实践。
第二轮“人们通过竞争(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辯论赛,在学生积极的自筹自划中展开,强化了“引用理论和具体事例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灵活度和敏锐度、语言的丰富性和组织性得到很大提高。无论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在此过程中对辩论、合作、学习、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排精神”“一带一路”等被学生认真剖析。或远或近的“叔本华”“撒切尔”“列宁”等人物被学生提起。学生说道:“大家在快乐中锻炼了口才,在紧张中懂得了团队协作。”“人要具有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细细想来,万物生存始于竞争,成于合作。合作与竞争相辅相成,构成了不断发展的时代趋势。”
这些学生的反思就是自我认知的统整,是对自我、对周围的重新认识,是他们在主动地汲取思想的营养,都是一次知识和能力的成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生命的成长。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统编教材实施的环境下,统整的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一课一学”的零散低效式学习,获得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达到了“1﹢1>2”统合综效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