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孝陵,钟 海
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43003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中老年人中致残率较高[1⁃3],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该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相应局部脑组织区域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失[4]。当病变区域累及呼吸中枢时,常会导致病人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5]。在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时更好、更快地恢复病人神经功能和呼吸功能对提高病人治疗效果十分重要[6]。本研究以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为主要辅助治疗方式,探讨其对病人神经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 年6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214 例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40~80 岁;②首次发病,无脑梗死病史;③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排除标准:①合并冠心病或有心肌梗死发作史;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合并精神方面疾病或存在其他无法配合治疗的情况。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7 例。观察组:男58 例,女49 例;年龄42~79(58.45±9.28)岁;脑梗死3~24(10.21±5.74)h;基底神经节区梗死80 例,脑叶梗死27 例。对照组:男61 例,女46 例;年龄43~80(58.27±10.03)岁;脑 梗 死2~24(9.87±6.07)h;基底神经节区梗死78 例,脑叶梗死29 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前病人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病人入院后均给予一般支持治疗与监测。①常规治疗:包括脑梗死发作急性期给予病人脱水治疗以改善脑水肿,给予病人溶栓抗凝以尽快恢复局部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等。②辅助治疗:脑梗死发作急性期后进行药物治疗与监测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1.2.2.1 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 呼吸神经生理促进治疗主要采取胸部神经易化技术,目的是通过改变呼吸模式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咳嗽和呼吸能力。①口周刺激法:用中指、食指刺激病人上唇部,促进吸吮反射。②压迫上胸段脊柱法:手掌张开,手心向上,徒手向第2 胸椎~第5 胸椎施压。③压迫下胸段脊柱法:手掌张开,手心向上,徒手向第7 胸椎~第10 胸椎施压,刺激背根介导的节间反射。④前拉底部抬举法:病人取仰卧位,护士手放于病人背侧下段肋骨并向上轻轻抬举。⑤腹部协同收缩法:一手置于病人骨盆上,一手于下段肋骨施加压力,病人呼气时适当施压,左右两侧交替,促进肋间神经、膈神经的反射。
1.2.2.2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干预结束后,实施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MagPro X100 型号经颅刺激仪,刺激频率设为10 Hz,误差小于5%。采用蝶形线圈MCF⁃B75 刺激病人头部梗死区域皮质区,每个序列刺激20 组,每组30 串,每次治疗共进行5 个序列,序列间隔1 min。
1.3 评价指标 ①血气分析指标及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干预2 周后检测病人动脉血pH 值、动脉血 氧 分 压(PO2)、动 脉 血 二 氧 化 碳 分 压(PCO2)及SpO2。②运动功能:干预2 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对病人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上肢总分66 分(共33 个条目,各条目最高2 分),下肢总分34分(共17 个条目,各条目最高2 分),量表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干预2 周后采用Barthel 指数对病人进行评价,总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量表得分与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均为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血气分析及SpO2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血气分析及SpO2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病人血气分析及SpO2检测结果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SpO2(%)97.61±0.44 94.89±0.79 5.021<0.001例数107 107 pH 值7.40±0.02 7.42±0.03−0.052 0.958 PO2(mmHg)88.27±3.99 74.29±5.08 4.300<0.001 PCO2(mmHg)40.76±1.03 42.21±2.52−0.765 0.445
2.2 两组病人运动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FMA 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FMA 得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例数107 107上肢38.21±7.28 27.29±10.36 7.006<0.001下肢24.37±6.78 18.84±7.29 5.572<0.001总分62.58±9.66 46.13±10.03 8.518<0.001
2.3 两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Barthel 指数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Barthel 指数得分比较(±s) 单位:分
注:t=7.135,P<0.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得分58.96±11.27 42.28±13.51例数107 107
脑梗死病人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常常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脑梗死后遗症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病人生存质量[7⁃8]。已有研究表明,呼吸中枢分布于大脑皮质、间脑、脊髓等部位[9],不同部位神经元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脊髓功能运动神经元支配呼吸肌完成呼吸运动[10]。中枢神经功能受损会使呼吸驱动力和呼吸驱动储备能力降低,导致呼吸中枢应激反应能力下降[11],机体在应激状态下易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12]。
神经生理促进疗法是利用特殊的运动模式、反射活动、本体和皮肤刺激抑制异常运动促进正常运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3],可顺应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14],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治疗神经肌肉疾病,尤其对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一系列运动障碍具有积极效果[15⁃17]。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通过刺激完成呼吸功能的口周、胸廓、腹部以及肋间神经等部位促进正常呼吸运动,兴奋相应神经反射,促进神经恢复,从而恢复病人呼吸功能[18]。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利用一定强度的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19]。高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提高局部皮质兴奋性,增强脑部血流和代谢[20],其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被破坏的突触生成和皮质功能重建[21]。
本研究观察组病人利用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脑梗死急性期后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经过治疗病人动脉血pH 值(7.40±0.02)较对照组(7.42±0.03)更接近正常值(7.40),病人血气波动较小,内环境稳定。同时,观察组病人PO2值、Sp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病人呼吸功能好于对照组。呼吸功能增强有利于对脑部供氧、供血,对神经修复亦有促进作用。在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病人FMA 得分为(62.58±9.66)分,高于对照组病人[(46.13±1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观察组Barthel 指数 得 分 为(58.96±11.27)分,高 于 对 照 组 病 人[(42.28±1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病人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更加利于病人神经功能和呼吸功能恢复。
虽然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采用此种治疗方法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会对病人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执行完整的治疗策略需要医护人员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对治疗师要求较高;治疗对病人自身条件具有一定要求,需要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无法适用于所有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