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赛珠 郭小燕 陈艺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气管镜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因支气管镜具有可弯曲、质地软、照明力度强、观察范围大、损伤小等特点,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儿病情做出明确诊断[1-2]。我院儿科在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时,主要采取咪达唑仑注射液静脉注射,在镇静催眠下实施“边麻边进”利多卡因气管内黏膜表面局部麻醉方法经鼻进镜,该麻醉方式可避免因全身性麻醉抑制患儿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同时还能保留患儿咳嗽反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患儿并不是处在完全麻醉的状态下,再加上支气管镜会对患儿造成刺激,进而导致其易出现依从性低、躁动不安等现象,最终不利于治疗与检查顺利开展。故而,需寻找到一种有效且具备良好舒适性的约束工具,以此来解决患儿在检查过程时所出现的躁动情况[3-5]。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小儿支气管镜检查中分别应用自创约束法与传统约束法的效果,以期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儿检查成功率,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选取自2019年2—12月来医院接受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124例患儿进行研究,按照患儿检查顺序,分成观察组患儿(n=64)与对照组患儿(n=60)。其中观察组患儿:男34例,女3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0±1.5)岁;对照组患儿:男3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6.2±1.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对比。本研究对象选入标准如下:(1)知晓本研究内容,同意参与到研究中,且签署约束知情同意书者;(2)无支气管镜检查禁忌证者;(3)年龄超过6个月者。排除依从性较低者、无完整临床资料者;(4)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观察组材料选择及制动方法
1.2.1.1 材料 所用材料为1个软皮硬垫板、1件床单、1件约束带。
软皮硬垫板:背面所应用材料为硬板,正面应用材料为沙发软皮,该硬垫板具有软硬适中的特点,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患儿身体扭曲,来实现制动目的,同时还有效保证患儿舒适性,厚度为3 cm,其长度为80~105 cm,宽度为20~30 cm。
约束带:所选材料为白色的纯棉布料,分别在约束带相应位置外侧端缝制4对连接带,即肩部、肘部、腕部、膝部各缝制1对连接带,其中约束带所选材料为双层的棉质布料,每1对连接带的宽度为2.5 cm,而长度则为100 cm。
该约束带共有2个尺寸,即120 cm×100 cm、110 cm×90 cm,可结合患儿身形来选择合适的约束带尺寸。
1.2.1.2 制动方法 应用自创约束法,根据患儿的身形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垫板与约束带,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约束带平铺在诊疗床上,之后放置上软皮硬垫板,并在软皮硬垫板上方平铺一床单,帮助患儿仰卧在垫板上,将其肩部和垫板上方处于水平直线上,其中头部处于仰颌位,将患儿双手臂分别放置在身体两侧,在调整好位置之后,先用一侧的床单从肩部绕过前胸紧紧包裹患儿身体,至对侧腋窝处掖于身下;再用另一侧床单绕过前胸包裹身体,将床单剩余部分塞于身下(如果上肢有静脉留置针则该侧最后包裹)。之后结合患儿身形对约束带进行调整,促使4对连接带分别放置在肩部、肘部、腕部、膝部,合理调整松紧度,以能深入两指宽度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防止患儿出现躁动现象。该制动方法至少需1人固定患儿头颈部,并稍加固定患儿肩部。
1.2.2 对照组材料选择及制动方法
1.2.2.1 材料 所选用材料为1件床单与3条约束带。
约束带:所选材料为白色的纯棉布料,内加棉絮,长度为25 cm、宽12 cm、厚0.8 cm。每条约束带中间缝制1条U型连接带,U型连接带宽度为4 cm,而总长度则为200 cm。
1.2.2.2 制动方法 实施传统约束法,首先将约束带平铺在诊疗床上,之后平铺一床单,帮助患儿仰卧在诊疗床上,将患儿双手臂分别放置在身体两侧,先用一侧的床单从肩部绕过前胸紧紧包裹患儿身体,至对侧腋窝处掖于身下;再用另一侧床单绕过前胸包裹身体,将床单剩余部分塞于身下(如果上肢有静脉留置针则该侧最后包裹)。之后将3条约束带分别绕在患儿肩部、腕部及膝部,松紧以能深入两指宽度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以此来达到制动目的。该制动方法至少需2人配合约束,一人固定头颈及肩部,另一人固定膝部。
(1)两组患儿一次进镜成功率对比,一次进镜成功率评定标准以首次进镜后未退出,并顺利完成检查,视为1次进镜,否则判定为失败;(2)两组患儿平均检查所需时间对比,即每位患儿约束成功后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所需要的时间;两组患儿检查过程中平均配合约束人数。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取SPSS 21.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如平均检查所需时间以(±s)进行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一次进镜成功率则以(n,%)来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比较两组患儿检查所需时间以及检查过程中平均配合约束人数,观察组患儿平均检查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检查过程中平均配合约束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平均检查所需时间(min) 检查过程平均配合约束人数(人)观察组 64 34.83±11.56 1.03±0.51对照组 60 42.17±14.21 2.51±0.52 t值 - 3.163 9 15.996 5 P值 - <0.05 0.000 0
经比较两组患儿一次进镜成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一次进镜成功率对比
小儿具备一定特殊性,因其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依从性较低,特别是在实施支气管镜检查中,患儿很容易出现脱管、拔针等现象,不仅会增加操作风险与患儿痛苦感,同时还会出现浪费人力资源及医疗资源现象[6-9]。既往临床上在实施支气管镜检查时,所采取的传统约束法存在一定弊端,主要是由于患儿的四肢较小,且所应用约束带较薄、较窄,很难对患儿进行整体固定,若约束带过松,易出现患儿肢体滑脱现象,若约束带过紧,易导致患儿四肢出现压痕,若对约束带进行拉拽,还会导致其越拉越紧,不仅容易勒伤患儿局部皮肤,同时还会影响到患儿肢体末梢血液的循环[10-12]。
本研究中,通过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对观察组患儿应用自创约束法,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应用传统约束法,观察组平均检查所需时间较短,且一次进镜成功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在检查过程中,调整患儿体位为仰卧位,结合患儿身形大小对约束带进行调整,用软皮硬垫板支撑,避免患儿身体扭曲,能够对患儿四肢、躯干起到良好制动效果[13]。约束带所应用的是棉质材料,质地较为柔软,避免因约束带过松,患儿躁动而导致支气管镜对患儿肺部组织造成损伤;避免因约束带过紧,对患儿呼吸循环功能造成影响,促使检查得到顺利开展,以此来缩短患儿检查时间,提高其一次进镜成功率。另外,可调节式约束带有4对连接带,能够对患儿肩部、肘部、腕部、膝部进行固定,在检查过程中,若患儿出现躁动现象,往往需要1名护理人员对患儿头部进行固定,就能够达到制动目的,可有效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临床实践证明,可调节式约束带在支气管镜检查时具有以下优势:(1)采用患儿可调式约束带不仅操作简便,还能确保患儿的安全。由于约束带能够对患儿进行适当的约束,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基础上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被动调整活动,有效预防了术中对患儿造成压伤,有助于术中对患儿进行制动,可维持有效的体位,增加患儿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的依从性,让患儿能够更好的配合检查,不仅缩短了检查的时间,还降低了因患儿不配合检查所带来的风险。此外,一旦需要使用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时,可在患儿的肩下放置垫枕用来调整患儿的体位。也可以在患儿的背部增加垫枕将背部适当的垫高再对其体位固定,预防异物滑进健侧的支气管。在钳住异物的同时调整连接带,让患儿的头部、颈、胸以及臀部处在同一个水平线,并向患侧倾斜超过30°,预防取出异物时异物脱落到健侧的支气管[14]。以往,患儿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者治疗时会因为躁动不安而增加操作的难度,还会导致拔针、脱管等情况。采用约束带后有效改善了上述不良情况,降低了操作的难度以及风险,缩短了支气管镜操作的时间,能够节约人力与物理资源,最大限度确保了患儿的安全,显著提高家属的满意度。(2)各个连接带以及约束带能够根据患儿的身形进行调节,不会因为患儿体型的不同而受到约束或者不舒服,同样也适用于婴幼儿。(3)约束带制作方便,成本较低,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使用约束带既经济又舒适,方便消毒与清洗,能够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软皮硬垫板(填充海绵后包裹沙发软皮)可根据患儿体型调整大小,加上约束带所使用的材料为棉布,舒适柔软,接触患儿的皮肤不会对其造成损害,患儿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与传统的约束法相比,采用自创约束法无需加盖被子进行保暖,在腿和腿之间、臂和臂之间限制了距离,不会让约束的上臂与双腿过度外展而造成不适[15-16]。
综上所述,在小儿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自创约束法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缩短患儿检查时间,还能提高其一次进镜成功率,节省人力资源。
同时,本研究发现,该方法尚存在不足:(1)自创约束法对上肢有留置针的患儿因手部被包裹约束,在检查过程中无法观察患儿约束部位的皮肤以及血液循环状态,其次,如果需采取静脉注射给药,则需解开带有留置针那一侧约束带,不仅操作方面较为麻烦,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躁动现象,后期我们考虑改良约束带,在约束带双侧开可调节窗口方便观察及操作;(2)在护士为患儿准备约束的过程中,所需时间比较长。希望下次改进约束方式,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