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悦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小儿肠套叠是急诊中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发生于2 岁以下的幼儿。肠套叠是指近端的肠段与肠系膜向远端肠腔内套入,由于婴幼儿的肠蠕动活跃,尤其在添加辅食期间,易导致蠕动紊乱[1],且若患儿存在胃肠道或上呼吸道感染,多并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影响肠管正常蠕动,从而引起肠套叠。此外,引发肠套叠的原因还包括小儿肠壁血肿、肿瘤、梅克尔憩室、息肉等[2]。该病主要表现为多汗、呕吐、果酱样大便、阵发性腹痛,按压腹部可感受到肿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常采用X线,但其检查过程中放射线持续照射,会损害患儿的健康[3]。急诊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及超声特点,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肠套叠患儿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2.58±0.7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6~72 h,平均(26.69±5.58)h;呕吐49例,大便检查鲜红色血便21例,果酱样黏液便2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均存在腹痛致哭闹、呕吐、多汗等肠套叠相关症状;患儿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官疾病或恶性肿瘤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X 线 采用GE VARiAN 500 mAX 线平片机进行检查,对患儿的胸腹部及卧位腹部进行拍片,观察腹部肠腔是否存在消化道穿孔、梗阻或软组织阴影。
1.3.2 急诊超声 采用GE Vivid E9、GEL09iq E9、Aloka Arietta 70等仪器,设置浅表探头频率10~12 MHz。帮助患儿取仰卧位,首先对腹部进行全面扫查,发现病灶后则需扫查其斜切面、横切面及纵切面,协助患儿更换体位,实时观察病灶情况,发现清晰病灶时扫查停顿,记录病灶的位置,测量其大小,并观察病灶内及周围的肠系膜淋巴结。
1.4 观察指标 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 线与急诊超声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超声的特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评价X线与急诊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0.74提示一致性好,Kappa值范围为0.4~0.74提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提示一致性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结果 60 例疑似患儿中,经手术治疗检出肠套叠51例,闭孔疝2例,单纯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
2.2 X线与急诊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急诊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X 线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 值为0.221,一致性较差,而超声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 值为0.812,一致性好,见表1~3。
表1 X线诊断结果
表2 急诊超声诊断结果
表3 X线与急诊超声检查诊断效能比较(%)
2.3 超声特征分析 ①腹部存在回声混合的包块,其周边存在少量液性无回声。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外部存在均匀的低回声,主要为远端肠壁回声,中间则呈现不均匀的低回声或高回声,则为被套入肠管的肠黏膜界面、系膜组织及内容物。③纵切面呈套筒征,以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为主,低回声与高回声相间,套筒直径为16~52 mm,平均(29.69±8.52)mm。④套叠包块近端存在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肠梗阻表现,其中有25 例患者可见包块及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⑤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中存在丰富的血流信号。
2.4 治疗分析 51例确诊患儿中,38例行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复位顺利;13 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 例进行手法复位并切除肠肿物(肠息肉1例,脂肪瘤1例),4例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并进行部分肠管切除(肠肠坏死1例,肠穿孔1例,梅克尔憩室2例),7例患儿接受开腹手法复位术。
临床将某段肠管及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而引起肠梗阻的现象称为肠套叠,该病多发于婴幼儿。胃肠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可能发生肠套叠,依据不同的发病位置可将疾病分为结肠套结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回肠、空肠套空肠等,其中最常见的为结肠套结肠[5]。肠套叠多发于2岁内幼儿,且与环境、季节及肠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6]。疾病发作超过48 h 内若未加以有效干预治疗,可能发生肠坏死及肠穿孔,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早期有效的诊断对后续治疗尤为重要[7-8]。X 线不仅需持续暴露在射线下,且图像清晰度较差,准确评估疾病具体情况的难度较大[9]。超声检查方便且无创,目前已广泛用于肠套叠的诊断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X 线检查(P<0.05),表明,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高于X 线。此外,本研究结果发现,确诊的小儿肠套叠急诊超声影像学特征有以下特点:①腹部存在回声混合的包块,周边存在少量液性无回声。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外部存在均匀的低回声,主要为远端肠壁回声,中间则呈现不均匀的低回声或高回声,则为被套入肠管的肠黏膜界面、系膜组织及内容物。③纵切面呈套筒征,以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为主,低回声与高回声相间,套筒直径为16~52 mm,平均(29.69±8.52)mm。④套叠包块近端存在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肠梗阻表现,其中有25 例患儿可见包块及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⑤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中存在丰富的血流信号。3例误诊患儿可能由于其肠蠕动较活跃导致肠套叠不稳定。51例确诊患儿均通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因此,早期的诊断对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治疗早期肠套叠常采用X线空气灌肠,而在24 h内确诊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治疗,也是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案,但本研究中多数患儿的发病至入院时间较长,且病情严重,必要时则需联合手术治疗。此外,急性阑尾炎的超声特征中也可能出现同心圆征,易发生误诊,因此,超声检查中需仔细鉴别除“同心圆征”外的其他征象[10]。
综上所述,急诊超声用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超声特征清晰,可为疾病评估提供更具可靠性、全面性的信息,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