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

2021-10-12 01:39王沛马颖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醛固酮库巴缬沙坦

王沛,马颖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a.药剂科;b.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脏结构、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以体液潴留、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甚至心源性猝死[1]。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肌重构[2]。沙库巴曲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具有降压、利尿、逆转心肌重构等作用[3]。不同药物治疗CHF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治疗慢性CHF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月至2020 年12 月于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80 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 例,常规治疗+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与B组(40例,常规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慢性CHF相关诊断标准;(2)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明确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3)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50%;(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用药禁忌证;(2)合并高钾血症;(3)合并血管性水肿;(4)血流动力学不稳;(5)收缩压低于9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低于60 mmHg;(6)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重症疾病。A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 51~78岁,平均(62.57±3.79)岁;静息心率72~108次·min-1,平均(88.75±8.41)次·min-1;体质量指数19~26 kg·m-2,平均(22.53±1.07)kg·m-2;病程1~6 a,平均(3.26±1.18)a;原发疾病冠心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12例,其他类型心脏病7例。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6岁,平均(62.76±3.95)岁;静息心率70~109 次·min-1,平均(89.14±8.63)次·min-1;体质量指数19~27 kg·m-2,平均(22.61±1.13)kg·m-2;病程1~7 a,平均(3.34±1.27)a;原发疾病冠心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其他类型心脏病6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5]给予标准化抗心衰治疗,改善饮食序贯及生活习惯,同时给予扩张血管、利尿、强心等药物治疗。

1.2.2A组 口服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上药东英(江苏)药业,国药准字H20103382],每次2~8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4 周。

1.2.3B组 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国药准字J20190001),起始剂量每次50 mg,每日2次,依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每次200 mg,每日2次。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治疗4 周后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6]中CHF相关疗效标准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显效:下肢水肿、肺啰音消失,NYHA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改善≥2 级。有效:下肢水肿、肺啰音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改善1 级。无效:下肢水肿、肺啰音、NYHA心功能分级无改善或加重。将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

1.3.2生化指标与LVEF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5 mL,以3 000 r·min-1的转速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检测仪器及试剂为罗氏(德国)公司产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透景生命科技公司)说明进行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酶联公司)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

1.3.3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头晕、睡眠紊乱、低血压)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生化指标与LVEF治疗4周后,两组NT-proBNP、AngⅡ、醛固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且B组NT-proBNP、AngⅡ、醛固酮水平低于A组,LVEF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4 周后生化指标水平及LVEF比较

2.3 不良反应B组不良反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目前C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为心室重塑、心肌重构。此外,慢性CHF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可导致多种神经内分泌因子大量产生,加重心力衰竭恶化程度[7]。因此,慢性CHF的治疗重点在于抑制心肌重构和神经内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过度激活。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硝酸酯类、醛固醇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临床治疗CHF患者的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作为ACEI类药物在CHF患者中应用广泛,可对AngⅡ生成产生抑制作用,还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具有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还可预防或逆转心肌重构,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及预后[8]。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CHF患者的常用药物,该药进入机体后转化为活性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减少脑钠肽降解,提升脑钠肽水平,提升细胞内环鸟苷酸水平,发挥扩张血管、抗细胞增殖、利尿等生理作用,减轻心脏负荷,发挥良好治疗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临床疗效高于A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HF效果优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片。究其原因,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仅具有抑制AngⅡ的作用,在部分难治性CHF患者中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脑啡肽酶、AngⅡ受体双重抑制剂,在降低射血分数、降低CHF住院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NT-proBNP属于脑钠肽无活性产物,心力衰竭发生时可激活脑钠肽系统,升高NT-proBNP水平,其水平越高心肌损害越严重。此外,心力衰竭发生时还可大量产生AngⅡ、醛固酮、NE等。其中AngⅡ可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相结合,引起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血压升高等症状;高醛固酮水平可增加循环血容量,引起水钠潴留,诱发细胞凋亡,加重心功能衰竭;LVEF是反映心室射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不断降低时则提示心肌收缩能力减弱[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两组NT-proBNP、AngⅡ、醛固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NT-proBNP、AngⅡ、醛固酮水平低于A组,LVEF高于A组。由此可见,与培哚普利叔丁胺片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减轻对心肌的损害,控制疾病进展。其原因主要是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作为ACEI药物,主要是通过减少AngⅡ生成发挥治疗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直接阻断AngⅡ受体,抑制肾素-醛固酮释放,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进一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室重塑,降低病情严重程度[12]。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不良反应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治疗CHF均具有良好安全性。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均为治疗CHF的有效方法,其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疗效更高,可有效减轻患者心肌损伤,改善心衰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醛固酮库巴缬沙坦
高醛固酮血症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醛固酮可通过NLRP3炎症小体诱导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芥末糖
血压正常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报道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