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源 刘长娥 程彬彬 蔡小昂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1]。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三农”工作、乡村治理、精准扶贫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相关战略概念的糅杂,笔者拟以“乡村振兴”为关键词,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并通过多维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振兴学术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本文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研究样本,检索策略为“篇名=(乡村振兴)OR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发表时间截至2019年底。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8日,共检索出论文1 372篇。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2],从时间分布、学科、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对我国乡村振兴学术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由图1可知,2017年—2019年,我国有关乡村振兴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18篇增至2019年的799篇,表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可能与我国各级政府推行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关。例如,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至此,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尤其是2017年—2018年,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由此看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受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
图1 2017年—2019年乡村振兴学术研究的发文量统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科归属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学,该学科的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55%左右,其次是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详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排名前10的学科分布
选取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载文量排名前10 的主要来源期刊进行分析,可发现关于乡村振兴学术研究载文量较多的期刊是社会学类和农业经济类的期刊;排名前10的来源期刊的载文量均在20篇以上,其中,由《人民日报》报社主办的社会学类期刊《人民论坛》在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方面的载文量最多,达83篇,其次是由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科学类期刊《农村经济》,载文量为55篇。详见表2。
表2 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排名前10的来源期刊分布
同一学者发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据统计,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86人,但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仅有11人。见表3。
表3 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发文情况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可得到乡村振兴领域的作者合作图谱,在图中每个节点表示1位作者,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合作关系,网络密度表示节点间连线的密集程度。由图2可知,在乡村振兴领域,相关作者间的合作较为紧密。
图2 发文作者的共现分析
由表4可知,乡村振兴学术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大多为社会科学类和农业经济类的研究机构或高校。通过对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现网络节点数量为81个,连线数量仅8条,说明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再结合发文作者的共现分析,表明在乡村振兴学术研究领域,作者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同一机构的内部合作,而跨机构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表4 乡村振兴研究机构的文献产出量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引用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得到相关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被引频次的多少,圈越大表示该文献的被引频次越高,当中心度大于0.1时,有实线外圆框线,外圆框线越粗,表示其中介中心性越高。
图3 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共现分析
由表5可知,我国乡村振兴学术研究引用文献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文章共有7篇。其中,刘彦随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被引频次最高,该文章主要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而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
表5 中介中心性高的乡村振兴学术研究引用文献
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大小,可了解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统计样本文献,发现排名前10的关键词除了乡村振兴外,还有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精准扶贫等,且很多研究热点是2018年提出的,见表6。
表6 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选用关键词出现的年份和频次,生成时区趋势图谱,可了解乡村振兴的研究前沿并分析研究趋势。由图4可知,乡村振兴的研究前沿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提出,到2018年提出了乡村治理、精准扶贫、城乡融合等,再到2019年提出了攻坚克难,完成了从点到面、从面到点的过程,今后乡村振兴研究也将继续跟进脱贫攻坚战的步伐。
图4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前沿时区态势图谱
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主题为乡村振兴的文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得出以下结论:(1)自乡村振兴从政策层面提出以来,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乡村振兴学术研究涉及学科繁多,但总体偏向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主体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为主,刘彦随、龙花楼、李裕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且产出文献主要发表在社会学类、农业经济类期刊上。(2)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引用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发现一些文献对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有较大影响,如2017年廖彩荣发表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2018年叶兴庆发表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2016年刘彦随发表的《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等,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民论坛》《农村经济》《经济地理》等刊物对乡村振兴领域的关注较多,刊载了较多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研究成果。(3)通过对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现作者间的合作紧密,但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可见乡村振兴学术研究多数为同一机构的内部合作,缺乏机构间的外部合作。而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繁多,未来需要促进跨机构的合作交流,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增强相关研究成果的衔接性和协同性[4]。(4)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知,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精准扶贫等;另外,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研究前沿。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深入和工作的推进,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与其实施路径是保持一致的,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也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和难点。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阶段性谋划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
其中,(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有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6],不仅要求做强、做精特色产业,还要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更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村。(2)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做好乡村的环境治理、保留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建好宜居的乡村环境,才能发展美丽乡村,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于农村建设,才能更好地围绕乡村自身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7-8]。(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6]。农民是乡村的主体,而新乡贤更是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9]。新乡贤不仅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更连接了乡村内部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们不仅继承了优良的传统、规范文明的行为、正确的价值观,还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广阔的视野,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纠纷调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4)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核心在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法治、德治针对的是大事,小事则需群众自己治理。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各项重要举措时,不仅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还要组织村民,激发乡村基层自治的动力[10]。(5)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农民想要生活富裕,摆脱贫困是前提。针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脱贫攻坚的新任务,推进反贫困创新才能加快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11]。但摆脱贫困并不等于生活富裕,想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还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从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