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玫
摘 要:我国地域之间物质分布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存在不同的发展优势,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域优势,提升各地生产效率。各个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取长补短。据调查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本文将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展开叙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
课题名称:后疫情时代甘孜州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经验
课题编号:gzsk202005
针对中国近几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其调查范围主要涉及了省级、地级市等多维尺度,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函数等多种方法对其分析。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贯彻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以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为基础战略,使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但省级经济之间,区际之间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平衡。
一、省级经济差异分析
衡量不同省份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但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是反映经济主体(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显然忽视了本国国民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收入,因此,并不能全面而准确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此,需要将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在内,综合衡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较而言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将其按照经济实力水平的高低分为五个区间。在研究调查期间,可以看出,广东省在近几年始终保持着最强的经济实力,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经济由创新带动发生转变,其他省份与这几个省份相比就会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在稳步上升,逐步缩小其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总体经济实力表现为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部分省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比如上海、浙江等地。
造成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领土面积不同造成的。根据调查结果直观显示,在沿海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都有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而分布在内陆,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的省份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差一点。除此之外,还与国家政策相关,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实现发达地区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尚未发达、资金尚且有限的时期,需要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条件较好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省份,比如国家实施的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政策。这就会造成在经济发展前期,区域之间,尤其是省份和省份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了,减少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二、分区经济差异分析
新中成立之后,为了方便区域管辖,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将我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距。据实地调查结果并结合泰尔指数对其分析显示,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在2000-2005年区间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2005年达到增长速度最高值,随后便不断下降。而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2000-2010这十年区间范围内是逐步缩小的,但是随后几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将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总体呈现缩小或者降低的趋势,但是这些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却是不断在那个大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是国家颁布不同级别的政策措施,这是分析全国31个省份和三大主要区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前提。由于国家政策支持程度不同,对不同区域的带动作用就 存在差异。比如:近几年,国家提倡开发大西北,在同等情况下,国家会优先选择在西北地区进行企业建立或者组织高校到西北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当地学生受教育程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或经济落后的问题。除此之外,区域之间的自然禀赋差异也是造成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质量高且利于开发利用,这就极大程度上促进东部地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行业的兴起和发展;相对,在西部荒凉、贫瘠的地区,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都短缺,且开发利用难度大,这就导致这部分地区必须通过其他区位条件发展本地区的经济。
三、产业专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多样化和产业专业化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但这两者不能同时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反应,只不过在不同的省份之间和区域之间有不同的侧重。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能够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程度。同时,产业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根据李嘉图定理可以得出:比较优势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分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地区不必完全事事都生产,而是应该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外在经济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得到改善,從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水平。因此,当一个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时,就会节省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需求,同时还能将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聚集到一起,给最终产品提供的企业带来大量低成本、多类型的中间产品,并且能够促服务行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者,在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或者省份,便于形成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减少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方面花费的成本,有企业经济实力增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最后,在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还有助于企业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这是由于性质相似、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都聚集在同一地区,便有利于信息、技术、思想以及知识等在这些企业之间实现共享,进而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不同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水平不同,对经济实力提高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四、产业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产业专业化对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之外,产业多样性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产业多样化意味着提供的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的多样化,便能较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提高该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效用水平。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效用会随着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数量增加不断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此规律的影响下,消费者就会多商品的多样化产生要求,进而就要求产业多样化与之相对应。因此,在产业种类多的地区,就会提供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产业种类比较单一的地区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提升消费者的效应水平。比如:甘孜藏族地区。这个高原藏区发展产业之艰难,一如人在高原上的呼吸,困难重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贫瘠、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可喜的是,甘孜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了突破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深化“农牧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促进多元增收。农牧业、生态、旅游,是甘孜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甘孜州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改善产业发展状况,该地区以自身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引领,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新区。整合涉农财政资金20余亿元,分流域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两江一河”流域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新村、民族特色村、传统村落产业新村、文化新村、自然生态村等253个示范试点村,发展“有收入”“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的农牧新区。同时因机而变建设特色产业。乘国家、省产业体系建设东风,加快建设我州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蔬、果、菌、药、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204.94万亩,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8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6个,开展农牧业科技合作项目11个,农业科技入户率达88.6%。另外,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文化。结合区域底色深入实施“润育工程”,开展各类主题活动3.8万场次,覆盖干部群众88.1万人次;结合民族特色,建立乡村志愿服务站(队)300余个,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弘扬正能量的原创作品50余个;结合革命本色,发展“文化+”文创产业,建成二郎山地质文化博物馆,修缮维修古碉文物40余座。充分贯彻了因地制宜与产业多样化这一概念,有效提升了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产业多样化还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因此,产业种类的增加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行为的发生。地区之间产业多样化能够实现不同产业之间互补,促进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传播。我们不难发现,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省份,其经济结构种类比较齐全,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最后,产业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多样化意味着该地区的抵御能力比较强,经济发展状况不易发生波动。这是因为当该地区的产业受到外部冲击时,就会使得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元将此冲击较为容易的转移到其他产业,降低对某一产业造成的失业率。多元的产业结构能够消除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单一性,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可持续的发展。
五、总结
我国不同省份和区域之间由于国家政策和扶持力度不同、自然禀赋差异不同、产业多样性和专业化程度不同,导致存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存在差异,这并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发挥增长极的带动和扩散作用,实现不同区域同步发展,提高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獻:
[1]白雅洁.基于熵权法的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J].甘肃科技,2018,34(08):58-59+127.
[2]任启龙,王利,李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01):110-116.
[3]张旺锋,景丽华.基于GIS-ESDA的西北地区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13):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