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摘 要】审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准确度的重要能力。在培养审题能力中,首先,教师需要理清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相关障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审题能力的路径,如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习惯、指导正确审题方法、重视数学概念、重视对比教学等方式,最终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中,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且快速解题的前提条件。然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常发现部分学生读题一遍过,解题靠盲猜,在尚未完全理解数量关系时,就已经根据惯性思维落笔解题,解题跟着感觉走,导致本来会做的题目也出现错误。这种现象反映,当前学生的审题能力正呈现退化趋势。审题能力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读题习惯。因此,教师应重点教导学生掌握正确审题的方法,由此提升审题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以下步骤:首先需要理清学生审题障碍相关因素,然后明确培养审题能力的路径,以便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一、培养审题习惯,增加审题自信
(一)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重视关注学生审题,纠正不良审题习惯是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前提。当学生在拿到题目后,要求其先不要盲目下笔答题,而是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分析,指导其边读边分析,同时教师做好完整的解题示范,在讲题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题意、如何理清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再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还应尽量规范板书出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方便学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在提高审题能力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教师在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尽量写出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量;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解题时因审题失误导致的错误,并给予对应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良好审题习惯,并可以加强审题意识。
(二)克服畏难情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热爱学习、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促使学生敢于挑战,相信自我,并提高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苦难的心理素质。当学生审题能力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此外,教师在课外可以收集一些新颖、有趣的题目,给学生新鲜感,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锻炼其审题能力。如此,可有效避免学生在考试或者学习过程中看到该类型的题目时,手足无措、过分紧张、发挥失常。教师还可以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促使学生由以往对数学知识的理性理解逐渐转化为感性理解,以便让学生对数学提高热爱,并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克服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审题自信。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答题完毕后及时检查,减少审题不清导致的各种失误。部分学生通常在做题完成后,未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认为自己全部做完就相当于全部要做对,并没及时检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二、指导审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一)以读感知数量关系
课堂教学中,在解题前,可引导学生由大声读逐渐过渡至默读;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可以调动大脑快速分析文本,以便初步感知文本中的数量关系。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题目而言,学生在读过一篇后并不能迅速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多读几遍,且读题前教师可先交代相关任务,让学生带着已知任务去读,以免学生出现走马观花式的无效读题。初读以感知题意为主;再读时可增加圈画,以便提取题中关键信息;三读时则复述题意,即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目的要求、已知与未知项等。语言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简述题意加深理解,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复述掌握其筛选信息的能力,利于后期对学生的审题障碍展开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读,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增强理解能力。
(二)以补掌握数量关系
“补”字在此处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扩充句子,二是补充信息。必要的补充可以明确题目中已知的数量关系,避免在理解题目中出现偏差。例如教材中的某一道题:小明一共有40本书,比小红多6本,比小陈少7本,问小红和小陈有多少本书?当学生一看“比……多、比……少”,大脑就会自发性弹出相应计算命令,导致结果出错。教师在讲题时,可以将“比小红多6本”扩充为“小明比小红多6本”,补充为“小红比小明少6本”;将“比小陈少7本”扩充至“小明比小陈少7本”,补充为“小陈比小明多7本”,由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明白小红的书最少,可用减法计算;而小陈的书最多,则可用加法计算。再如:11月份有30天,假设11月份共有5个周末,设問11月1日为星期几?该题为二年级拓展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为1周共有7天。若学生学会挖掘、补充信息,便可以开展第1步30÷7=4(周)……2(天),而下一步则是考虑剩余2天的放置问题,由此题目迎刃而解了。
三、重视审题教学,深化审题理解
(一)重视对比教学
惯性思维通常是约束学生思维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纠正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克服惯性思维产生的不良影响。专题式对比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相似类型的题目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并学会举一反三,由此可以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如教材拓展题:小明家里的花园中,向日葵有30枝,玫瑰花比向日葵多6枝,请问,玫瑰花一共有多少枝?学生很容易就计算出30+6=36(枝);教师接着出题:向日葵有30枝,比玫瑰花多6枝,请问,玫瑰花一共有多少枝?部分学生受到前一题的影响,把该题也当作是加法算题,导致错误,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补充已知条件,并简单分析。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两题虽然问题一致,但前一题中向日葵是最多的,因此就可以用加法求解,而后一题向日葵是最少的,故而用减法求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该类型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比……多”不一定适用加法求解,同样“比……少”也不一定适用减法求解,两者的计算均需要根据问题已知条件实质进行选择。此外,教师对于其他混合式题型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对比法,以便深化学生理解程度,从而克服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