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芳
摘 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家校共育理念的提出使家校合作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家校共育旨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家校共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基于家校共育开展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必须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班级管理方式,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家校共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培养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局限于教室,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全面,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家校共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班主任能够与家长进行合作,让家长配合班级管理工作,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2.提供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管理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能够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掌握教育和学习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提高管理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使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在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能够通过家长准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二、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1.更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在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其能够决定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向。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构建以家校共育为核心内容的管理理念,从而促进家校共育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对学校家校共育的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管理情况构建家校共育管理理念,使管理理念的更新能够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对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针对问题完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构建家校共育中的家长管理理念,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家庭管理和班级管理之间的联系,明确家庭管理的工作范围,将家校共育理念渗透到家长的思想中,增强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2.加强管理沟通
沟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2]。基于家校共育的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管理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首先,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成员、家庭性质和家庭住址等情况,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述,对家长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初步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目标。其次,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需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配合度。最后,班主任还可以分享自身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提高家长对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家校共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3.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中的组成部分,其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基于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全面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首先,班主任需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合作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班主任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并结合家长的情况合理设计管理制度,让家长能够按照制度完成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引导家长主动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让家长明确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无缝对接式的班级管理机制。最后,班主任可以构建家校共育的交流平台,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为家校共育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沟通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秋娟.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应用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0):81.
[2]郭玲.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升[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9(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