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莹 邵禹铭
【内容提要】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拉丁美洲八个主要经济体的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跟踪研究和定量定性分析显示,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的高效防控和对外驰援积极肯定,但是信息渠道匮乏、自身利益受损和历史的惯性影响了其报道的客观性。中国在危机传播中应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中拉应深化媒体合作和抗疫合作。
【关键词】拉美 媒体 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 危机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不久便演变为全球性危机。中国曾在疫情初期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和不懈努力逐步稳住了形势。拉丁美洲疫情大规模暴发较晚,但很快就为其地区和国家的多个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该地区沦为了疫情的重灾区。在此情形下,中拉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开展了积极的抗疫合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媒体围绕中国疫情的报道层出不穷。拉美媒体也不例外,对疫情暴发、中国抗疫举措、疫苗研制均有报道。媒体是危机的放大镜,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是对公共危机传播水平的一次考验。研究拉美主流媒体的涉华疫情报道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疫情期间拉美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而且有助于我们总结自身的危机传播管理工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危机传播、加强与拉美地区的合作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和技术工具
大众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起到议题建构的作用,主流媒体是传播各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研究追踪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拉美八个主要经济体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疫情及中拉抗疫合作等相关内容的报道与评述。所选媒体为阿根廷《号角报》(Clarín)、墨西哥《宇宙报》(El Universal)、智利《三点钟报》(La Tercera)、秘鲁《商报》(El Comercio)、厄瓜多尔《商报》(El Comercio)、委内瑞拉《国民报》(El Nacional)、玻利维亚《理性报》(La Razón)和哥伦比亚《时代报》(El Tiempo),均为所在国发行量及知名度靠前的覆盖全国的综合性媒体,权威性和代表性较强,且均有对应的官方网站,方便信息的获取。
文本主要通过各网站内部标签搜索,运用爬虫工具批量获取,辅以人工筛查以保证文本的相关性符合要求,文献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为进一步探究拉美对于疫苗合作的态度,本文还分析了2021年第一季度有关中拉疫苗合作的报道。研究采用语料检索工具AntConc处理文本,借鉴情感分析的思路,对上述报道的来源和情感态度进行分类,开展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
二、拉美主流媒体疫情涉华报道的内容、强度和来源
(一) 报道内容
本研究将筛选出的新冠肺炎疫情涉华报道的全部文本整合并放入语料检索工具AntConc中,对文本进行有效清洗后,得到如下高频词云:
词频统计显示,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尤其是湖北和武汉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措施十分关注,多家媒体对疫情的每日数据持续跟进。报道中突出的议题主要有武汉封城、科技抗疫、李文亮事件、病毒起源、对外援助和中美争端等。此外,拉美媒体还很关注个人、各级政府、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等行为主体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应对和交流互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和人们对疫情认识的深化,疫苗同样成为了拉美媒体聚焦的热点,中国疫苗研发的进度以及拉美多国与中国的疫苗试验合作频频见诸报端。
(二)报道强度
拉美主流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篇数统计显示,报道最多的是秘鲁《商报》(708篇),最少的是玻利维亚《理性报》(76篇)。作为世界第三大华侨华人聚集地,秘鲁传统上对华关注度较高,体现出明显的利益关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秘鲁方面不仅密切追踪报道了中国疫情的最新动态,还对中国疫苗研发和中拉抗疫合作给予较高关注。而玻利维亚《理性报》则限于媒体自身实力的影响,报道篇数最少。由此可见,虽然各家媒体均对热点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拉美不同国家媒体在对该主题的报道强度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一方面反映出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程度有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媒体实力的差别。
(三)报道来源
本研究将拉美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来源分为欧美媒体、拉美其他媒体、中国媒体和原创四大类。如图2所示:
上述數据显示,八家拉美主流媒体的绝大部分新闻转引自欧美媒体,平均占比高达71.85%,其中玻利维亚《理性报》甚至高达98.68%的涉华疫情报道都援引自法新社。拉美媒体本机构记者原创撰稿平均不足总数的四分之一,除了智利《三点钟报》的原创率达到50%外,其他媒体的原创率都远低于转载率。拉美媒体间互转新闻仅占2.42%,其中秘鲁《商报》对其他拉美媒体的新闻引用数量和引用率最高,分别为32篇和4.52%,但依旧远不及欧美来源的新闻,可见拉美媒体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很不完善,缺少区域内合作。最令人瞠目的是,虽然中国媒体一直实时更新国内的疫情动态,中国驻外人员也多次在采访中介绍国内的疫情形势,但是拉美主流媒体直接转载自中国媒体的新闻平均占比竟不足1%,这显然很不合理。可见,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疫情的了解并非直接来自中方,而是主要依靠欧美媒体,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疫情和中国形象的正确认识。欧美来源的新闻主要转载自法新社(AFP)、埃菲社(EFE)、路透社(Reuters)、英国广播公司(BBC)、美联社(AP)等。其中来自法新社和埃菲社的新闻被引次数加起来约占欧美来源新闻的70%,远远高于其他媒体。
拉美媒体间相互引用的新闻主要源自墨西哥国家通讯社(Notimex)、美洲通讯社(Télam)、智利《信使报》(El Mercurio)、阿根廷《国民报》(La Nación)、秘鲁国家电视台(TV Perú)等。被直接引用的中国报道主要来自新华社,文中间接提及的中国媒体有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人民日报》、《南华早报》、财新网、澎湃新闻等。
三、拉美主流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危机传播是一场博弈,其效果最终表现为公众的认知、评价和反馈。①本研究按照情感态度将所有筛选出的涉华疫情报道分为负面评价、负面影响、客观报道、正面影响和正面评价五类。为尽量避免在分类过程中出现混淆,将客观报道规定为对本身中立的事件进行不加价值判断的报道,如简单罗列疫情形势和防控措施等。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适用于那些以客观方式报道的本身并不中立的话题,但没有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例如探讨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和每个阶段疫苗研发取得的进展。归为负面评价和正面评价的文章一般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例如外媒批评中国在疫情初期“故意延误”和世界卫生组织大力赞扬中国严格的防控措施避免了更大程度的感染等。基于这一分类,得到图3:
如图3所示,拉美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涉华报道以客观报道为主,被归为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新闻总数相近,但是负面评价却将近是正面评价的两倍。负面评价最多的是阿根廷《号角报》,有116篇,高达其报道总数的 16.69%;正面评价最多的是墨西哥《宇宙报》,但也仅有60篇。玻利维亚《理性报》报道绝对数量较少,但主要的趋势依旧与其他媒体相符。厄瓜多尔《商报》和智利《三点钟报》的中立文章占比较大。
拉美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主要针对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迅速落成、中国政府严格有效的防控措施、疫情防控中的科技创新、疫苗研发的重大突破和中国慷慨的对外驰援。中国驻外人员也多次在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为中国的疫情防控正名。这些报道肯定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称赞了我国民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积极配合响应,反映出我国在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更凸显了我国在全球性危机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些拉美国家效仿中国,考虑通过与中方的合作引进应急医院,运用无人机给隔离期间的人群送去物资,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疫情防控。对疫苗的关注也使得拉美多国展开了同中国的疫苗试验合作,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可见,中国经验对拉美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拉美国家抗击疫情带去了技术和希望。
拉美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交易、医疗条件、封城管理、经济下滑、客观不足、李文亮事件、“宣传战”和病毒起源等方面。这些报道中,部分属于情况罗列,但也不乏污蔑抹黑。究其原因,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缺少渠道,人云亦云
危机发生后,中国作为当事主体,采取了主动告知的策略,及时发布了危机事态信息。但是由于拉美与中国相距甚远,中拉媒体直接的合作迄今为止非常有限。拉美媒体在华机构和人员数量极少,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在华没有记者站,墨西哥通讯社的派驻记者主要在香港工作。因此,拉美主流媒体发布的大多数涉华疫情报道既非其驻华记者在抗疫前线的实时报道,也不直接转载自中国媒体,而是转载自欧美媒体。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上部分欧美媒体多语种传播的策略,转自法国和西班牙的报道占比高达欧美来源新闻的70%。可见,真实的信息并未在中拉之间实现有效传递,拉美媒体无法第一时间获得来自权威渠道的中方资讯。将新闻来源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把欧美来源的新闻与拉美媒体原创和相互引用的新闻作对比后,可得到图4:
如图4所示,本次危机中,欧美媒体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拉美媒体的情感态度与其报道总趋势基本相近。转载欧美新闻时,拉美媒体实则表达了对其观点的赞同,成为了欧美主流媒体的“扩音器”,在将欧美对中国的态度传播给更多受众的同时,也受到了欧美新闻中固有的地缘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的大多数负面报道都转载自西方主流媒体。拉美媒体对一些不实信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直接转载,甚至将其作为批评中国疫情应对的支撑材料。例如,《号角报》关于艾芬医生“失踪”的报道,实际上是援引自澳大利亚媒体的虚假新闻。虽然我国媒体早已辟谣,但是该报并未通过其他渠道加以核实,也未在事后进一步澄清,反而在后续新闻中继续用该谣言攻击我国政府,给我国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利益受损,趁机抹黑
危机背景下,后真相特征突出,情感有时比事实本身更能左右舆论。人们往往并不根據事实上的责任人来认定危机责任,而是倾向于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主观归因来追责。②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以及媒体的立场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拉美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接连爆发。本研究跟踪的所有拉美媒体都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下滑,这不但引发了拉美民众对于本国经济形势的担忧,而且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中国疫情扩散和经济下滑的受害者。个别新闻着眼于次生舆情,在报道时加入价值判断,通过议程设置过滤了大量事实,再对所选中的内容进行加工,将病毒起源等莫须有的“罪名”归咎于中国,将中国的慷慨援助等同于“宣传战”,把个别出口商的不当行为上升到整个国家层面,煽动民愤,从而达到对中国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目的。
“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在争议问题面前,媒体的角色优势转换成意见优势,赞同媒体观点的公众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对持异见者造成压力,以致于后者越来越少,选择向主导观点靠拢。④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部分扮演意见领袖的西方媒体带着对中国猜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流露出对华追责、趁机抹黑的想法。一些拉美媒体随之附和形成主导意见,即便有部分持不同观点的媒体,也明哲保身,回避相关问题,于是错误意见反而成为优势意见,主导舆论走向,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致使拉美媒体在个别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三)历史惯性,印象固化
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⑤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关于疫情名称、来源地、数据和责任归属等问题,中外观点不同,存在话语权的争夺。国内外媒体在疫情报道中均试图通过话语建构公众对危机的认识和判断。拉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以来深受西方国家影响,其媒体报道也无法脱离西方主导下的话语环境,这种历史的惯性影响了拉美对中国疫情的态度。⑥虽然中国不断用实际行动积极改变被动的状态,但是我方的立场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中并未被拉美媒体完全认同。即使在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疫情、逐步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拉美报道中对中国疫情形势和数据的猜疑也依旧存在。
尽管近年来中拉关系稳中有升,但是拉美对中国的许多认识仍停留在刻板印象层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政府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多地禁止活禽交易,采取封城措施,最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感染。但是囿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些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媒体人依旧戴着有色眼镜以自身文化价值评判中国,对中国的公共卫生观念和饮食习惯加以诟病,对“封城”横加指责。刻板印象在部分媒体对内地和港澳台的双重标准中也有所体现。同样的防疫措施在有关香港和台湾的新闻中会突出“高效”“有力”和“配合”,在内地的新闻中则变成了“强制”“监视”和“侵权”。拉美媒体对刻板印象的一再强化显然不利于民众对中国形象形成客观的认知。
四、结语与思考
通过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拉美八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和中拉抗疫合作等相关内容的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度总体较高,主要聚焦中国的疫情形势、防疫措施、热点事件、潜在问题和中拉合作等。尽管由于各国新闻力量和对华关切的差异,报道力度有一定差别,但是拉美大多数主流媒体均对热点问题有相关报道。但是,其大多数新闻转载自欧美媒体,直接援引自中国媒体的新闻极少,拉美媒体自主撰写和相互援引的报道数量也非常有限。
第二,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以客观报道为主,它们并不否认中国在科学防疫、阻止疫情扩散和中拉抗疫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受信息渠道匮乏、自身利益受损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其更青睐西方的话语环境和价值观念。截至2020年底,这方面的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
第三,拉美媒体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在受地理和技术限制的条件下对中国社会的“想象”,在一些方面相较过去有所改观,在另一些方面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与实际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
危机会为一国形象带来冲击,但是国家同样有机会通过正确的危机传播管理修复和重塑自身形象。我国媒体应当在危机传播初期就树立大局观念,注重正确引导舆论,处理好新闻自由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客观报道和价值选择的关系、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⑦今后,中国要做好在拉美地区的舆论引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落实和深化中拉媒体合作是当务之急
媒体是危机沟通中重要的信息渠道,其传播效果影响事件的解决和民众的态度。由于渠道匮乏、合作有限,拉美媒体无法直接客观地了解中国抗疫的真实情况。而及时获取一手新闻对危机传播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加强中拉媒体的合作势在必行。
实际上,中拉媒体合作在2016年就已被正式提上议程,随后又在2018年的中拉媒体论坛和2020年的“拉美伙伴”媒体合作云论坛上被再度强调,上述论坛倡议的合作内容亟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要解决拉美媒体对华报道一手新闻严重匮乏的客观情况,首先要帮助拉美媒体提升在华的直采能力。中拉有必要推进记者队伍建设和媒体驻外分社建设,加强记者互派,从而使双方记者可以在现场进行实时报道,而不用转载被欧美媒体加工过的新闻。其次,针对拉美媒体因极少直接从中国主流媒体获取信息而导致的报道失当问题,中方应加强外语人才培养,增加针对拉美地区的西葡法语报道,完善新闻内容的共享机制,创新媒体合作模式,与拉美开展媒体技术互鉴,推动信息的高效传播。
此外,针对拉美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欧美媒体涉华报道并深受其影响的问题,中国应该关注法国和西班牙媒体对华问题报道的口径与态度,在中欧媒体合作框架下加强与法、西媒体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改善上述两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从而间接改善拉美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同时,针对法、西媒体中出现的涉华不公正报道,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拉美媒体信息通报的力度,拓宽事实传播渠道。
只有在双方论坛合作框架下持续推进和完善双方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帮助拉美媒体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在面对扭曲事实的言论时,站在道义和良知的一边,报道真相,凝聚共识,传递信心。
(二)深化中拉抗疫交流合作彰显大国担当
根据库姆斯(Timothy Coombs)对危机情境的界定,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受害者型危机,中国和拉美都是危机的受害者。因此,针对个别媒体较多的负面评价和企图对华追责的态度,我国理应采用否认型传播策略及时回应不实指责。同时,我们也可以采取重塑型策略,修复自身形象,加强与拉美的抗疫合作,以期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改变拉美民众对我国形象的认知。
拉美国家曾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给予中国声援和捐赠,中国也在拉美遭受疫情打击后向其捐赠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和呼吸机等医疗物资。随着疫苗研发的推进,拉美多国与中国合作开展疫苗临床试验并购入中国疫苗。通过分析2021年第一季度有关中拉疫苗合作的新闻的来源和情感态度,可以发现拉美主流媒体自主撰写的新闻有287篇,占总数的57.29%,远远多于转载自欧美媒体的报道。中拉疫苗合作相关的正面影响和正面评价总计148篇,而属于负面影响的新闻有29篇,真正可归于负面评价的仅有1篇,积极正向报道几乎是负面报道的5倍。相较前文所述的对疫情的综合报道,这一时期该主题的数据出现明显好转,这反映出中国对拉美疫苗的援助、支持与合作对拉美国家舆情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疫苗合作在拉美各国的逐步落实,拉美媒体可以更多地直接对疫苗合作在本国的动态进行细致报道和追踪,因而能够作出更为正面积极的评价。正面报道的增加也反映出我国加强疫苗合作的重塑型策略取得了成效,一定程度上通过行动改变了拉美媒体和民众的对华态度。因此,中方应继续在物资援助、经验分享、疫苗研发等方面与拉美深化交流合作,通过务实行动彰显大国担当,助力拉美转危为机,早日走出困境,与拉美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提升中拉国际话语权是必由之路
拉美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受原宗主国的影响。独立以来,拉美一直被美国视为“后院”,经济上对美有较强的依赖。客观上,上述西方国家一直努力在拉美构建带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话语体系。近年来,拉美新兴大国的崛起和中等規模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为该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随着中拉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与欧美在国际舆论中长期形成的霸权相比,无论是中国还是拉美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都无法得到充分彰显,中拉对彼此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入,在很多问题上仍流于表面,容易受到意识形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为了改变拉美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在一些问题上转变拉美对中国的固有认知,应对西方国家不断强化的话语霸权和国际舆论导向,中拉一方面应推动彼此间的深入了解,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推动中拉关系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有必要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各自的国际话语权和现实影响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改善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向国际社会展示更加真实鲜活的中拉形象。
本文受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SYL2020ZX004)。
李紫莹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邵禹铭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邓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67-72页。
②韩娜:《危机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修复理论与路径》,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第126页。
③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④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⑤〔法〕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肖涛译),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 27 页。
⑥孙吉胜:《从话语危机到安全危机:机理与应对》,《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第39-62页、153-154页。
⑦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责编: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