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张剑锋 崔冰洁
【内容提要】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由生态文明视角切入、讲述中国生态观,是能够凝聚共识、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这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的重要时间窗口。碳中和传播既有国际社会的外部需求,也有当前中国主动承诺、体现大国担当带来的先天优势,亦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议题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碳中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对外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文化内核,还可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扩大国际“朋友圈”,续写中国“蓝天故事”,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当前,只有及时抓住碳中和传播窗口与机遇期,才能有效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
【关键词】碳中和 对外传播 气候变化 生态观
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可以看出,中国的生态观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讲好中国故事,从生态文明视角切入,对外传播中国生态观是重要方向之一。破题之际,碳中和传播为讲好中国生态故事提供了难得的传播机遇期。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在碳中和议题上,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多次表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主流声音。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场的中心话题以及重要引领者之一。
一、碳中和传播迎来重要时间窗口
鉴于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碳中和传播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迎来了不可错过的重要时间窗口。
(一)国际社会对碳中和传播的需求迫切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舆论场中的主流话题之一,与政治、经济等议题密切相关,且能够引发普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舆论形势愈加复杂,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之间能够达成共识的少数议题之一。
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定义,碳中和也称作“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步骤,多国已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宣示等方式明确了碳中和目标。①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议题上的表态和举措,一直格外受到关注。客观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中和传播有着迫切需求。
(二)中国碳中和承诺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30?60”碳中和目标。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中国在气候议题方面的重大承诺与行动决心受到国际社会格外关注。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若实现该承诺,将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重大贡献。英国《卫报》在肯定中国积极贡献的同时,不忘提及:“现阶段‘失踪的最重要参与者是美国。”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美国前气候谈判特使斯特恩(Todd Stern)的言论称,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多位国际政要也对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表示欢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推特称:“欢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雄心壮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对此大加赞赏:“中国理念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等原则高度契合,与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三大支柱方向一致。”《外交官》杂志称,中国“接任了当前多边秩序拥护者的角色”……全球秩序面临新挑战,世界更需要联合国,联合国更需要同中国一样的坚定拥护者。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主动作为,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为下一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国际舆论基础。
(三)碳中和传播可纾解国际舆论复杂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向深入,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舆论影响范围也早已扩大至复杂的国际舆论场。
2018年秋冬季,韩国等邻国出现重污染天气,有韩国媒体认为韩国的雾霾是从中国“漂洋过海吹过去的”。随后被中方以事实数据进行反驳。近期,美国也频频在环境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借环境问题打政治牌。2020年9月,美国国务院官网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破坏环境》的“事实清单”,旨在指责中国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问题,被我方多次有力反击。
可以看到,生态环境议题在国际舆论场上面临挑战,需要纾解与破题。而碳中和议题则是其中重要的突破口。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借由碳中和议题,讲述中国生态故事,讲好中国生态观,成为必选项之一。
二、碳中和传播的可行路径
在当前时间窗口,开展碳中和传播,对外讲述中国生态观,面临着可能的机遇期。
(一)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
碳中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和”一词,历史久远。据《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为天下最大的根本,“和”为天下最高的境界。碳中和,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社会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碳中和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理念高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智慧成为碳中和叙事传播的重要内涵支撑。
事实上,仅围绕“碳中和”这一词汇的研究与传播,也可成为对外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智慧,讲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突破口。如果再赋予中国的实际行动作为支撑,碳中和传播将极大丰富中国生态观对外传播的整体话语和叙事体系。
(二)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走向碳达峰的,而我国只有10年的时间要实现碳达峰、40年的时间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一项极不寻常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需要我国全民动员。③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全社会参与,可以说,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力量来源。
根据媒商实验室研究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国内涉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报道内容呈明显增加态势,能源、金融等行业对于双碳议题的表述快速而丰富。随着碳中和传播的不断深入,其内容还将继续丰富,传播主体也会更加多元,其将成为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重要议题,也将成为下一步美丽中国的主流叙事。
(三)扩大国际“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
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会议众多,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大会等,均是重要的传播节点,也是政府、科学家、社会组织、媒体、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重要沟通场景,是扩大国际“朋友圈”的好时机。塔夫茨大学国际环境与资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凯莉·加拉格尔相信:“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建立未来机制,中国都将发挥重要作用。”④可以说,国际“朋友圈”是碳中和传播扩大影响的重要渠道。
(四)续写中国“蓝天故事”
2020年,中国“蓝天保卫战”收官,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PM2.5等污染物大幅下降。中国写出了独特的“蓝天故事”,走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动的传播素材,期间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巨大变化及成效等。而碳中和议题与“蓝天故事”紧密相连,原有的丰富积累,均可成为碳中和传播中的内容基础,使得碳中和传播可以借力、提效,更快对外产生影响。
中国的“蓝天故事”值得对外讲述。未来,碳中和传播也将为“蓝天故事”加入新鲜的、生动的内容素材,不断丰富中国对外叙事,最终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用中國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助力全面阐述中国生态观。
综上所述,当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碳中和传播成为其中既有现实需求,又有先天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国际舆论场的主流议题,更作为当前少有的能够在国家间达成共识的议题之一,碳中和议题传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碳中和传播,不仅拥有丰富的传播素材,能够搭建广泛的国际沟通渠道,可以动员最广泛的社会传播力量,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最大化地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生态观,更是未来40年中国对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如何打造碳中和传播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视角研究,如何搭建多层次国际人文交流框架等将成为下一步传播研究工作的重点。
李颖系媒商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赵剑锋、崔冰洁系媒商实验室研究员
「注释」
①《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球合作应对》,《人民日报》2021年2月3日,第17版。
②《海评面: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何以引起国际关注》,海外网,http://opinion. haiwainet.cn/n/2020/0925/c353596-31883792.html,2020年9月25日。
③郑挺颖:《专访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实现碳中和需要全民动员》,《环境与生活》2021年第4期,第34-35页。
④《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如何演绎好新增长故事?》,中国新闻网,http://www. chinanews.com/ny/2021/01-10/9383355.shtml,2021年1月10日。
责编: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