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聚焦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

2021-10-09 03:52
外语与翻译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目标

郭 薇

骆莲莲

中南大学

【提 要】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师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系统整合教学各要素的过程,主要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环节。传统的教学设计,因学科分类精细化等因素影响,专注于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教学设计正在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转型。本文在充分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参赛案例,探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方案。

1.引言

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发〔2004〕16号),首次明确提出高校思政育人理念。2017年,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倡导“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党〔2017〕62号),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强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呼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均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全国教育大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清华大学师生座谈会(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1)等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均深化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强调了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主渠道”育人功能。在中共中央、国家部委的系列举措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大力倡议下,课程思政现已成为中国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研提升的新着力点。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中国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举办,为高校教师厘清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融课程思政于课堂教学,精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起到了示范促进作用。本文将结合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参赛案例,探讨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实施方案。

2.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思政课程是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的简称,是高校的显性思政育人方式。课程思政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高〔2020〕3号)。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目标以及外语课程的独特思政属性等四个维度,认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2.1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的概念,于2017年在中央文件(教党〔2017〕62号)中首次被提出,然而,课程思政的理念古已有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观即课程思政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4)。这就表明,教师应为学问之师,更应当品行之师。课程应传递知识、教授技能,更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课程思政的本质与“传道受业解惑”一脉相承,可用“立德树人”进行归纳。而“准确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则是找到课程思政的契合点、着力点和着力途径的重要前提”(刘正光、孙玉慧、李曦2020:4)。

2.2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把思政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由此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倡导不同学科门类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应彼此孤立,而应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现相互促进。

2.3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由于学科专业分类的细化等原因,高校课程教学常常将三者割裂开来,或只单纯追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标,忽视价值塑造目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深化,有益于高校课程教学重回正轨,实现三重目标的协同统一,促使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的各个要素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体而言,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应包含“立德树人”和“专业育人”两方面。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与困惑,进而在教学设计方面,融入与之对应的知识、技能与价值塑造解决方案,实现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能力提升与学生价值塑造的全面融合。

2.4 外语课程是“天然的课程思政主战场”

“健全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中社会主体力量所倡导的主流价值的教育”(王学俭、石岩2020:52)。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但是,不同课程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有所不同,导致课程思政实施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就人文精神元素蕴含情况而言,外语课程是“天然的课程思政主战场”。

外语课程涉及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易于融入思政元素,有着开展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体现的密不可分关系来看,外语教学中“思政内容”的传递和“思政养分”的浸润不需“明言”(张敬源、王娜2020:18)。从功能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因此都可以从思政的角度来考察(黄国文2020:21)。具体而言,外语课程思政指的是“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导论)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评价和改革全过程,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学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理念”(肖琼、黄国文2020:10)。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有助于外语教师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为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和一支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外语教师队伍。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思辨能力,让他们看清中国和世界形势,避免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影响,让他们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探析

课程思政看似在课程,本质在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教学是知识的传承与启迪,涵盖家国情怀、思想方法、知识素养、人品人格、知识创新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施行与发展,对每一位课程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还应掌握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并在教学设计环节科学布局、巧妙构思,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提升的融合式、协同式发展。

“教学设计,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缘起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要素分析,落脚于实践中教学问题的合理解决,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盛群力2010)。教学设计,是一门课程的灵魂,是推动教学改革与精进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教学设计涵盖教学中的三大主要问题:教学应实现哪些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有效建构这些内容(教学内容与流程),如何判断设定的目标得到了实现(教学评价与反思)(Tyler 1949)。传统上,外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语言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当下的课程思政理念则为外语教学设计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需要在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与教材思政内涵,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的根本目标。本文认为,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思政元素应被巧妙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设计“三精”原则。

3.1 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应基于学情、育人理念、教学素材,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文秋芳(2021:48)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与‘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一脉相承,只是更突出了‘课程’在落实教书育人上的‘牛鼻子’作用,牵住这个‘牛鼻子’,思政工作就有了落脚点和抓手。”教学目标,即“牛鼻子”作用的呈现,精准设定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石。基于笔者所在高校大一新生学生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的学情,就课程教学而言,《综合英语》课程的三重目标被精准设定为:知识方面,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简称CSE)七级对应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和中外优秀文化知识水平;能力方面,在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中国表达力;价值方面,认清中国和世界形势,明确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具体课堂教学而言,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需仔细研读、分析当堂课教材,先精准设定课堂知识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等)和能力目标(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继而对课堂包含的思政元素予以提炼、整合,设定价值目标(敬业、诚信、环保意识等)。每堂课力求通过讲解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3.2 精细设计教学内容与流程

课程思政基于学情与教学素材,精细设计教学内容与流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课程思政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五个方面内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可通过语言本体知识教学和教材文本教学,实现上述五个方面内容的普及。语言本体知识教学包涵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语言学习内容和修辞技巧、演讲口译技巧等语言运用内容。具体而言,语音知识学习可通过持续有效地训练,锻炼学生坚毅品格;词汇知识学习可通过词语的词源、内涵分析,锻炼学生不断求索的品质;语法知识学习可通过语言规则,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修辞技巧和演讲口译等技巧的学习与运用,则可以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自信心及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教材文本教学指的是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呈现的合作、敬业、友爱、爱国等思政元素展开语言知识与能力教学,蕴思政元素于其中。

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流程之一是BOPPPS模式(Bridge-in,Objectives,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该模式起源于加拿大,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以有效教学著称。BOPPPS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六大模块,为教师培训提供微型教学演练(曹丹平、印兴耀2016:197)。因按照自然规律,人的注意力大约只能维持15分钟,该模式力求让师生通过短时间的高强度演练全新认知、参与教学过程。BOPPPS模式倡导高效、完整的教学设计。为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强调六个模板的全融合。具体而言,Bridge-in(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方式包含提问、头脑风暴、有趣视频、个人故事、强烈对比、示范展示、有趣的活动等。Objectives(课堂目标)可细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Pre-assessment(课堂前测)通常在建立课堂目标后进行,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问卷星调查等形式展开。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是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课程核心内容的交互式学习。互动形式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展示、学生角色扮演等。Post-assessment(课堂后测)是为了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现场作答、分组总结等形式,评判学生是否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Summary(课堂总结)包含课堂所学知识、技能、价值观内容总结,课后作业布置及下节课内容预告等。因教学目标呈现清晰、教学流程模块分类合理、互动性强,BOPPPS模式是适用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模式。

3.3 精心组织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重要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及时的整合性评价反馈(胡杰辉2021:58)。评价要多样化,包含对作品内容、结构、语言及思政观点的全面评价;评价也要常态化,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即时评价等评价形式,并使其成为每堂课必经流程。教学评价,特别是涵盖了思政内容的教学评价,应紧密对接教学目标,将语言目标与思政目标融为一体,才能发挥评价反馈的促学作用。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引领下,教学评价既要考量知识传授与语言能力提升的教学效果,也要考量思政育人的评价效果。如此这般,才能发挥评价反思的课程思政促学、促教作用。

4.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外语》编辑部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9),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精神,进一步挖掘外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面提升全国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设初赛、决赛第一阶段和决赛第二阶段。初赛赛制为针对自选课本,提交一节时长为45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案、教学阐释及10分钟的授课视频。全国共771所高校,1500个教师团队(或个人)参赛,初赛作品评比的各组前60%晋级全国决赛第一阶段。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有864个教师团队(或个人)进入全国决赛第一阶段。全国决赛第一阶段的赛制为针对组委会提供的课本,设计一个单元的授课方案,并进行PPT录课。该阶段的各组前10%晋级全国决赛第二阶段,经专家评审,最终有69个教师团队(或个人)进入全国决赛第二阶段。决赛第二阶段的赛制为针对组委会提前一个月公布的教学单元,进行现场说课及问答。现场评委依据选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设计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反思与创新、教师风采等五项指标进行评分,着重考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思政价值引领观、资源整合运用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本文将以笔者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决赛第二阶段的材料为例,对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设计内容展开解析。

笔者的参赛材料是一篇关于“新加坡节水技术带来的节水成效与相关副作用”的科技说明文,选自《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第2册第4单元。笔者的备赛流程是:分析学情,细读文本,设定三重教学目标;再读文本、深挖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内容及流程;针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及价值塑造效果,开展教学评价与反思。本文将详细描述笔者参赛作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具体案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效果。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测试,发现学生英语基础良好,英语阅读能力达到CSE七级水平,但写作能力及口语输出有待加强,基本等同于CSE六级水平。针对学情,笔者设定了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一级的单元教学目标(见图1),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学生需通过文本学习,理解水循环和污水治理流程和英语写作中的衔接技巧、上下义词运用及名词动词化技巧;学生需通过写作初稿和二稿练习、师生合作评价体系(TSCA)等活动,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学生需通过污水厂参观、中国与新加坡污水治理模式对比,提升水资源保护意识及对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认识。

图1 “Singapore’s toilet-to-tap technology has save the country from shortages-and a large electricity bill”教学目标

三重教学目标设定后,笔者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寻材料知识点、语言点与思政点的融合,设计了两次教学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教学内容(见图2)。继而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产出导向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并以BOPPPS教学模式为直接操作指导,进行教学流程设计,设置了“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知识抢答、污水厂参观、小组汇报、生生互评”等多类别学生活动,力求实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

图2 “Singapore’s toilet-to-tap technology has save the country from shortages-and a large electricity bill”教 学 内容与流 程

该教学单元设计的主要产出任务是学生针对“我眼中的污水治理”完成一篇英文作文,包括第一次课堂后的初稿写作、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抽评和第二次课堂后的二稿写作。为了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有法可循,教师对写作任务评价标准的设定至关重要。笔者参赛作品设置的评价标准既有对写作主题、观点,语言技巧、修辞技巧等知识和写作能力方面的习得评价,也包括对写作中所蕴涵的乐观精神、绿色环保理念等思政元素的习得评价(见图3),实现了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学生完成初稿后,依据该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生生互评,教师随时抽取评价,根据三方评价结果,学生进行反思后,开展二稿写作。两次写作,均由批改网给定分数,据统计,初稿写作的班级平均分为76分,二稿平均分为84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写作水平的提升。

图3 “Singapore’s toilet-to-tap technology has save the country from shortages-and a large electricity bill”学 生作文评价标 准

5.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参加教学竞赛,是教师在短时间内集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理论素养储备、课堂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参加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笔者对课程思政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同感,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除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运用水平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品德修养”和“文化自信”等综合素质。

“外语教师需要深入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不断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努力提升外语学科素养,才能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精髓,系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胡杰辉2021:58)。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共中央与国家部委文件、名家教育教学理论观,本文厘清了外语课程思政内涵,明确了其易于融合思政元素的学科优势。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教师育人的最直接呈现形式,通过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流程、评价与反思等各环节的研讨及参赛案例分析,本文明确了高校外语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实行同向同行、良性互动、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国内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精进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