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小汗腺汗孔瘤1例

2021-10-08 07:00伍方佩朱波臣王娇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管腔汗腺病理学

伍方佩, 朱波臣, 王娇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皮肤科,湖南 长沙 41002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左足趾间红色丘疹1年余”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足第三与第四趾间出现米粒大的红色丘疹,无疼痛及瘙痒,自行搔抓后破溃出血,局部压迫后可止血。因患者处于妊娠期间,且不影响下肢活动,当时未予重视及处理。患者妊娠期及产后发现局部皮疹逐渐增大,且呈分叶状,表面易触碰出血,局部压迫不易止血,伴有触痛。曾于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予冷冻治疗1次。1个月后皮疹较前明显增大,遂于本院皮肤科就诊。

患者哺乳期,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专科检查:左足第三与第四趾间可见一大小约14 mm×5 mm的红色肿块,稍呈分叶状,基底部带蒂,表面光滑,部分有血痂(图1)。

皮损组织病理:瘤内部分表真皮内可见一致性的小圆细胞,呈嗜碱性,胞浆较少,边缘细胞不呈栅栏排列,常可见管腔样结构,内衬红色护膜。部分见表皮内成巢的肿瘤细胞,均由一致性嗜碱性小圆细胞形成,边缘细胞未见栅栏结构(图2A、2B)。

诊断:小汗腺汗孔瘤。予手术切除,1年后随访未复发。

2 讨论

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于1956年首次被描述。起源于小汗腺,常表现为一种非色素性病变,通常出现在脚底和手掌肢端部位,也可发生于大腿、腋窝、面背部及胸部[1],Lim等[2]曾报道第1例乳头小汗腺汗孔瘤。患者大多发病于40~60岁,无性别差异。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继发于创伤、辐射或疤痕[3]。本例患者无创伤、辐射等刺激。

图2 皮损组织病理表现:表真皮内可见均一的嗜碱性小圆细胞,常可见管腔样结构,边缘未见栅栏结构(HE,2A:40×;2B:100×)

小汗腺汗孔瘤典型皮损多呈圆顶状隆起性结节,通常表面光滑,或稍呈分叶状,可结痂或糜烂,受压迫后可发生破溃、出血。临床上常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鳞状细胞癌、寻常疣、脂溢性角化、血管瘤等疾病[4]。小汗腺汗孔瘤的组织病理表现为从表皮向下延伸至真皮的肿瘤细胞团,较鳞状细胞小,有嗜碱性圆形胞核,瘤体内有向汗腺导管分化的结构,肿瘤边缘细胞不是栅栏状排列。而大多数肿瘤细胞索带内可见狭窄的管腔或囊腔,内衬以一层护膜及一层管腔细胞。如整个瘤体局限于表皮内,可称为表皮内汗孔瘤或单纯性汗腺棘皮瘤[1]。其组织病理上常常需要同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等进行鉴别。脂溢性角化病组织病理表现常可见基底样细胞及不同水平的角囊肿;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表现可见基底样细胞呈侵袭性生长,巢团周围呈栅栏状排列及周围间质有收缩间隙。本例患者病理组织可见部分为经典型小汗腺汗孔瘤,部分为表皮内汗孔瘤,且缺乏细胞异型性及细胞核的异常有丝分裂,符合小汗腺汗孔瘤的病理表现,因此诊断为小汗腺汗孔瘤。

临床中小汗腺汗孔瘤有可能转变为小汗腺汗孔癌,曾有报道小汗腺汗孔瘤病例中18%左右转化为小汗腺汗孔癌[5]。小汗腺汗孔癌常见于老年女性,表现为疣状斑块或息肉状,好发于肢体和头皮,肿瘤易出现溃疡和出血[1]。临床上常需要借助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病理学方法区别良恶性肿瘤及其来源。细胞癌组织病理学上的特点是细胞非典型性、浸润性生长模式和核异常有丝分裂。免疫病理学上肿瘤细胞表达EMA、CEA、p53[1]。

治疗上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治愈率为70%~80%。其中20%~26%的患者可发生转移,而淋巴结是最常转移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清扫相应淋巴结[5]。临床上皮损表现为溃疡、出血、突然生长或非特异性变化时,建议不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本病例中患者局部皮损短期内增大较明显,且触碰后易出血,不排除恶变可能。术后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非浸润性生长,缺乏细胞异型性,考虑为小汗腺汗孔瘤可能性大。随访1年后未复发。

猜你喜欢
管腔汗腺病理学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汗藏哪儿了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两种干燥设备对管腔器械干燥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天热时,为什么狗会吐舌头?
尴尬的腋下出汗
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