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敏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 血液透析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护理风险存在于医院救治、护理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的不确定危害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的不安全事件。而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同样存在护理差错、事故、缺陷、意外等风险情况,血液透析室治疗肾脏疾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对患者的正常生理代谢与生存期有着重要意义[1]。但是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未及时识别并发症征兆等导致出现不良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透析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减少不良后果[2]。本研究将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实验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5 月500 例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250 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43 例、107 例,年龄34~65 岁,平均(47.59±5.32)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35 例、115 例,年龄33~68 岁,平均(48.34±5.01)岁。两组血液透析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符合《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3]中血液透析适应证标准: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血液透析适应疾病。排除单室尿素清除率(spKt/V)>1.8、干体重经治疗后未达标患者。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血液透析适应证标准;(2)维持性血液透析者;(3)经一般疗法治疗无效者;(4)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血液透析治疗无效或存在透析禁忌证者;(2)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疾病;(3)合并肝肾脏器病变衰竭者;(4)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依从性差。
对照组沿用常规血液透析室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营造舒适的透析环境,透析过程观察患者指标,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透析并发症处理等。
观察组行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操作如下:(1)完善血液透析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由临床科室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对既往血液透析中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归纳总结风险成因及有效规避手段,制定初步解决方案,并逐步落实。(2)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①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详细讲解治疗手段,让患者对疾病与接下来的护理操作不会产生抵触心理。②护理风险因素: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处理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处理水平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体位护理、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体位、饮食等护理,减少患者生理不适感,并对常见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常用预防与处理手段等进行掌握。③护理仪器的报警系统:对护理仪器报警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与检修,能够准确无误的发出危险警报,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准确判断机器报警的原因,并及时处理。(3)持续质量改进:在风险管控中,落实前瞻护理措施,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操作逐渐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并制定标准化的规章制度,确保风险事件的持续性降低。
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参照《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质量评价体系》[4]中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制度职责、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过程指标包括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结果指标包括数据上报,其中结构指标权重为0.4934,过程指标权重0.2432,结果指标权重0.2634,总分为100 分,三维指标按照权重转化为标准百分制,对比两组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的三维指标评分。
安全性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等。
使用SPSS 22.0 软件对血液透析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60%)明显低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管理模式的安全性指标情况[n(%)]
观察组的血液透析护理质量三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三维指标对比情况(,分)
表2 不同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三维指标对比情况(,分)
在医疗行业,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范的特征,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产生新的损害等严重后果[5]。但并非是不可预测与防范,对护理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预测护理风险,提出有效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主要分为患者、护理人员等方面因素,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患者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沟通技巧欠缺等因素均容易引起医疗纠纷[6]。针对上述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建立与维护医疗安全,降低严重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医院损失。
风险管理的原则是找出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对患者的透析过程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处理,建立完善的血液透析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7]。对患者透析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及生理反应及时干预,提高身体各项指标,确保血液透析过程的专业性,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其优势在于可以预测、识别风险事件,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护理人员工作量;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与预见性的特征,可以识别高危风险患者,采取处理措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液透析护理质量三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是一种预测型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出结构质量最重,结果质量其次,过程质量最轻的架构,通过对血液透析室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关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标准流程、应急处理预案等,为血液透析室提供管理框架、制度职责保障,确保血液透析的专业性,加强日常过程质量的监管;对过程质量的应用、实践结果进行反馈,提供可靠的过程管理评价依据;同时规范过程减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优质保障。观察组的安全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血透过程中患者由于年龄、合并症、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机体功能失衡,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风险管理对常见并发症进行事先管控,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