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高中语文诗歌读懂的具体做法出发,围绕着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前瞻后顾、整体架构、披文入里、深层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紧密结合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旨在提高学生忠实原诗的“守本”阅读能力并积极寻求探索贴近教学实际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读懂;路径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图腾,有着民族文化特有的印记,承载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反映了人们的诗意审美追求,有喜、怒、哀、怨、爱、恨的多向情绪,也有人生哲理的智慧启示。但是由于文化的久远与变迁、语言的凝练与典雅、意境的模糊与朦胧等诸多因素,学生在诗歌读懂上表现出更多的无力感,诗歌教学中常有的方式虽然有一些作用,但渐趋模式化、概念化,也僵化了思维与理解,而高考在读懂诗歌内容考查方面越来越突出。鉴于此,平时的古诗教学中,除了在观念意识上要注重读懂外,在阅读诗歌时需要在文本上花更多的时间,还需要方法的引导以形成读懂的能力。
一、言语有多义、多识方有知
(一)言语的古意
常言说:古诗文鉴赏,即为古诗里有古文,古意,但是学生所说、所用、所看大多为白话文,虽有学习古文,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所以在读诗歌时就会常常出错,如果一首诗歌连字词理解都不做不到,鉴赏就是空中楼阁般的虚幻美好,纵然世间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多角度的,但是并不意味理解不分正否与对错,所以理解古诗中的古文意显得尤为重要,如杜甫《岁暮》中“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中的日是每天之意,但是有的同学就理解成太阳流血了,不知日是一个时间状语,写时序岁末、人生暮年的杜甫看到战乱中人民天天流血,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影响,导致鉴赏离题万里。诸如此类,像杜甫《九日蓝耕会饮》“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中的“倩”为请之义,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中的机是机心,是用世之心,为官之心。正确理解古义要有古文能力,还要深厚积累,见多识广,合理化的推断,方能准确理解。
(二)言语的多义
古诗中的字词不仅有古义,还有多义,如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中都有“漠漠”,在前一句诗里“漠漠”是广大无边之意,而后一句诗中则是阴沉昏暗之义,此外像向子湮《减字木兰花》“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两句都有造次,但词义大相径庭,前一句放在句中,是不想放春光快快回去,“造次”可解为快速与匆忙,而后一句中的“造次”,是我的行为,是被人们讥笑的行为,意为轻率、鲁莽之意,虽然同字,但不同义,不可墨守成规,也不可限制拘泥,否则无法做到文从句顺。
(三)言语的比喻义
诗歌的丰富还远不止于此,还有多义上的比喻义,像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三句诗中都有“浮云”,“富贵于我如浮云”是用浮云来比喻不足挂心或重视的事物,表达不恋权利、看轻钱财的人生追求与志向;而“总为浮云能蔽日”是用浮云来比喻遮蔽圣听、求权富贵的小人与佞臣;“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用浮云表达时光流逝迅速,侍御不在,阴阳阻隔,世事变化无常的悲叹与感慨。和现代汉语接近的比喻义尚且不难理解,但以浮云来喻指人,则需要联系诗句中的“日”常用来比喻君王,而“浮云”又有“蔽”的动作与行为,才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意思来。
(四)言语的固定义
诗歌自《诗经》而始,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流变中一些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成语,因时空的习用性、言语的凝练性,也被带入到诗歌中,读诗时有效的联想与想象,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像马戴《送从叔赴南海幕》“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不能由成语门可罗雀进入诗意,就无从理解,所奔赴的炎州之地门庭冷落,没有什么人来往、地处蛮荒、从叔处境凄凉,也不能领会诗人马戴在送别之际的担忧不舍与想念。同样黄庭坚《次韵几复和答所寄》“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一句中,如果知道长袖善舞成语的字面义,长袖是袖子长,善舞是有利于起舞,带回原诗,诗句实是要表达偏僻之地虽有长袖善舞的才能,也不能够使人施展,暗示了朋友岭南生活的艰辛。
读懂诗歌的字词,不仅需要阅读中培养起的直觉,阅读经验下再现画面的能力,还要知道它的古义、多重义、句中义、比喻义、借代义,联想成语、熟知典故等多种方法,才能不会错诗歌本身的意思,避开背道而驰的尴尬局面,真实而真切的领会诗人的生活与情感。
二、前瞻后顾、整体构架
阅读古诗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句诗字词都懂,但整个句子还是不懂,不知道这些词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它们合起来所呈现的意思。
(一)词与词的连接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学生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理解中大部分聚焦在诗题上,紧扣在“故人情”上,无法具体地结合诗句解释诗句的意思,不知浮云和游子意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也不懂落日与故人情如何接洽,加入飘忽与缓缓,才真正理解浮云飘忽如游子行踪,落日缓缓,似故人依依惜别。即合理了意象之间的联系,也让人能再现离别的场面。此外,白居易《早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新脱冬衣”以细节暗示季节更替,以“体乍轻”的内心感受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彼此勾连,前后呼应,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五言或七言诗中律,词与词的连接,很容易在一闪而过的快速阅读中被忽略,要发现尺水之波,培养敏锐而细致的思维,古诗阅读中要多注重诗句中词与词的勾连。
(二)句與句的连接
戴叔伦《春日访山人》“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侯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如果只看访山人归途中路上遇雨,看到残雨、溪水中的落花,很容易让人情感偏向于伤感而忧伤,但是联系诗歌的后一句“游乐”可以看到但诗人没有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而去得晚春美景,诗人随性闲适而愉悦。此外张九龄《归燕诗》“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第三联中如果不能联系第一联和最后一联,很容易理解成朱门绣户时常成双成对出入,过着高贵自由的生活,联合第一联中的“微渺”才能看出是归燕不避艰辛,一日之中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诗歌阅读中,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准确理解一定要注意句与句的连接。
(三)句与诗题的连接
具有整体性和全局观的思维,作为一个理論单独列举,被知晓的还是很多,但是具体的实践中,是很难形成的素养。如唐代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中“玉盘”初读之时,下意识或是受旧有阅读习惯和经验的支配,会把“玉盘”看作是月亮,但是联系诗题,可以看出“玉盘”是超尘脱俗,优雅高洁的白牡丹,其中也寄托了自我的人生感慨,如果缺乏对题目的观照,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思维逻辑链。
(四)内容情感与视角的转变
此外,独立于个别字词与意境之外,有了整体性、联系性与全局性,会发现诗歌除了语言上的形式美,情感上的抒情性,还有很多的变化性,有词的上下片内容的变化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写景,下篇写所想,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上片写死别之痛,下篇写相思之苦,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上片写男性所见所感,下篇写旅人想象的女性居者;有时间的变化,如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写的是晌午到“云破月来花弄影”已是月上中天了,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写的是落日斜晖,“明月楼高休独倚”更深月定;有观察视角的变化,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由远及近,由外景而内景,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则是由仰到俯到平视远晀的过程。前后观照我们就由认知层的了解,到达情感层的认同,再到艺术层的欣赏,也完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的对接[1]。
三、披文入里、深层挖掘
(一)隐性意象与意象的隐性层
诗歌的语词构成一个多层面的聚合,除了语词纵向组合形成的链接[2],即显性的意象层,还有隐性意象层,如王维《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里不仅仅是白色的水在田野外明亮,隐性的意象层里还有雨后新晴后普照田野的阳光,诗人极目“野望”,看到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后一句中显性的意象只见“日色”“青松”却不见青松与山林,由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给人以阴冷之感,可以看到意象的隐性状态,青松一定是茂密的,而独木难成林,一棵青松定难以投下阴冷日色,隐性意象幽暗的山林就可以想象,即照应了前面的诗句,也陪衬了香积寺深藏幽邃。隐性的意象层或是意象的隐性层面的获取,需要读者细心敏感,语词到了艺术形象层面,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也需要注意言语的逻辑联系,原因的终极探究,最终才会读出深层意蕴。
(二)聚焦诗中人物与特定意象
探究诗歌是细致入里的过程,学生很多不及细思,就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技术化或程序化的肢解诗歌,缺少了一个条分缕析的过程,更少了一个中心意识。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不明写景指向,如能景物聚焦到诗中人物身上,就可知长江三峡的壮丽山水的环境汇聚于昭君村周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的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而后借昭君发感慨。诗歌中的物象,是诗歌情感表达的载体,如果诗歌里有人的形象,一定要把景象和人物形象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再去寻求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的表达可能是多层面的,有的是表现人物的生存环境,有的是表现人物的品性,也有表达人物的个性旨趣等等,聚焦诗中人物与特定意象,推测作者的隐含情感,才可以实现和作者情感的融通。
当然,诗歌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原初感受,这种感觉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独自完成和作品的对接感受,而后用所学对原初经验进行加工与完善,在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的加持下,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以诗歌的“守本”阅读为根基,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诗歌拓展的时空里,走向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使诗歌的血脉成为文化的基因,经久不息,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苏红梅.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4,(10)
[2]袁雯.语境对接:高中古诗词教学新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3)
[3]戴继华.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5)
作者简介:赵丽新.女,汉,江苏苏州张家港,中教一级,硕士。研究方向:诗歌,主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