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杉
摘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舞蹈艺术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舞台表演形式逐渐由传统舞台过渡到多元表演空间,网络舞蹈、快闪舞蹈等形式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空间。目前汉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运用“师讲生听、师做生学”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但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活力,长期的被动学习方式也会限制学生创新应用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民间舞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上线下 混合式 汉族民间舞 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27-03
从整体角度看,舞蹈教学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应用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主动从固有教学思维模式中走出,紧跟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手段打造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民间舞教学形式,将先进技术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融合,促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使其能够跨过时间、空间纬度,积极地在课内外进行民间舞蹈学习。同时,在互联网平台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引导、啟发和监督,让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课内外互动,激发学习动力。本文从自主学习、提高协作、实施个性化指导、构建多元评估机制四方面,对互联网视域下汉族民间舞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以期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兼顾“教”与“学”——实现自主学习
从整体角度看,混合式教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围绕学生整体发展需求、认知水平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积极地认知和建构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看来,混合式教学颠覆了固有教育模式和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思维,更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平等性。
舞蹈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是舞者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现的艺术形式,既能够将故事、情感体现出来,更是反映生活实际的载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口传身授是教师习惯运用的方法,其主要是围绕先教后学理念,让学生先倾听理论基础知识,再观看和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这一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能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把握舞蹈的关键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师中心地位突出,导致学生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惰性心理,一味地听取教师指令,缺乏对自身不足的反思和总结能力,更难以形成创新性思维。通过融入混合式教学,可以避免教师进行单一的传授,使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对话,把自我不足和对舞蹈的不同看法表达出来,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在线上线下与汉族民间舞教学融合中,更强调“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促进,促使教师转化为引导和辅助角色,使学生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角色。例如,在讲解民间舞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东北秧歌、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源,并上传到公共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络平台进行自主预习和探究,在课前对教学重点、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其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制作动作和音乐相搭配的微视频,如教秧歌、学秧歌、闹秧歌等。在多种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源的支持下,学生们可以结合文字和动态课件对秧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视线转移到课上,让学生们联系课前预习的视觉体验,主动去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舞蹈,使二者间能够形成引导和反馈并重的教学情景。教师应借助多种资源和条件,呈现课堂视频,借助投影仪、摄像头等工具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练中学,在学中演,激发其主动参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强化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二、创设线上线下环境——提高协作探究效果
受长期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讲解动作技巧为主,学生无法对舞蹈技巧有更直观的感受,导致学生缺乏对舞蹈思维的重视,自主探索能力不足。通过此种方法培养出的舞蹈人才,习惯于依赖教师的动作指导,即便能够掌握跳的技巧,也难以灵活地加以运用,其创造性思维更难得到有效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习者才能通过论证思考和辩证运用激活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已有的经验,在后续新知识的学习中构建和补充知识体系。
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在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共享资源,开通和拓展线上线下获取信息的路径,让师生、生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交互,刺激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生成,使其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到艺术领域。在汉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民间舞资源进行整合,搭建起基于线上线下学习的精品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程知识体系,使其能够结合既定项目进行自主探究、协同探究。在线上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对编创汉族民间舞的项目资源进行搜集,打造契合大学生学习的项目计划和方案,形成一系列指导资源,如动画视频、经典作品、舞蹈音乐、创作短片、电子教材等,以多元形式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线上学习资源,拓宽学生们对汉族民间舞的视野。其中,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库、连线专家等方式,通过对接远程评价,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增强数字多元化资源的实用性。到了线下,教师可以实施基于任务的情景教学,通过设置驱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结合初期资源开展协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在多元手段和工具的支持下进入舞蹈场景,如东北秧歌、龙舞、绸舞等,使其能够在情景中产生问题,主动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索,将知识和实践运用进行结合。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训练,让学生进行探索、欣赏和比较,鼓励其进行协同创作,促使其形成主动探究、协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顺利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系,顺利地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场景进行结合,强化实际能力。通过开展线上和线下组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求知欲进行主动探究,不仅能扩宽学生们的视野,更能激发大学生对舞蹈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潜能。在“线上”“线下”有限衔接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协同探究的机会,在线上可以进行知识分析,也可以与小组同伴进行连线,讨论和鉴赏经典作品,碰撞出“灵感火花”,促使学生在同伴帮助和教师引导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
三、加强课内外融合——实施个性化指导
在舞蹈教学中,班级授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互联网和信息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特别是在艺术和技能教学中,面向大班学生的教学活动很难兼顾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教师应关注到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生成、理解过程和价值,这一过程主要发展在社会文化的互动环节。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若教师仅注重统一大班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对不同学生的思维、基础方面的差异了解,就难以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进而导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得到迅速提升,而基础弱的学生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长期下来,部分学生就容易对舞蹈学习内容丧失信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丰富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形成统一的“线下大班授课+线上个性化指导”机制。通过运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引入多层次、多角度的项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借助信息资源和辅助工具进行交流、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们享受精品资源的价值,促使其主动在课下进行相互帮助,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例如,针对学生在课堂中未能完全掌握汉族民间舞的情况,教师应借助微信、QQ等平台,搭建线上互助课堂,组织学生们进行在线结组,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共同探究,形成线上协同学习群体。在多种资源支持下,学生们交往和互动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使师生和生生间进行互相影响、相互指导。在讲解民间舞的基本舞步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们进行小组划分,让各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小老师”,主要负责任务引领、操作示范和小组抢答,带领其他同学进行线上练习和巩固。在实施和开展项目学习任务时,教师应根据练习难易度,分别设置升级、帮助等环节。在升级环节,要求学生们以自主思考和互助的形式对舞步的编创、组合进行变化。在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时,教师可以灵活地设置小组互助、舞蹈演示环节,让学生们以互助的形式解决难题,教师也可以进行个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和技能。通过反复讨论或观看教师演示视频,形成课内外连通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小组在集体中互相帮助,这样,每个个体的问题也能得到关注并得到解决,对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统筹教学过程与结果——构建多元评估机制
教育教学评价和评估是检验学生课上表现、舞蹈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在以往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的评价手段缺乏多样性,评价内容更多是限定在舞蹈组合展示上,而最终能力和成绩的评定更是将最终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是,不同学生在智力、个性等方面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师需要立足整体,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对学生过程性表现中的内容、主体、形式和目标进行定量评价,构建个人和小组评价结合、形成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自评和他评形式结合的多元评估机制。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自学、合学,以及问题分析、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从单一评价方式过渡到多元评估机制,对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成效和问题进行鉴定,打破传统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理念,让教育督导、职业教育对象、行业专家加入到评价主体中。同时,构建基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形成性评价、多元化终结评价。例如,在具体评估和考核过程中,需要涉及小组讨论表现、学习感悟和总结、视频练习情况、阶段创编成果等。在进行上述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时,教师可以调取线上平台的记录,为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关注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可以从笔试和技能考核两方面出发,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线上测试,对学生舞蹈基础知识、作品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技能考核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录制课堂技能微视频和微作品,让大家以在线形式进行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们对舞蹈内容进行深入地交流,促使其不断分析和总结自身问题,主动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增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通过设置自评、互评、师评、生评等环节,能够形成终结性加形成性评价兼顾的体系,让教师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诊断各个教学阶段的效果,及时把控学生技能和知识掌握情况,及时通过学生学习行为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此外,基于混合式教学平台更便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运用对汉族民间舞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主动融入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积极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工具开展舞蹈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在民间舞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钻研互联网平台和资源的运用特点,通过兼顾“教”与“学”、打造线上线下环境、加强课内外融合、统筹教学过程与结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舞蹈知识、技能学习的主体,唤起学生探究民族舞风格、特点的热情,促使其自觉地参与到线上线下的舞蹈活动中,积极掌握基础知识和动作,主动创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传东.高校“民舞”课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8):180-182.
[2]侯侠,刘悦钧.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舞蹈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J].当代音乐,2020(11):123-125.
[3]杨丽珍,谭建斌.普通高校舞蹈在線开放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改革——以《舞蹈剧目》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20(25):121-122.
[4]刘亚.舞蹈表演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东京文学,2020(04):66-67.
[5]郑彬彬.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的研究论述[J].北方音乐,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