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晨 郭祥超
摘 要 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将其划分成认知、思想和情感三个层面,即初步了解国家安全基本常识,启蒙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开设国家安全专门课程和专题教育、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利用校园文化和社会资源等途径展开。
关键词 国家安全素养;素养结构;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 崔靖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郭祥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深刻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剖析并深入理解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改善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培养路径,是现实所需,也是促进国家安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内涵
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促使学生从小树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意识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加大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力度,提升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使其将国家安全意识深植于心,以此充实保卫国家安全的后备力量,为国家安全的维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国家安全素养不仅是小学生的必备素养,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安全素养指的是通过国家安全教育形成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对于小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国家安全素养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国家安全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合了知识、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三个部分。
价值观念是以客观性认识为基础,连接起人的目的性进行主客观的统筹考虑,作出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一种指导人的生活的实践性观念。[1]由此可见,小学生国家安全价值观念的树立,要建立在对国家客观性认识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自身和国家的关系,形成对待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正确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引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今后应对国家安全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也助推了国家安全的建设和发展。必备品格也是一种必备的精神,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中的必备品格指的是以正确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为指导,形成国家认同,从而促进国家安全意识、思想、信念和追求的形成,是蕴藏在国家安全概念、知识中的观念性成分。小学生国家安全领域的必备品格能使学生用国家安全的眼光去观察,用国家安全的思维去分析,用国家安全的行为去应对,同时也为关键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情感支撑。关键能力有一定的外显性,指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等,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能够适应外界的发展变化,是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而非仅仅局限于技能。[2]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中的关键能力指能够适应国家安全变化形势,对自身发展和国家建设起着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养成要经历知识学习、观念塑造、能力提升三个过程。
二、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结构
核心素养所要求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面:最底层的“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3]根据核心素养的这三个层面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指导纲要》中对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从认知、思想和情感三个层面剖析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结构。
(一)认知层面:国家安全常识
国家安全基本常识的掌握是培养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手段与前提。观念是在许多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总括性的认识[4],基本概念的学习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基础。正确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是国家安全常识积累的升华,明确国家安全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整理和总结对常识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感受个人生活与国家的息息相关,有助于使学生树立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正确价值观念,为形成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奠定基础。《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學生应了解国家安全基本常识。小学阶段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国家安全常识教育内容贯穿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基本建立国家的概念,包括认识国旗、国徽,了解国旗的故事和国徽的组成;知道红领巾的象征意义;会唱国歌,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认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物;认识警旗警徽,了解警旗的象征意义以及旗面红蓝两色所代表的含义;了解我国的历史、民族、文化习俗、疆域、行政区划、周边国家的名称和基本知识,知道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通过对国家安全相关常识的了解,形成对国家清晰的认识,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人性的潜能,使学生在相关知识活动与经验的辅助下收获国家安全素养,实现知识向素养的关键一跃。[5]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能基本辨别并避免一些简单的危害和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活动,为今后国家安全能力的培养作好充足的准备,为国家安全教育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思想层面: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常识教育是从认知层面强化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则是从思想层面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家安全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概念的理解,也是认知体系的构建和观点的形成,要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是形成正确国家安全价值观念的关键。启蒙小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信念和追求,使学生愿意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运用国家安全视角和思维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这既是国家安全必备品格,也是为未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所需构建的关键能力。启蒙国家安全意识的本质是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也是国家安全教育有效性的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专注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仍需要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与培养。因此,小学是国家安全意识的启蒙阶段,是“走向”“接近”而非“达到”国家安全思想的成熟状态。[6]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初步明白国家安全是每个人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感受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明白只有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才能持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初步了解什么是国家利益,体会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为是光荣和至高无上的,自觉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意识,不做有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情;明白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至上,一切活动都要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形成“国家安全无小事”的意识;认同并积极拥护国家安全相关政策,了解一些和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自我规范意识。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和讲述英雄事迹、借助“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活动等方式对国家安全领域相关内容进行传授,激发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促进其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
(三)情感层面: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支撑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情感由意识产生,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包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也包括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美好愿望。这里既有“五爱”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努力维护国家、积极发展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进小学生热爱祖国和与祖国共荣辱、共进退的情感体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能够有效提升国家安全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底树立国家至高无上的观念,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和勇气,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形成。学生要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情感支撑;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品质,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将“小我”与国家的“大我”统一起来,促进“五爱”情感的形成;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国家安全战线上的英雄事迹和讨论共同抗疫等热点问题,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充分感受国家的伟大,发自内心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自觉自愿地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警惕和平的表象背后潜藏的安全危机与挑战,使学生从小具备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国家安全素养,为未来担起建设国家安全的重任作准备。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情感的内化,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国家安全素养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国家安全常识具有奠基性,国家安全意识是在常识的掌握、内化、解构和重新建构中逐渐启蒙并形成的,而爱国主义情感则是常识和意识的积淀和升华,都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构成了国家安全素养。
三、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开设国家安全专门课程和专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国家安全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各级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为此,小学阶段可以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生国家安全地方课程首先应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合理的地方课程。紧紧围绕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目标,找出与各地区教育目标的共性所在并进行综合设计,对学生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也可以编写适合不同地区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读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也可以加快培养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例如,南京市海英小学的近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学校抓住这一独特的地方课程资源,不断深化国防教育,使学生通过对海军基本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海军的历史,了解中国海军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果,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7]小学生国家安全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特色、发展实际,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改编、拓展和新编等方式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主题综合学习。如:有学校在国家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中采用“主题综合—螺旋契合”的组织模式,将各个年级主题设定为“国家符号”“国家宝藏”“国家记忆”“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和“国家梦想”。[8]在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保持国家安全教育的生命活力。
此外,鉴于国家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可集合区域内的相关教学人员,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形式、多视角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举办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围绕国家安全进行社区调研与宣传等,开拓“第二课堂”,使其与第一课堂教学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小学生国家安全讲座为例,可以组织开展热点类或论坛类讲座。针对一些非传统安全的时事热点事件,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和学生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安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也可以开展名人名家讲座,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挖掘名人的社会效应,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效果,使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二)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
小学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不能简单地依靠一门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其课程体系必然是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结果。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要注重学科渗透,挖掘学科知识和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尤其是在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课程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将国家安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融合,促进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形成。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国家、国家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建立国家的概念,具备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基本常识,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和崛起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通过科学的学科学习,使学生简单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情况,从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维护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责任意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学科知识,还要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养成为导向,注重国家安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小学所开设的各科目中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方面的知识可以主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协同科学、信息科技等相关学科进行讲授;社会安全的知识可以主要依托科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协同外语、语文、信息科技等相关学科进行讲授;网络安全的知识可以主要依托信息科技课程,并协同道德与法治进行讲授。
(三)利用校園文化和社会资源进行国家安全教育
《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小学生可以依托少先队、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小学应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不断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切实做好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要充分借助传媒的力量,利用好宣传栏、板报、橱窗、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并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网络内容建设,运用视频网站广泛开展小学生线上国家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制作并推介体现国家安全知识、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充盈网络空间。
此外,也可以依托校外基地和设施,为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抓手。小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学习,也产生于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将小学生国家安全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的相关展览,如国防科技展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相关展览等。参观展览等体验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展览、军营体验等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国家安全知识掌握度,也使学生从小意识到国家安全不仅要靠军队的力量,更要靠每个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节日或事件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些重大节日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以每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国家安全常识的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解和活动参与度,启蒙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思想之基。
参考文献:
[1]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3(6):41-46.
[2]王俊民,丁晨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探析—兼析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高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系[J].教育科学,2018,34(1):33-40.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 2015,36(9):17-23+63.
[4]朱玉军,王香凤.科学核心观念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分析[J].化学教育,2017(8):11-14.
[5]龙宝新.课堂教学应构筑知识与素養的连续体[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8):83-84.
[6]马瑞映.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94.
[7]邓必芳.“我是小海军”综合实践活动案例[J].江苏教育,2007(6):36.
[8]李刚,吕立杰.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设计[J].基础教育,2018,15(1):62-73.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