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国昌
宜兴紫砂壶在传统文化艺术中虽然是一个后起之秀,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现如今的紫砂壶在陶瓷艺术之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紫砂壶制作过程之中独特的手工成形技法以及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因为紫砂壶所用的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关于紫砂泥料的由来,相传有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僧人来到宜兴丁蜀镇,对人们说地下埋藏着“富贵土”,于是便带领人们来到了黄龙山附近,而后便消失不见了。之后人们便在黄龙山附近挖掘出了紫砂泥料,并以此做成了紫砂壶,产生了十分神奇的功效,用来泡茶尤为理想,因此,人们为了感谢这一位僧人,将其制作成了雕像屹立在丁蜀大地之上,也使紫砂泥料的由来变得更为神秘,吸引人们去一探究竟。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宜兴丁蜀镇处于水陆交汇的地界,地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紫砂泥料并不足为奇。宜兴的紫砂艺人十分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他们用自己巧妙的双手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将其幻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紫砂器型。与此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中,赋予了紫砂壶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艺术特色,使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喜爱与追捧。刚刚出窑的紫砂壶看起来普普通通,在遇到茶水之后却表现得格外古朴典雅,壶面所形成的独特肌理纹路更是浑然天成、巧夺天工,在一定的把玩之后,还会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如玉般的独特魅力,这便是紫砂壶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上新桥壶”是一款传统经典的器型,是以“桥”为主题和原型进行创造和制作的,紫砂艺人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自身对此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从而打造出了这一款紫砂作品“上新桥壶”(见图1),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韵味和体验。
图1 上新桥壶
纵观此壶整体的造型特征,整个壶身是扁圆形的,圆润而又饱满,壶身分布得也十分均匀;壶底则直接采用了一捺底的形式稳稳地立于平面之上,使得整个壶身看起来较为稳重端庄;壶身上端过渡到壶肩的时候形成了一条凹线,也就是所谓的肩线,壶肩部分也十分的饱满圆润,因此线条便显得清晰有致;壶盖采用了压盖的形式,与壶口之间契合得十分紧密,就宛如严丝合缝一般,整个盖面一开始是平整的,到了中间部分便又微微隆起了一定的弧度,线条的处理与肩线可谓是如出一辙、相辅相成,从下至上一圈又一圈,上下叠嶂、相互呼应,充满了线条的艺术美感;壶钮的形状则是以桥形来进行制作的,以俯视的角度来观赏整个壶,就好像一座桥矗立在湖水之中,下部的湖水正在一圈一圈地漪涟泛开,画面感十足;挺拔的壶嘴与壶身之间衔接得十分自然,出水时也十分顺畅利落;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壶把,在壶把的上端还设置了一个平背,与壶钮的形状相为呼应,就好像是一艘船正在桥底下滑行。
此壶整体的造型端庄大气又新颖脱俗,带给人们的画面感与意境感十分强烈,使人们在欣赏品味的时候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站在桥上欣赏眼前的湖光山色,亦或是坐在船上享受着片刻安宁,无不令人为之心驰神往,使人流连忘返,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
从古至今,人们便对桥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桥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功能,桥相当于是路的延伸,使得人们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如果没有了桥也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另一方面,桥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功能,一座著名的桥梁便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着美化环境的效果;再者,桥同样也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西安灞桥折柳送别的习俗等,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与意境。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有一座桥梁,漫过了浩瀚人海,走到了人生底端的时候,自己最终所获得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意境发人深思,同时也是这款紫砂作品“上新桥壶”所带给人们对自我的一个思考和感悟。
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地传承之中继承创新的,也就是要在传统之中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但是又不能够将原有的艺术载体抛开,否则那便是空谈创作与创新。紫砂艺术的创作同样也是如此,紫砂艺人在创作的过程之中要温故而知新,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的一些新颖的想法和创意,从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紫砂作品,使得紫砂艺术得以生生不息地薪火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