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兆琳
程嘉,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康复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编委。专业方向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及康复期指导。
“双减”政策(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始推行了,周末被重新归还给家庭,孩子们是开心了,但不少家长却开始烦恼和焦虑起来。没有课外班“鸡娃”了,怎么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的学习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家长们那颗脆弱的心。于是,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又重新开始剑拔弩张。怎么办?我们请专家来支支招。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任程嘉
问:很多家长都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孩子是真的不听话了吗?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立观点,不再凡事都依靠父母的判断,看上去好像是不听话了。
其实,当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时,家长更应该高兴才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是好事。但是有的家长刚开始不太适应。而且因为孩子缺乏经验,很多判断还不太科学和正确,而仍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家长着急上火在所难免。
这时候,家长不妨放平心态,先肯定孩子们的成长,增加一些耐心去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为什么这样想。对积极的想法,家长给予肯定;想的不充分的地方,可以提一些建议,这样能够更好地建立亲子交流关系。
答: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家长的一些对他们的行为上的指导或者指令,他们不是很能接受了,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对抗。实际上,孩子们心里明白父母的用心,但是接受不了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所以,很多孩子实际上对抗的是父母说话做事的态度。建议家长朋友多倾听孩子有什么苦恼,他们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然后帮助他们解决。这样才能跟孩子“一条心”。
如果孩子想玩一会儿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家长也不必太过紧张,可以跟孩子共同做一些约定。商量好以后,大家都遵守,相互尊重,给孩子留出属于他自己的空间。这样孩子的对抗会慢慢减弱。
问:还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反而不爱跟家长分享自己的事情了。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
答:青春期以后的孩子确实不像小时候,喜形于色,什么事都愿意跟家长说。孩子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时候,家长切记不要去责怪孩子,也不要去追问。
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创造轻松的氛围相互交流沟通。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看电影,那家长就陪着孩子多看一些电影。选择电影题材时要注意引导,比如可选择有关医生主题或者中国女排奋斗主题的。看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深入地思考,还能帮助他们对一些事情形成更加完善、健康的看法。但是,家长如果特别严肃地说:“来,咱俩谈谈。”孩子很可能就会什么都不想说了。
家庭成员共同进餐是特别好的交流沟通机会。每个家庭成员分享一下自己今天的所感所得,相信孩子也会忍不住打开话匣子。
问:面对孩子的对抗和沉默,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先来看看,我们家长有哪些行为需要调整。很多家长一到家里就拿着手机刷屏,自己也很少跟家人交流。这样的话,孩子沉默就很正常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话颐指气使,要求指哪儿打哪儿。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得了家长这种行事风格。遇到矛盾的时候,孩子采取对抗的方式,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自己先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想要孩子有平和的状态,能够接受父母善意的引导,家长朋友可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突破口。
问:有的人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打骂孩子真的有效吗?
答:打骂孩子的有效,可能就是短时间有效。这个短时间里,孩子可能怕你了,或者因为被骂得很狠,孩子也觉得很丢脸,就配合家长,学习一段时间。
我们在工作中,通过长期回访孩子的感受,发现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甚至存在不自尊自爱、轻贱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所以,打骂孩子是我们非常不提倡的。
实际上,打骂孩子也体现了家长自身的一种无力。实在没有办法了,那就通过打骂來刺激孩子。这是很不科学的。
问:怎么才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
答: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换位思考。如果孩子能够早一点感同身受,他就会体会父母的初衷。“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自己担起哺育子女的责任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个角色的辛苦和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排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困难、体验父母的处境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问:现在有个说法叫“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总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对自家孩子各种担心。真的是孩子不够好吗?
答: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被要求精通多种才艺。学习速度、成绩稍微慢了一点、差了一点,家长就开始着急。家长不妨想一想,到底是自己的孩子真的令人担心,还是自己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到底是孩子赢不了,还是自己怕输?
家长朋友,与其把“十八般武艺”的学习一股脑都给孩子安排上,不如放慢脚步观察孩子的喜好,发现孩子的优势,放慢速度陪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孩子的自学能力。如果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喜爱某一项“武艺”,不用家长着急,他定会给家长带来惊喜。此外,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可能遇到的一切挫折和困难都给屏蔽了。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其内驱力的形成。
问:很多家长遇到问题,一定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因为担心向孩子让步,孩子会变本加厉。真的会这样吗?
答:我觉得家长没必要有这样的担心。
与父母爱孩子一样,孩子也同样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与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都顺利健康一样,孩子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肯定。关键在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约定,方式方法是否合适。我还是建议家长,尤其是青少年的家长,有困难一起讨论,有约定一起遵守,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量。家长相信孩子,孩子也会相信家长,从而考虑家长的建议。
问:打也不行,骂也不行,父母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和上进心?
答:首先是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很多优秀的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在青春期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自己未来的明确目标或者愿望。有了比较长远的目标愿望,他才有内驱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其次,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家庭中要让孩子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很多父母很忙,天天不着家,更别提跟孩子在一起享受亲子时光了。这样的家庭,孩子难免会产生疑惑:难道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像父母那样工作?天天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家庭的快乐?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问: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应该什么样?
答:第一,孩子希望父母問有稳定、积极的夫妻关系。
很多夫妻为了孩子勉强生活在一起,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其实父母的貌合神离,孩子们看得出来。家庭有一个三角关系,父母在上,孩子在下,父母关系稳定,孩子状态就会健康。如果这个三角关系倒过来了,孩子在上,父母在下,为了孩子维系整个家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二,孩子希望父母真心地陪伴和肯定。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5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物质。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他们会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归属感。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一个社团,希望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对于孩子的学校生活,父母要多一些支持、帮助和肯定。这是孩子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孩子希望父母给他们自我实现的机会。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表达,当他对家庭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时,家长要能够及时地肯定和采纳,这样做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有时候孩子从学校带回来一些在家长看来很不起眼的东西,比如老师的奖励、同学的礼物,家长都要表达特别的喜悦,对孩子的付出和成绩进行肯定。这其实是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不要总觉得小孩子能做什么呀,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实际上,让孩子从简单的家务劳动、从自我照料做起,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孩子有这些自发行为,比如照料自己、为家长做事、学习新技能,家长及时给予肯定,能够强化孩子的责任感。这样慢慢转移到学习中,孩子就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对这个社会也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