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芳 陈倩男
摘 要: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实践的精神成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弘扬具有三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论述为渊源,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从历史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从实践逻辑看,需要培育主体,搭建网络平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于行动中落实。
关键词:革命精神;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4-068-0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目标的精神源泉。从革命初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革命精神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弘扬革命精神的具体举措。因此,从理论、历史、实践三方面梳理革命精神继承与发展的演进过程,了解革命先辈们对弘扬革命精神的具体阐述,了解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了解当下革命精神的弘扬与继承,从而更好地彰显革命精神价值,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革命精神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革命精神,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相关论述,基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弘扬革命精神的相关论述,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共同为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无产阶级进行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分析总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战争经验时,赞扬了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强调了革命精神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重要作用。
一是关于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赞扬。马克思、恩格斯多次阐述并赞扬了无产阶级在战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表现在无产阶级追求美好生活、解救自己的努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勇气。这股精神的力量支撑他们抗击四面八方的炮火与压力,激励他们进行“武器的批判”。特别是对于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其革命精神进行极大的赞扬与推崇,指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们所称颂。”[2]随之,马克思还赞扬了巴黎公社成员在面对敌人强大的炮火攻势下,仍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
二是关于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作用的阐述。首先,列宁强调了革命精神对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政治揭露的理想听众,而如要保持政治揭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革命力量的先锋队,必须“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向政府施加压力,用革命精神教育无产阶级并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独立性”[3]。其次,列宁认为革命精神是衡量其他阶级革命性、人民性的标准。他在《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一文中,强调要组建“农民”委员会,其成员必须是最富于革命精神和最能干的赤贫农民。以革命精神作为选择农民的标准,表明列宁十分重视革命精神在党内的作用效果。
(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首先,毛泽东就十分重视革命精神的弘扬。1937年10月,他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以鲁迅精神为引领,激发全国抗战人员的革命斗争精神,坚定革命战士的革命方向。其次,毛泽东提出,要发挥青年、共产党员、人民军队等群体在弘扬革命精神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4]。革命实践创造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反之促进革命实践的成功。毛泽东关于弘扬革命精神的论述,为革命精神作用的发挥与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邓小平重申并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革命精神的思想。一方面,他整理概括了共产党人在近半个世纪斗争中所形成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遵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为新时期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加强党员修养提供了学习范本。另一方面,注重对青年、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教育。他强调青年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勇于反对不良作风。党员要始终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命者的优秀精神品格,保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心。
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发挥革命精神作用的思想,并多次引述邓小平提出的五种革命精神,从新的历史时期出发,拓宽了革命精神的广度,赋予了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1991年,他在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座谈时,将“自强不息”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1993年,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用伟大创业精神鼓舞伟大创业实践。
胡锦濤关于弘扬革命精神的论述,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从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中,探索革命精神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表现的现实意义,教育全党全国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继续老一辈革命家未完成的事业,进而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创造新辉煌。
(三)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忘了革命精神。”[5]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不开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结合当下,阐释了革命精神的新内涵、新价值以及弘扬革命精神的新方法。
一是关于革命精神的内涵。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凝练总结以往革命事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首先,他分别于2005年、2011年首次概括出红船精神与苏区精神的内涵;结合时代条件,赋予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新的內容。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新的精神要求。如:在2013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即要求人们朝着当前设定的目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完成目标任务。
二是关于革命精神在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6]革命传统作为党内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党内政治智慧和优秀道德品质的结晶,是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精神的弘扬,是应对党内政治风险,营造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
三是关于革命精神的继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圣地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新时代党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必须要继承党的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资源,尤其是要注重对革命圣地的保护与宣传,对革命人物事迹的传播与学习。同时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培育党员的革命情操,进而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逻辑
1921年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在漫长的革命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曲完整的革命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调
在实现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当前战争得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英勇抗战的风采。
20世纪20年代,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点燃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希望的火焰。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与共产国际的双向努力下,属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宣告建立。红船上,革命者们所表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7],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广大工农群众对根据地的建设,共同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里程碑,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优秀作风与精神风貌,是我党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1934年,迫于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进行战略大转移。转移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以超凡的毅力与勇气,不怕苦、不怕累,谱写了一曲长征史,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胜利后,延安成为革命圣地。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塑造了崭新的国际形象。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纠正了党内错误的思想路线,展现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指挥与国民党的最后一战,展现了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这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革命精神与红岩精神、南泥湾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共同奠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风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实现国家富强为基调
在实现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时期革命精神的内核主要为艰苦创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爆发。随后,以美军为首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严重危害到中国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为了赢得战争胜利,前方志愿军将士即便是处在冰天雪地、衣被单薄等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仍旧义无反顾为着国家大义、民族大义,拼搏奋战;后方工人阶级以及各阶层人士保障物资供给,与前方军人一起共同为国而战,展现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战争结束,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从集体上看,有为帮助国家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危机,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开拓荒地时几十万中华儿女所体现的北大荒精神;有为解决林县饥寒交迫的困境,用一锤一铲耗费近十年修建沟渠时所体现的红旗渠精神;有为帮助国家摘掉贫油帽子,用豪情壮志克服艰难险阻所体现的大庆精神;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用生命与健康研制核导弹时科学家与广大研究人员所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从个体上看,有“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为国争光、忘我拼搏精神;有“以党为家、为民服务”的军人雷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向上的人生姿态与向善的价值追求等,还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人,他们是当代落实立德树人学习的榜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典范,是推动中国事业发展的永恒的革命英雄。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围绕改革开放,在继承原有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的领域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今世界,载人航天工程是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中国航天人秉持着先辈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伟大事业的发展,实现了我国的航天梦。另外,还有反映中华民族崇高品格与精神风貌的劳模精神,反映中华民族当代民族精神的北京奥运精神等,共同展示了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尤其在同非典、四川汶川大地震抗争中,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与革命风范。
(四)新时代: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基调
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进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改革进行到底,表现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橋”的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勇于面对党内存在的风险,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自觉意识、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及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主动性”的自我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勇于探寻时代特色,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推进事业深度发展,表现出了“解放思想,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勇于担负历史使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促进民族繁荣,表现出了“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无数共产党员抱着舍己为人的信念奔赴一线,以坚定的决心投入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疫情,以科学的方法控制疫情,团结奋斗,续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革命精神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具体体现在:
(一)主体培育: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革命精神的过程中,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弘扬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需要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提高革命精神的弘扬效果。
一是要加强党员对“四史”的学习。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党员对“四史”的学习,是了解革命历史,增强革命情感认同,培育革命主体自觉的一个过程;是了解中国由弱小到强大、由贫穷到小康发展历史,加强国家归属感,培育爱国精神的一个过程;是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的过程。
二是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党员本身革命精神的养成,更易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扩大宣传效果。同时,还要注重法治思维教育。立德树人与以法规人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结合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事业有序发展的保障。因此,在进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党员法治思维的培养。
三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革命时期奋勇抗敌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发展以及新时代的继续奋进,无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9]。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进。新时代,以理想为目标,以信念为力量,以党史为依据,始终保证革命精神弘扬的正确性,发挥革命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促使广大人民尊重、接受并学习革命精神,提升革命精神的弘扬效果。
(二)网络宣传:进行革命精神网络宣传活动
除对以革命圣地为核心的革命事迹或人物进行主流宣传外,还需要积极开展革命精神网络宣传活动,这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补充。
一是保证革命精神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革命精神网络宣传的内容“是什么”直接关系到革命精神的弘扬效果。一方面,必须要保证弘扬内容的科学性,要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上讲清楚“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弘扬革命精神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脉络是什么”以及当代弘扬革命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宣传内容的时代性,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表达,进行革命精神网络宣传活动需要结合时代赋予革命精神的新内涵,从而促进宣传内容的与时俱进。
二是通过革命精神网络宣传方式的转换,便于广大群众接受,缩短革命精神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促进革命精神的大众化发展。互联网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要增强革命精神网络宣传的吸引力,需要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创新网络宣传手段。“由于网络中存在信息的发布方与接收方知识储备不匹配等困境”[10],大大削弱了革命精神的传播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对革命精神进行时代转化,使其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实现革命精神从晦涩难懂到通俗易懂的转变。
三是综合运用融媒体所具有的“融”的强大特点,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一体,为弘扬革命精神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发挥融媒体资源通融的优势,实现广播与网站稿源的一致性,提高网络宣传革命精神的权威性;发挥融媒体宣传互融的特点,冲破媒体之间“各自为政”的宣传壁垒,扩大网络宣传革命精神的效果;根据融媒体利益共融的特性,倾听被传播者的观点、感受,回应他们对网络宣传革命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得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文化滋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1],为革命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必须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并融入革命精神中去,丰富革命精神的内容,促进革命精神的弘扬。
一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革命精神的内涵,虽因历史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党的性质又决定了其拥有一以贯之的共同内涵。概括而言,这些共同内涵包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些内涵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立志”“求实”“忧国”“自强”等内容遥相呼应,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表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二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话语转换。话语是人们社会交往内容的呈现。因此,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时,必须要将传统话语转换为现代话语,建构话语体系,适应当下弘扬革命精神的需要。为此,需要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之间的联系与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之间的区别,进而更好地明晰弘扬革命精神,有的放矢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现代转换。
(四)行动落实:在实践锻炼中实现弘扬任务
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思维观念形态,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为现实的东西,才能展现出革命精神真正的价值。因而,弘扬革命精神,绝不能停留在文字或口头上,而是要积极主动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通过直接参加实践锻炼,才能养成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落实革命精神的弘扬任务。而在实践锻炼中实现弘扬任务需要有正确的弘扬策略和弘扬原则。
一是掌握正确的弘扬策略和高超的弘扬艺术。掌握正确的弘扬策略,必须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统筹把握与结合,切实做到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从历史继承上看,弘扬革命精神要善于运用革命资源。要把握学习革命精神的发展脉络,以革命人物或者革命事件为依据,以革命圣地为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从时代创新上看,弘扬革命精神一方面要借助时代进步带来的便利,如:融媒体的发展,扩大了革命精神的弘扬平台,有利于帮助拓宽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
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精神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贯彻革命精神的弘扬策略,认真落实每一步宣传策略;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结合时代赋予革命精神的新内涵,调整弘扬策略,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促进革命精神弘扬路径的发展创新;需要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弘扬规律,寻找最佳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6.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5]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6] 習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7]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456.
[8]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10] 叶进,雷浩.融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
[1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