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运用

2021-09-29 01:20于欢欢张海波
世纪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底线总书记生态

于欢欢 张海波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底线思维并将其运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党建、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科学研判形势、增强战略定力、合理制定规划,进而提升大国治理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化解经济风险;坚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强化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划定生态红线,防范生态危机出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党员干部从政防线;坚持“一国两制”的底线前提,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性问题,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线思维

中图分类号 D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4-017-05

底线,也就是红线、临界点、最后的界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底线思维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应对改革发展的难题,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只有深刻领会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运用,才能将风险转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化解经济风险

在经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2]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陷入了困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逐渐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出现滑坡,过去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余音未绝,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因此,用好底線思维,必须增强经济风险意识,加强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正确判断和科学预测经济发展中潜在的经济风险,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这就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坚持走正确的道路,确保改革发展稳定

在政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应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3]。什么是颠覆性的错误?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就是指中国的道路问题、旗帜问题,是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一旦偏离或触犯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底线,所带来的后果往往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因为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在道路的选择上认识要清楚,不能含糊,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要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步子要稳”,是对底线思维方法的活学活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态度,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全盘规划,作出顶层设计,做到三思而后行,防患于未然。所以说,改革不能轻率鲁莽,发展不能任性妄为,要把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发展的质量速度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及时解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唯有如此,改革才能不变质、不走样。

三、强化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锋、碰撞,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等沉渣泛起,更有甚者借机混淆视听、制造混乱,恶意抹黑和唱衰中国,扰乱党心民心,妄图颠覆我国的国家政权。可以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凝聚力量来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因此,在面对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方面,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切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沉默失语,要敢于发声亮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持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不仅从理论上发展社会主义,而且从实践上证实了人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它向世人宣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预言真实可信,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考虑把“蛋糕”分好。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做到社会政策要兜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社会的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社会的发展要全面覆盖受益的14亿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特别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做到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各类弱势群体,做到兜底保障,一个都不能少,让贫困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作为民生发展的底线,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医疗、教育、住房、卫生、食品安全等各方面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划定生态红线,防范生态危机出现

在生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越雷池一步”,“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5]。生态红线,即生态底线,是为保护生态平衡,防范生态危机出现而划定的警戒线、临界点,是生态环境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承载力达到上限,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状况。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的期待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红线更不能突破,不仅如此,还应将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悖论难题,在发展中坚持环保优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对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划定底线,将所有经济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生态红线的划定,事关人民福祉,关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力争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幸福的意志和决心。

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党员干部从政防线

在党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2],“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党员干部队伍中面临着严峻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严重削弱了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弥补党员干部缺失的“精神之钙”,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仰,从党的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雷厲风行的反腐之风,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营造了风清正气的社会环境。“从严”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首要特色,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环节。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高标准与守住底线相结合,做到“严”和“全”相结合,“严”字当头,管党治党要严,要害在严,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执行纪律要严,要严明党的纪律,严格执行、严格遵守;管理干部从严,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严约束干部行为,对干部权力的使用严格监督;惩治腐败必严,一旦触犯党纪国法,严惩不贷;严肃党内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见真招,要红脸出汗,向党章党规看齐。 “全面”指的是管党治党涉及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必须把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建设的全覆盖,建构起由局部到整体、由少数到多数、由中央到基层的上下联动机制。关键在“治”,要严明纪律,正风反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只要触碰了党纪国法的底线,就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扎紧制度笼子,绝不手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

七、坚持“一国两制”的底线前提,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在祖国统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概念,必须明确“一国”是“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虽然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但高度自治并不等于完全自治,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内的所有区域都拥有全面管辖权。国家实行“一国两制”的根本目的是针对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承认一个国家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保持香港、澳门地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必须看到,“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在统筹国内外发展形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伟大方针。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心愿。在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图谋注定是要失败的,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必定遭到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八、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性问题,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在国家安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坚持国家利益至上。”[2]争取“好”的结果,首先需要牢牢划定底线,“明白哪些利益是核心利益,是坚决不能丧失的;哪些权益是基本权益,是坚决不能侵犯的”[6]。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时刻表明我们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态度、立场和决心,坚决执行到底,毫不妥协。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作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7]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的利益问题就是我国的国家利益问题,这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牢牢捍卫的,只有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积极采取战略加以应对。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底线思维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存在的风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党和国家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找到了科学化解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80.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N].人民日报,2013-10-08.

[4]  朱磊.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N].经济日报,2013-11-1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6]  董振华.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8.

[7]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

猜你喜欢
底线总书记生态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时局图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