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刚义
[摘 要]落实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目前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时,存在教条化、机械性以及孤立性等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整合、建构、联结,并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把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36-02
语文要素作为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不仅为广大语文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且也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与有效教学的抓手与参照。当前,语文要素的落实存在一些教条化、机械性以及孤立性等现象,这样违背了编者的初衷,不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那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真正习得语文要素呢?
一、注重语文要素的内容整合
语文要素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境机械操练,只有把语文要素置身于具体的学习任务之中,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整合,才能有效促进语文要素的有效习得,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的推动下实现语文要素学习的深度化,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其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学这一单元课文的时候,多数教师采取的是单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等。这样教学,虽然是一课一得,但是在阅读目的与阅读方法的协调与运用上,都明显会因为缺少任务的驱动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过于被动。因此,教师可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并以此来推动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直接把单元导读页的语文要素呈现出来,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把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板块中关于“有目的阅读”的方法策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把三篇课文进行整合,以表格的形式把自己的阅读目的填写出来;最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阅读。在阅读任务的引领下,有的学生在学习《竹节人》一文时,基于“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阅读目的,选择文章中跟此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而对文中提到的玩具带给人们带来乐趣的相关内容则直接跳过去。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本单元的阅读内容一目了然,对本单元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使语文要素的目标在课堂中体现得清清楚楚,从整体上推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把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实施单元一体化教学,可以使语文要素在整合化、任务化的学习情境中真正实现要素习得向学习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结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以螺旋上升的趋势呈现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因此,运用联结策略学习语文要素是促进语文要素深入学习的好方法。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学生知识的获得要经历感性到理性两个阶段。在语文要素习得中,感性体验主要是指学生的初步感受,理性体验主要包括跟语文要素有关的学习方法、策略及运用等方面。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要素的目的主要在于今后的学习运用。要想促进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深度学习体验,就要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注重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语文要素学习过程中教师重讲解轻联结与建构等现象的产生,彰显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从要素的内容进行讲解,忽视语文要素之间的前后勾连,那么就不能促进语文要素的深入推进。那怎样通过联结的策略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深入落实呢?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回顾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过的“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个语文要素,使学生明白细心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知道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第二个层次:以《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为例,让学生具體感受哪些地方能体现出生动准确的表达、连续细致的观察。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从文中“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以前……今年……”的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爬山虎的时间是很长的,是连续细致观察的体现。另外,从“叶尖一顺儿朝下……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等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非常准确生动。第三个层次: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来巩固学生对语文要素的认知,使学生明白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观察方法写观察日记。这样教学,前有铺垫,后有巩固,能有效促进语文要素目标在课堂中的深入落实。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要素的时候要注重语文要素在整个学段、整册教材、整个单元中的前后联结,这样才能够深化语文要素的落实,防止要素教学机械化、孤立性等现象的产生,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自然落地。
三、注重语文要素的自主建构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阅读教学中,阅读任务、文本、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建构能力较弱等现象。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经历阅读方法的理解与体验、自主联结与运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编排了一篇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与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在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不少教师都是让学生先把课文分割开来,再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看似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其实都是在教师的一步一步引领下完成的,他们缺乏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以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以唤醒学生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经验认知;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节选)》,想想在把握这一课主要内容的时候,已有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借鉴作用,使学生把阅读的重点聚焦在主要人物(雨来)以及围绕人物展开的事件的描写上。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先为每个部分内容提炼出合适的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了精读课文的阅读经验作为基础,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这两篇略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与自己已有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经验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阅读经验方法主动建构的过程,能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深入落实。
可见,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沉入文本,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习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知识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从认知维度来看,学生语文要素能力的提升需要程序性知识作为支撑。对学生来说,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只有集理解、迁移运用于一体,才能实现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相似的学习情境,加强方法运用的过程性学习,并为学生设置有意义的学习迁移运用的活动,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深入落实。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小学阶段学生重要的一项阅读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说说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项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学生自己体会,他们虽然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认知,但是难以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迁移运用的实践平台。那怎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迁移情境,把过程性的学习目标落到实处呢?对学生来说,一是要从作者的直接描述中感受到作者对动物的情感,二是要从句子隐含的意思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如,《猫》一文,作者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为开头,表面来看作者并不是很喜欢猫,可是细细读来,字里行间则隐藏着作者对小动物深深的爱。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写上一段话,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这样教学,学以致用,能真正帮助学生把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目标有效地落到实处。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习得语文要素,还要依据语文要素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训练支架,使语文要素更好地着地,真正实现语文要素在课堂的深度落实。
综上所述,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在语文要素的习得与落实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注重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结、整合及迁移运用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要素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