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见军
三线建设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国家以备战为目的,开展关于国防、工业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的西部大开发运动。四川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攀枝花的钢铁基地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关于郭沫若与四川三线建设的专题研究已有文章论述,但有关郭沫若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作者依据有关档案史料还原了这段历史。
1966年4月中旬,郭沫若与妻子于立群、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漆克昌、秘书王廷芳等人来到四川进行考察。这次回四川,郭沫若有两个目的:一是回家乡乐山沙湾看望亲人,二是参观西南地区的建设。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在回忆文章中证实了此事:“1996年春天时机终于成熟了,周总理同意郭老回故乡一趟并到西南地区参观考察。”
可见,郭沫若特别看重回故乡,因为他自1939年秋回乐山沙湾奔父丧后,有27年没有回去。郭沫若在1962年初致侄子郭培谦的信中就表露出回乡的愿望:“我近来倒有心回乐山和沙湾去看看。”然而,郭沫若此次回川,并没有回家乡乐山,在1966年5月3日便由成都坐飞机直接回北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郭沫若没有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乐山呢?
1969年,郭沫若在致亲人的书信中提到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时间:“(19)66年5月1日曾在成都,本拟于次日乘火车赴沙湾与弟一晤,不意晚间即得北京电召,回京开会,因而改变计划。转瞬又是三年多了,时间过得真快。”其实,郭沫若是有时间回家乡的,他在离京回四川前就已做好计划:“先参观宝成铁路,在广元作短暂停留,再到成都参观几天,乘成昆路去乐山沙湾,接下去到重庆,参观川黔铁路,去遵义和贵阳,如有可能去看一下母亲诞生和蒙难的地方,最后再乘贵昆铁路到昆明,从昆明返回北京;时间大概一个多月。”如果郭沫若按照这个计划,在参观了广元和成都后,就有时间回乐山。但郭沫若并没有执行,中途接受了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建议到攀枝花参观钢铁基地的三线建设。陪同他的王廷芳回忆道:“郭老对于渡口、西昌这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当然也十分向往,他就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渡口就是现在的攀枝花。郭沫若对攀枝花是很向往的。他早在1958年便曾作诗歌颂攀枝花:“攀枝花在岭南就叫作木棉,岭南人又称我们为英雄树。高大的乔木戴满着大红花,具有生产英雄那样的风度。然而木质疏松,却没有什么用,结出的棉絮也和棉花大不相同。幸好四川有处攀枝花产生铁矿,地以花命名,使我们也沾了大光。”
郭沫若(左二)在视察工地时,饶有兴趣地察看木工工具
其实,向往攀枝花只是郭沫若宁愿不先回家乡而临时改变计划的一个表层原因,还有三个深层原因:一是攀枝花的钢铁基地建设是毛主席亲自关心的地方。毛主席早在郭沫若去攀枝花前,就对攀枝花的钢铁基地建设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酒泉、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郭沫若与毛泽东有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二人的上下级工作关系,变得更加深厚和稳固。既然攀枝花的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关心和支持的地方,郭沫若自然而然愿意前去考察。二是,郭沫若此次回川,不仅是回家乡探亲,也是考察西南的建设,攀枝花建设属于西南建设范畴,所以也应该前去考察。三是,郭沫若是中共党员,有着极强的党性精神,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攀枝花三线建设是国家大事,而自己回故乡是私人之事,因此郭沫若先去攀枝花,然后再回乐山。
攀枝花地处四川最南端,与西昌靠近,与云南的永仁、华坪县相邻,却与成都相隔较远。1966年,从成都到攀枝花的交通十分不便,没有直通铁路和公路。所以当时郭沫若从成都到攀枝花,先从成都坐飞机到了西昌,然后从西昌坐汽车到会理县,再从会理县坐汽车到攀枝花。
郭沫若夫妇(后排左三、左四)与吕东(后排左二)、徐驰(后排左一)等在工地合影
关于郭沫若到达和离开攀枝花的时间,《郭沫若年谱 1892—1978》记载:“二十八日 在大渡口。”《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年)》写道:“28日 访大渡口。”这两个版本的年谱关于郭沫若在攀枝花的行程记载得相当简略,没有来攀及离攀的时间记录。而攀枝花的地方文献却清楚地记载了郭沫若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行程时间。《攀枝花市志》是这样记载的:“1966年4月27日—5月3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视察攀枝花”。《三线建设在四川·攀枝花》写道:“1966年4月27日至5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攀枝花。”攀枝花的两个地方文献资料关于郭沫若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时间都是1966年4月27日至5月3日,也就是说郭沫若是4月27日到攀,5月3日离攀。
在攀枝花期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创作的《牵牛图》,郭沫若题款
郭沫若作为一代大文豪,所到之处,必会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思。而且他又是书法家,也会应他人所求题词。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郭沫若1966年的攀枝花之行,共作了四首词,都是《水调歌头》,其中有两首作于攀枝花,另外两首作于会理县,公开发表三首。现录于下面,按照写作时间进行排列:
晨自泸山发,飞驰峡道中。忽见霸王鞭者,耸立一丛丛。车辆穿梭织锦,尘毂轻扬上树,公路宛如龙。仿佛琼州岛,赤日照当空。 蕉叶茂,桉树密,挺深棕。甸沙关上,漫饮清茶沐凯风。欲往攀枝花去,只为迟来一月,不见木棉红。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
——发表于《四川文艺》,1978年第10期
火热斗争地,青春献国家。多少英雄儿女,培植大红花。来自五湖四海,奠定三通一住,振奋乐无涯。誓夺煤和铁,虎口拔银牙。 镇渡口,扛宝鼎,挖金沙。战天斗地,两论三篇入月槎。昨日荒江空谷,今夕万家灯电,伸手把云拿。三五完成后,钢产甲中华。
骇死美洲虎,恨僵北极熊。万事此间齐备,而且有东风。铁岭煤山对立,电力水泥并举,统一斗争中。云浪金沙暖,飞舞东方龙。 闹革命,凭自力,靠三棚。垒墙干打,已水电路三通。主席思想挂帅,物质精神互变,满望新愚公。钢水奔流日,映天盖地红。
——发表于《攀枝花》,1979年第1期
力马河边过,工场在路旁。镍产中华有数,仅亚于永昌。铜铁金银共处,更有含硫少许,用炼合金钢。工友殷勤问,主席可康强? 精神旺,体力健,工作忙,万机一日,伟大红旗照八荒。宵旰关心建设,抗美反修援越,掌握斗争纲,领导全区宇,五洲共颂扬。
——未公开发表
以上四首词,用的是同一个词牌《水调歌头》,气势昂扬,铿锵有力,写出了三线建设的火热现实,体现了郭沫若的家国情怀。
郭沫若不仅在来攀枝花的途中和在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参观中创作出这四首词,也应别人的要求进行了相关的题词。一是为攀枝花《火线报》创刊一周年的题词:“渡口英雄们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在改天换地,让我们的笔杆像风镐一样,为新兴工业基地写出一部伟大的创业史。”这个题词热情歌颂了在毛主席思想的引领下渡口建设者的伟大创业,激励文学艺术工作者要抒写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史。需说明的是,这个题词的落款是“1966年5月1日为火线报创刊一周年书此”。郭沫若1966年4月28日已离开攀枝花,5月1日时已在成都,所以这题词只能写于成都,但具体的题词经过由于缺乏史料,只能阙疑,以待日后找到确凿的史料再进行补充说明。二是郭沫若为夫人于立群在攀枝花所作的两幅画《硕果图》和《牵牛图》的题词。《硕果图》的题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有劳动才有成果。劳动艰而剧,成果则硕而肥。大家要活学活用主席著作,以最大的努力从事创造,便能产生出空前未有的伟大成果”;《牵牛图》的题词是一首诗,“万千军号出战场,渡口英雄自八方;女尽金花男闯将,要教熊虎并投降”。
良好的睡眠是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新生儿期是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时期。婴儿早期睡眠习惯的养成和睡眠问题的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家长睡眠、家庭环境、家长认知、儿童的疾病等),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宣教工作,使得父母加强对睡眠健康知识掌握,从而建立起合理的养育方式。
郭沫若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所留下的作品是历经周折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现将有关郭沫若在攀枝花作品保存过程的重要史料《关于发现和保管郭沫若字画的情况介绍》抄录,以备学界查证:
我从1964年10月起,就在渡口招待所工作,在1971年11月15日领导决定由我接替保管员高奇凤同志(现在矿山医院工作)的保管工作,当时共接收各种物资165项,(附件1),其中并无郭老字画。约一年后(1972年)我在9幢二楼一间房内,发现了6张郭老和其夫人于立群的字画。我记得其中一幅是于夫人画了一株瓜,郭老题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时是文革动乱后不久,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我怕字画丢失,就把字画拿到库房,进行登记造册加以保管。1973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炳草岗招待所工作。在同月2号把各种物资共174项,其中第164项为郭老字画,移交给代启明同志(现在攀钢自动化部工作),监交人冯达裕。后来虽招待所经常调换保管员,但郭老字画均已登记立册,按程序移交,因此,这几幅珍贵字画,至今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攀市20年大庆前后,有关单位寻找字画而托过我,我曾多次提郭老字画的去向。附财产移交清单两份:
1.渡口招待所财产移交表(共10页165项,移交人:高奇凤、接收人:欧阳1971.11.15)
2.市革委招待所财产移交表(共5页174项,移交人:欧阳,接收人:代启明,监交人:冯达裕1973.12.2)
市人大行政处处长欧阳国旗
1991年11月23日
注释:
1、4、5、15.王廷芳:《郭老始终眷念着家乡》,载《郭沫若学刊》,1991年第1期。
2.郭沫若:《致郭培谦》,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5页。
3.郭沫若:《郭沫若致九弟郭翊昌书》,载《文教资料简报》,1979年第4期。
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7.毛泽东:《1964年5月10日至11日在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当议论到铁路、交通第三个五年计划只能搞那么多时的指示》,见中共攀枝花市党委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0年,第6页。
8.毛泽东:《1964年5月对三线建设的指示》,见中共攀枝花市党委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0年,第6页。
9.毛泽东:《1964年8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插话》,中共攀枝花市党委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0年,第7页。
10.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 1892—1978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9页。
11.林甘泉、蔡震主编:《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年)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077页。
12.四川省攀枝花市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13.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三线建设在四川·攀枝花卷一》(内部资料),2017年版,第17页。
14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8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16、17樊文抒:《郭老歌吟满会川》,载《沫水》,1982年第4期。
18、19、20、21、22中共攀枝花市党委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情系峡谷(图片部分)》(内部资料),2000年,第29页、29、30、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