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珠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促织》一课将“蹑迹”注释为:“跟随(蛤蟆的)踪迹,……蹑,追随。” 这是把“迹”当作名词“踪迹”,虽然语义上是通顺的,但似乎未準确地表达出该词语丰富的附加意义。“蹑”解释为“放轻(手脚)、轻步行走”,“迹”解释为“追踪”,“蹑迹”就是“放轻手脚去追踪、轻步行走着追踪”的意思。这样理解,不但通顺,而且更有表现力。
关键词:《促织》;蹑迹;人物刻画;表现力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选编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一文。文中有一个片段,主人公成名在驼背巫的“指示”下,到村东大佛阁捕捉促织,“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对于“蹑迹”,教材这样注释:“跟随(蛤蟆的)踪迹,……蹑,追随。”根据总注解与分注解的关系判断,这里是把“迹”当作名词“踪迹”来理解的。
诚然,“蹑迹”有“追踪、跟踪”的意思,如“缓辔待机,追奔蹑迹”(谢灵运《撰征赋》)、“忽复有两警吏蹑迹而来,出示一公文,则再逮捕之命令也”(梁启超《罗兰夫人传》)、“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如锯”(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也可引申为“顺着踪迹(线索)追寻探求”之意,如“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曹雪芹《红楼梦》)。
不过,“蹑迹”也有“隐蔽行踪”的意思,如成语“藏踪蹑迹”“潜踪蹑迹”。这里的“蹑”就表示轻步行走的样子,指隐秘行踪,悄悄行动。教材选用“追踪、跟踪”的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其解释为“追随(蛤蟆的)踪迹”,其实是把“迹”当作名词“踪迹”。这样解释虽然语义上是通顺的,但似乎未准确地表达出该词语丰富的附加意义。
首先,“迹”有“追踪、追寻”之意,如:“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庄子《天运》)句意为:“幸运啊!你没有碰到治世之君主!说到六经,那是先王留下的陈迹,怎么可以追寻呢?”该句中,第二个“迹”就是动词“追踪”之意。
这种用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如:
(1)“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麋焉。”(《左传·哀公十四年》)意思是:“负责寻找野兽足迹的官吏前来报告说:‘逢泽有单个的麋鹿。”
(2)“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墨子·尚贤》)意为:“这之后圣明的人听听他们的言论,追查他们的实际行为,考察他们所具有的才能。”
(3)“逻者见之,知其非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翻译为:“巡逻的人看见他,知道他不是本地的人,追踪到他休息的地方抓住了他。”
(4)“虽身在都下,然未尝游权执门,唯跡访道术方士,购求古书为事。”(沈辽《伯少卿埋铭》)此处“跡”同“迹”,“跡访”就是“寻访”,有“顺着脚印追踪”之意。
(5)“迹其兴亡治乱之由,岂不在用人之得失哉!”(《明史·职官志》)翻译为:“探究他兴盛与败亡、太平与混乱的起因,难道不是在于用人恰当与不恰当吗!”
同样表达此意的,还有2020年语文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中“开封逻卒夜迹盗”(开封巡逻的士兵在夜晚顺着足迹追捕盗贼)的“迹”。
其次,“蹑”字从足、聂声,本义为“踩踏、有意识地踩踏”,如“足下蹑丝履”(《孔雀东南飞》),据本义引申为“穿、穿着”,还可引申为“踩踏着别人的足迹”,也就是“追寻、追随、追赶”之意,但也有“放轻(手脚)、轻步行走”之意,如“蹑手蹑脚”。
成名此时的心态大概是又急又怕,急的是想赶快抓到促织,完成差使;怕的是惊吓了促织,白白地忙活。教材选用“追随”义,是记叙,人物形象模糊。如果选用“放轻”义,则是描写——描写出成名此时的动作,揭示了成名此时的心态;同时,与前面“急趁之”的“急”、后面“遽扑之”的“遽”形成对比,表明成名内心急切却又不得不放轻动作,放缓行动。“急—蹑—遽”的曲折起伏,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折射出人物的不幸遭遇,有力地凸显了“腐朽的统治阶级迫害底层群众”的主旨,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同情。
再次,从结构上看,如果“蹑”解释为“放轻(手脚)、轻步行走”,“迹”解释为“追踪”,那么“蹑迹”就表示“放轻手脚去追踪、轻步行走着追踪”的意思,是状语和中心词构成的状中结构,“蹑”修饰“迹”,描摹成名“迹”蛤蟆时小心翼翼的状态,而不是教材定义的动宾结构。这也刚好和“披求”的结构一致,“披”是拨开(草),“求”是寻找;“披”是“求”的修饰成分,是动作“求”的伴随状语。
从前文驼背巫的“指示”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舞”,表明促织和蛤蟆在一起,跟着蛤蟆就能找到促织。成名在蛤蟆的引导下寻找促织,而蛤蟆跳进了草丛。于是,成名就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追踪蛤蟆,拨开草丛寻找蛤蟆,果真发现了促织。
因此,愚以为,《促织》里这句的“蹑”解释为动词“轻步行走”,“迹”解释为动词“追踪、追寻”更好。相比于教材的解释,这样理解,不但通顺,而且更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