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测评研究及教学启示

2021-09-28 02:17李超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理念高考

李超

摘要: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语用题不断变化。梳理、理解高考语用题的命题变化,会对语用题命制的发展有宏观的审视,更好地把握命题趋向。近年来,新课标对语用题的命制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给教学带来的启示是: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持续性,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于阅读教学中,提升训练的能力层次,选取多样的文本材料进行训练。

关键词: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理念

学科课程标准一经问世,就天然地具有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的指导地位。依此言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试卷命制的纲领。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现为始,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进一步明朗,方向进一步清晰。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等都更加紧密“附体”于高考试题。语言文字运用题(以下簡称“语用题”)更是语文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地,是应和新课标理念最为前沿的一块田地。

依据沿用多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可以如此界定语用题的范围:(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4)辨析并修改病句;(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6)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本文将在这个范围探究语用题的命制,探讨教学指导的策略。

一、1978年以来高考语用的考查流变

语用的考查,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妨梳理历年的命题,在考查流变中做“史”的观照。

(一)1978—1989年的语用考查特点

1978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当年的试卷考查了加标点、填写汉字、填写关联词、修改病句;同时,作文题是压缩文章,也属于语用范畴的考查。1979年的试卷考查了加标点、填空与辨析病句,其中填空包括填写汉字和选填成语两项;而作文题是改写文章,属于句式变换范畴。

1980—1986年,试卷侧重从汉字书写、词义理解、文学常识、病句辨析与修改、语法结构分析这几个方面考查语用。其中,1981年,填写词语、词义解释和语法结构分析都是在语段中进行考查,形式较为新颖;1982年,词义解释和语法结构分析在文段中考查。

从1987年开始,试卷中选择题的数量增多,为语用题多样的考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89年,试卷在前面常见考查内容的基础上,又稍稍增加了字音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大量增加文学常识题,特别是课内课文的相关常识及其理解。

(二)1990—2001年的语用考查特点

1990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推广标准化考试,选择题成为趋势并被固化。识记、理解性的基础知识得到更充分的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标点、病句辨析、语句的连贯、文学常识这些考点,在1990—1998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涉及,题量从9题到13题不等。考查的知识点的顺序,每年还有变化。同时,还设置了关乎语用的主观题考查,主要涉及修改病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压缩语段,每年高考试卷中基本保持两题的题量,灵活设题。

从1999年起,考查题量稳定在7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选择题的分值固定,知识点也较固定,字形、实词、成语、病句、连贯、文学常识必考,字音、虚词、语法结构灵活出现。主观题题量有所增加,仿写、压缩是热点,考题更为灵活生动。

(三)2002—2017年的语用考查特点

2002年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的年份,从这一年起,全国各地开始自主命题。至2017年,其间经历了自主命题的兴起、繁华与回归三个阶段,最多时有16个省市自主命题。全国卷也实现了由传统的大纲卷向新课标卷的过渡。命题权的下放以及全国卷的变迁,也给命题的多样性带来了可能;同样,语用题从内容到形式,均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16年众彩纷呈的自主命题,典型特点如下:(1)初始阶段,各地追求平稳,亦步亦趋地以全国卷为标杆高仿命题,题型、题量、分值、考点几乎与全国卷相同;不久,各地出现了有限度的差异,自主性增强。(2)选择题,字音、字形、词义辨析、成语(熟语)、病句辨析、标点是高频考点;而其他考点在主观题中遍地开花,姿态各异。(3)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趋于压缩,由最多6题减为普遍4题,主观题的分值有所增加。(4)上海卷、福建卷语用题的命题变革较大,上海卷不单独考查语用题,而是将语用题融于阅读题中考查;福建卷大大压缩选择题,基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5)2007年开始出现的“新课标卷”(当时是“宁夏、海南卷”,2010年统一称为“新课标卷”)整合了语用题的考题位置,将选择题与主观题合为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3道选择题9分,两道主观题11分,位列第六大题作文题前。

(四)2018年至今的语用考查特点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情况,并表示从2018年9月的新高一开始执行新课标。而新课标的编订本身也是推进与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正式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执行。虽说2021年是新课标执行在高考落地的第一年,但新课标执行当年的2018年高考已经有所渗透。2020年的山东新高考卷是高考改革的体现,也是2021年高考新课标落地的预告。2021年的八省联考是数月后新高考的最后预演:2020年的新高考卷、2021年的八省联考卷、2021年的新高考卷是把握新课标方向的最好抓手。此阶段语用题的特点是改变以往单独设置题干和题支,而以同一语段为材料,设置不同考点的试题。关于这一阶段语用题的命题特点,下文中有详细分析。

通观并梳理历年高考试题,我们能发现,对语用题的认识,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语用题的分量在逐步减轻,考查的难度逐渐提高,逐渐强调应用。考查知识点逐渐丰富多样,对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并且逐渐以创新思维来灵活命题,命题的探索丰富并生动了试卷的内容形式。从中,我们既能看到认识的偏狭、局限之处,更能看到进步的具有启发性的理念实践,语用题的命制更趋于合理科学,许多的变化趋势,暗合了新课标的理念追求。

二、近年新高考卷语用题的命制特点与方向

分析研究语文试题命制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分析研究新高考试卷试题,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新课标理念已渗透、融入高考的命题之中,并强力地引导着高考命题的方向。今后将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命题唯一的依据就是新课标,而新课标有效地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统一到了一条主线上,改变了以往的“教与考两张皮”的错位现象。“考”必须立足于“教”的实地,自然,研究“考”,也能更好地理解“教”的科学方向——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就有“引导教学”的表达。

下面将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卷)、2021年八省联考卷、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主体,并结合其他高考卷进行分析。

(一)语文性质的正确认识与定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的观点,加之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三老”一致主张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这极大影响了高考语文命题——从工具性出发进行语文考查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命题的主流。语言运用是工具性最为重要的体现,语用题长期占据着整份试卷的半壁江山。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较强的“人文性”的声音,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社会认识有了一定的变化,高考命题中,语用题的分量也有一定的缩减,但比重仍然不小。1996年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1年出台的课标则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直到现在,表述也没有变化,而新课标凝练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从中能看到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高考的命题。语文的考查是全面丰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不应成为高考试题的全部,新高考试卷语用题共20分,在除去作文的90分中,分值占比接近14,分量较为适中;且如将作文也视为综合型的语言运用题的话,也就同样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平分秋色。

由此观之,现在语用题的比重与分值设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以及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这种适切的安排,应该会较为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卷面应该不会有大的格局变化。

(二)“情境化”落到实地

“情境”是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一个“元素”。新课标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解读“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新课标在谈及命题时,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也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的相同点,其实体现了教学与考试互为推动的作用——新课标对高考提出要求,高考则引导推动教学改革。情境化命题,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发展,还是一种理念的体现,“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知识,绝大多数是在文章或文段的阅读中进行的,是在较为复杂而丰富的情境中完成的。但长期以来,各地高考试卷往往形成命题形式的固化,辨析成语、辨析病句、辨析语言是否得体、辨析标点……都是四个选项独立成句的考查,题干往往设置成“下列各句中,……的一项是……”,甚至字音、字形的考查,更是没有情境的直接判断。虽然句子也是具体的情境,但毕竟不符合生活常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层次很低。

当然,各地命题也在有意识增强情境化,以2020年江苏卷的语用题为例,第1题选词填空,给出了96字的小语段;第2题连贯排序,给出了53字的小语段;第3题考查得体,题干为“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这也是生活的情境;第4题图表解读,给出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贴合时代,有较强的情境感。但整体还是有单薄之感,另外,4道题都是要求进行判断,缺乏运用实践。

其实,情境化的传统由来已久。语言文字运用必然在具体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高考语用题,填写词语、修改病句都是在句子环境中考查。“文革”后初期的高考,已经有文段考查尝试了,1978年考查填写词语,就是要求在一个小语段中填写多处词语。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出现了用整整3节、共442字的文段来考查语言运用的試题,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文字阅读的情境。自此,用大文字量的文段来设置语用题成为常态,语用题的情境化命题开始有了全新的面目,情境化逐渐落到实处。新高考试卷语用题使用的文段,总字数都是不少于500字的。

对于材料的使用,新课标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命题选材其实有着宽广的空间,“多样性”就是鼓励材料丰富,而“时代性”“典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导向,既是命题选材导向,也是教学迎考应当留心的方向。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用了关于生活细节的散文文段和关于电子书阅读的评论性文段,2021年八省联考卷选用了关于围棋文化的说明文段和关于孩子身高发育的评论性文段,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用了关于元宵节活动的新闻报道类文段和南极“西瓜雪”——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科普类文段。这些选材文体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情境。材料内容倾向性鲜明:围棋、元宵节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色彩;生活细节、电子书阅读、孩子身高发育、南极雪衣藻繁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而南极雪衣藻大量繁殖更是关注到了整个人类都忧心的环境问题,可谓境界高远。这些都提示着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

(三)综合性考查凸显

新课标谈及语文课程性质时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必然是综合性的,字、词、句等各方面的知识点都会交织在一起。如写一个小小的请假条,也需要注意书写正确、词语使用准确、没有语病、语言简明得体、格式正确等。在一个情境中,很少有用单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情况。综合性考查是实现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考查目标——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途径。新课标中谈及考试评价时也反复强调试题的综合性问题,要求“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提出“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高考语用题命题都是各题考各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综合性无从体现。同样,也是从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开始,利用一个文段材料综合考查多个知识点,2018年和2019年两份新课标卷综合考查点集中在词语辨析、语病修改、语句连贯,而从2020年新高考卷开始,考点一下子丰富起来,综合性更强,修辞、标点、句式、表达效果等知识点都加入进来。2020年新高考卷尚有两个知识点独立考查,而八省联考卷和2021新高考卷5个试题都已分别归入两个文段中综合考查。

综合性是必然的趋势,鉴于此,学生应增强综合阅读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好语言运用相关的各知识点的学习,因为每个知识点都可能会以综合考查的方式出现在试题中。

(四)形式灵活求新

一直以来,高考语用题试卷结构固化,并且考点形式也较为稳定。一般是数量较为固定的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能力要求层级较低的考点,比如字音字形的分辨、词语辨析、语病辨析、标点辨析等,往往设置为选择题;要求层级较高的设置为主观题。依此规律,应试指导循规蹈矩即可,教师似乎有章可循。

新课标提出,“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新的课标和新的高考就是要尽一切可能打破极端应试化的怪圈,让高考成为引导教学改革的有力指挥棒,让语文课程教学回归本质,不在模式训练中投机,而在能力培养中获益。5道语用题中,选择题与主观题比例,2020年新高考Ⅰ卷为1∶4,2021年八省联考卷为2∶3,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3∶2。不仅题型数量变化不定,而且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是随文设题,每一文段情境都有选择题和主观题的灵活设置。

学生更要打破思维惯式,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实在的。既是文段情境,又是随文设题,语用题必然对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综合性考查的表现。这一点下面还要说到。

(五)水平层级合理适切

语用题的命题难度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新课标中就能找到。新课标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业质量水平,把学生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水平。“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即高中毕业水平;“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即普通高考能力水平。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二要求“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语感、理解意思、体会情感、发现问题、纠正,这几个词组应该可以概括学业水平的能力要求。而水平四要求“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这段表述中,“探究”“发现……规律”“解释”等特别表明了能力要求的抬升,新高考的命题明显在沿着这个方向走,许多题目都是远远超出了简单判断甚至运用,解释分析、探究的成分很重。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要求对修辞进行分析,这是需要在语境中带着对情感的体会进行的探究;第20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这更是对表达效果的探究,对语言运用规律的分析。2021年八省联考卷第22题“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这就是句式的考查,但它建立在对文段理解的基础上,已经是阅读与语用的综合考查。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同样也是对修辞的分析,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面对这些试题,我们有着强烈的感受,即在以往都归属于阅读部分的考查,语用题绝不会有此命题,但变化已经开始,甚至可以说这是语用题的革命,它鲜明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与其说语用题难度加大了,不如说语用题考查的水平回到了高考该有的层级,毕竟高考不是达标考试,而是选拔考试,“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高等教育的起点始于高考,高考的内容选取与价值导向将对大学新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构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考查水平层级更加符合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选拔的需要。

综上,我们应该对新高考语用题命题发展方向有深刻的认识。语用题是各类型试题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语用题的命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自身的革命,并且还在蜕变中。

三、教学指导策略

(一)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持续性

作为母语的汉语言,其运用能力的提高并非如知识的简单获取与积累,而是从人一出生就在充分的语言环境浸染中不断习得并进步的。不能指望仅仅通过高三的系统复习就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大的飞跃,以错误的意识建筑而成的只会是空中楼阁;密集强化的训练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对语言规律的通透了然状态是不可能达到的,很难步入更高的境界。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高一入学时就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以各种活动的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促其语言运用能力持续发展。

(二)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于阅读教学中

情境化、综合性考查是语用题必然的发展方向,更侧重考查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加之四大核心素养是交织融合的,新课标也提出考试题目“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故而,语用题不再仅仅考查语用,而是会涉及理解体会感悟等。阅读教学中会有大量的语用学习训练的素材与条件,在典型性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细研读鉴赏,提升其语言感悟能力,更可借此开展语用能力的训练,诸如标点的使用、语句的连贯等,都是能在阅读鉴赏中获得启发的。甚至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也可以借助其丰富的文本材料,拓展训练。

(三)提升训练的能力层级

由于语用题不再仅仅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而是涉及理解分析。因此,教师不能固守过去的复习思维,把教学重点与训练重点放在辨析判断上,而是应重视用法、作用的理解。否则,偏了方向,徒耗学生精力。以标点符号为例,标点符号的用法丰富多样,是很好的考查方向;以修辞为例,对某一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句中的效果分析,是考查的新形态……

(四)选取多样的文本材料进行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在各种语言环境中都会存在,考查自然也是灵活生动的,命题没必要也不可能呆板地固守特定的材料选择标准。教师要通過选取多种文体、多种素材的文本材料,随文设题,让学生充分训练,增强语言感知能力与应变能力。

语用题的发展方向,提示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扎实打牢学生知识基础,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品质提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理念高考
浅议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