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不可忽视“语气”

2021-09-28 02:17孙晓岑
关键词:腔调陈述句重音

孙晓岑

摘要:语气在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和中考指导书中都有体现,是初中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和考查内容。一般来说,语气可以用句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叹词、语气词(语气助词、语助词)及说话的腔调表示。语气的教学可以从辨析明句式、细思关键词、模拟品腔调几个方面来切入。

关键词:语气;句式;叹词;语气词;腔调

2020年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10题为:“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批注。”(米豆的批注①:“吁”这个感叹词,相當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此题是该试卷中现代散文阅读《惊叹,由“吁”到“芋”》的第一道题。从题目的位置以及文章的思想深度看,这道题并无太大难度。况且在文章的批注部分,命题人借卷面人物的对话已经给出了一个示例(见米豆的批注①),学生只要在基本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模仿示例批注,给此处的“吁”仿写批注即可。

但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气的表达方法颇为陌生。能够真正理解词语并设计出合理的语调,理解人物心理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微不足道的语气,怎么成了学生答题路上的拦路虎呢?

一、“语气”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与语气相关的知识点也多次出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重音和停连的学习做了要求。

第1课《春》积累拓展五:

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第2课《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四:

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积累拓展五:

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第11课、第13课和第14课的文后补白对叹词和语气助词有专门的介绍。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中“活动任务单”的任务二:

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思考探究三:

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句子略)

不仅如此,2020年的《语文中考指导书》文言文部分《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中也有类似的题目:

参照示例,说说画线句“则其利之者邪”如何朗读。

【示例】“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该句中“世世”二字应重读,强调景公家天下的愿望。“岂”字适当延长,表现其疑虑;“岂不可哉”语调先扬后抑,语速有变,读出其担忧语气。

可见,于学生而言,语气并不陌生,不仅课程标准有提及,教材和中考指导书中也多次出现。也许在语气的探究上,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再往前走一点点,这一点点也许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语气的概念、作用和应用等,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更好地运用语气。

二、“语气”的释义及表现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第8版)对“语气”的释义如下:“①说话的口气,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如:严肃的口气,幽默的口气。②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一般来说,语气可以用句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叹词、语气词(语气助词、语助词)及说话的腔调表示。

一是用句式表示。

句式按照表达的语气来分,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其中,陈述句一般用来陈述一件事,例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有疑而问包括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是非问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特指问如:“她到底在哪儿?”选择问如:“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无疑而问一般指反问句,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句子。如:“还是走小路吧。”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情感的句子。例如:“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二是用叹词和语气助词表示。

叹词是表示感叹、互换、应答等,一般单独使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用来强化情感的表达。上面提到的中考题“吁”就是一例。又如,“哎呀,真是美极了!”中用“哎呀”表示感叹。

语气助词又叫语气词,语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山,好大的山啊!”

三是用说话的腔调表示。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结合而形成腔调,包括重音、停连、升降等。

重音是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停连指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表示停顿,用∧表示延续。停顿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延续如:“山川、∧树木、∧河流、∧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升降包括升调和降调,表示陈述、感叹、请求等一般用降调。表示疑问、号召、惊异等一般用升调。

三、“语气”该怎么教

语气带有浓厚感情,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物的心理性格都隐匿在语气之中,而语气往往体现在句式、叹词、语气词和腔调上。因此,语气虽小却有乾坤。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句式、叹词、语气词和腔调的辨析中揣摩语气,品读人物,体会情感。

(一)辨析明句式,理解文意

即使句子内容相似,运用不同的句式也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例如,《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两组句子都是双重否定句,在文中起强调作用,分别强调了淡泊、宁静、学习、立志的至关重要,表达出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如果改成陈述句,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但是作者并没有全篇都用双重否定句来表示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用了陈述句。因为在劝诫的过程中,不能从始至终都语气强烈,也要有舒缓的语气,才让人易于接受。

再以反问句为例。《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使用了两个反问句来强调,在作者的心中,夜夜有明月,处处有竹柏。这与事实相反的说法反而更能激起读者对其内心世界的思考、探索,意蕴无穷。《陋室铭》结尾用反问句“何陋之有?”警策有理,引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细思关键词,披文入情

叹词和语气助词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叹词放在句首单独使用表达情感。仍以2020年南京市语文中考第10题为例,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叹词“咦”。串门的乡人们问:“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知,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母亲种的是芋头,毕竟文章交代了它的风姿像荷叶,而荷叶则更为常见一些。因此,这些人初进院子,会以为见到的是荷叶,而满院子都是缓缓摇曳的大叶子也着实令人惊讶,因此,这里的叹词表示出的是惊讶的情感。所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思考使用的语气词,自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再如,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体现了诗人雄心壮志无法施展的郁郁之情。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理解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每句诗前面加上叹词“唉”或者“啊”,变成“唉,欲渡黄河冰塞川;唉,将登太行雪满山”。此时,情感立现。加入表示情感的叹词,有利于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深意。

语气助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学习《马说》时,可以将朗读聚焦于“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句中的“也”字,让学生揣度“也”背后的语气,唤醒学生的朗读热情。第一个“也”在陈述句中表示惋惜;第二个“也”在反问句中表示“不平”,表达出了作者对千里马被辱没的惋惜和愤愤不平之情;第三个“也”表示出作者对养马人不识马的愤慨,并为千里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品读每个“也”字句,我们不仅能读懂文义,更能读出作者的深刻情感。

又如,《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句中的语气助词“邪”和“耳”。如果没有这两个语气助词,句子的语气明显比较生硬,不够委婉,不太适合劝谏。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臣下的循循善诱和殷殷期待。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实词,容易忽略虚词。其实,虚词中也隐藏着作者的细微情感,在表情达意上有绝妙的功效。可以用“读”虚词的方法来打开文本,洞悉文章精妙。

(三)模拟品腔调,分析心理

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停连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和变化。一句话除了词汇意义还有腔调意义。腔调意義就是说话人用腔调所表示的态度或口气。一句话的词汇意义加上腔调意义才算是完全的意义。同样的句子,腔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差之千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言简义丰,要真正品味出文中幽微的意境和含蓄的情感颇费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语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注意“盖竹柏影也”中“盖”后的停顿。“盖”表示若有所悟。本句可以翻译成“哦,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其中暗含一种惊喜之意。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教师可以结合苏轼的人生遭遇和性格,先让学生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尝试降低音调来读前两句,表现苏轼的郁闷不得志。后面一句“闲人”可以延长来读,“吾两人”可以重读,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加上动作——闭眼,略微晃头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人生低谷中的自我解嘲和豁达之情。

再如,朗读古诗“也傍桑阴学种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 “学”字读成重音并稍稍拖长,这样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富有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 陈其明.变化的语气不变的情感[J].语文学习,2019(12).

[2] 吴敏.匠心“读”运“读”具特色[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

[3] 余映潮.以朗读带动品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6(5).

猜你喜欢
腔调陈述句重音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厦门规划局局长